:::
廖美立(目宿媒体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文化部登场,我希望…… 行人文化实验室与目宿媒体 执行长

廖美立:请以更长期的政策与深耕的企图心,帮助产业的未来

台湾目前的文化环境已经到了「天花板」,意思是我们到达某一阶段却无法突破,而文化政策却只重视短程效果,以至于各产业处在停滞期。像是众多的文创园区,并没有形成城市的重点文化空间。这些园区的经营,不应该著重在人潮数字,而是提供文化重建工程的空间,强调后续的长期发展。再以出版为例,台湾出版社只能在本地培养作家,却无法发展整个华文市场;倘若要建立作家经纪制度,也应该先思考市场如何国际化。文化领域的发展有其出走需要,即使是云门舞集,也得到国外巡演,才有生存可能。政府的文化政策应该里外兼顾,扶持年轻待开发者、扩散成熟领域、支持人才走出国际路线。 另外,我不赞成市场决定论。各领域的产业都会面临现实考验,一是关系到产业的自身变革,如电子书对出版界的影响。产业本身自有嗅觉灵敏度,但我们却不见政府成立相关的研究中心,对于如何过渡的政策不明朗。而产业之间也面临转化的尴尬,如出版和影视之间。这几年台湾电影好像很蓬勃,可是,相关产业是否有真的整体动起来?即便是电影,也得等资金到位才能聚首拍片,平时则去做别的工作,散工状态只会造成产业无法升级。因此政府必须要有实质的保护政策来扶植产业,最简单的就好比向电影院买时段,保证国片上映的基本档期。 我期待文化部能创造一个新时代:清楚的组织与职权划分,引进更多同时拥有学识与产业背景的年轻新活力,培养更多「小龙应台」。不要因政党转换就改变方针,而是以更长期的政策与深耕的企图心,真正帮助产业的未来。每个产业都要很精采,才能构成大时代。(整理 周伶芝)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