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策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可能)不知道的全球街舞政策發展指南
「街舞」往往被視為某種流行風潮,然而,街舞與族裔、移民、都市與青少年問題也總是唇齒相依,在商業潛力之外,許多國家也看到街舞的其他可能性,本文以美國、法國、英國為例,讓我們認識街舞能如何作為文化、教育或青少年政策的一環。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可能)不知道的全球街舞政策發展指南
接續〈你(可能)不知道的全球街舞政策發展指南美國、法國、英國篇〉,本文將聚焦巴西、俄羅斯,以這兩個台灣讀者較為陌生的國家為例,認識街舞與教育、社區、體育甚至外交政策之間的關聯。
-
特別企畫 Feature J│Journey
歐盟氣候倡議與文化政策巡禮
後疫情時代,全球表演藝術產業亟欲尋找新模式,讓表演藝術更具包容性與永續性,歐洲表演藝術產業更是掀起一連串討論,闡明表演藝術的價值與重要性,期望歐洲各國政府以實質政策與預算支持藝文產業永續發展,比利時列日劇院也向歐盟提出「劇場永續轉型計畫」並獲得補助支持,於是2022年STAGES永續劇場聯盟於亞維儂藝術節宣告成立,國家兩廳院也成為唯一受邀結盟的亞洲劇院。 STAGES之所以能夠取得歐盟的補助,是因為聯盟的行動目標符合歐盟氣候政策與氣候行動倡議,而政策走向影響預算的配置,因此為了幫助表演藝術界了解歐盟的政策趨勢、掌握資源,歐洲節慶協會(European Festivals Association,EFA)便與歐洲表演藝術雇主協會聯盟(Performing Arts Employers Associations League Europe,Pearle)合作,在2023年3月發表《給文化經理的終極食譜歐盟綠色政綱與表演藝術組織》(The Ultimate Cookbook For Cultural Managers-The EU Green Deal and Live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s),提供表團 「烹飪」永續製作的必要食材與食譜,包含如何應用與表演藝術相關的歐盟氣候政策措施與綠色資金,將環境永續融入表演藝術組織的日常活動中,一同為國際氣候目標做出貢獻,也為表演藝術產業的永續發展而行動。 歐盟氣候法與綠色政綱 相較於世界其他國家,歐盟堪稱氣候行動的先驅。2019年歐盟為了因應全球氣候危機,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提出《綠色政綱》(The Green Deal),目標是要在2050年使歐洲成為第一個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的大陸,並將此項目標正式寫入2021年生效的《歐洲氣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具體承諾203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至少55%,並動員法律、財稅、政策、市場等實行全面性的減碳策略與措施,推出「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套案」(Fit for 55 package)促使產業綠色轉型。 歐盟的文化政策的戰略框架<
-
特別企畫 Feature
補助機制與創作生產動能
長久以來,台灣表演藝術團隊與藝術家在尋求民間贊助、投資或是金融信貸等資金上,一直存在種種困難與門檻,因此政府補助成為展演與營運穩定可期的「第一桶金」。提案、簡報、執行、核銷結案技能,以及而各種政府補助的重點與趨勢的掌握,大概是許多表演藝術創作人與行政經理人,不可不熟練的生存之道。 堪稱國家藝文補助火車頭與大水庫的文化部成立已10年有餘,除了一步一步開展升格後更健全的補助機制,更站在國家發展與緊扣世界局勢的高度,引領文化藝術前行。而最值得書寫的是在「10年有成」的最後3年,經歷了世紀之疫的嚴苛考驗。疫情終告遠颺,在邁入下一個10年之際,為文爬梳討論國家級補助的重要步伐。 國家藝文補助跨入新時代 2012年5月20日,1981年設立的文化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文建會)正式升格為「文化部」,除了原有的文化行政與推廣事務外,並統一接手原行政院新聞局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管的廣播電視、電影與出版事務。 這是台灣藝術文化發展的里程碑,文化事務在中央政府有更高的行政級別,以及更充裕的經費與人力,更重要的是文化行政要朝向更為統一並適切專業的方向發展;這更是宣告台灣「文化建設」奠基階段已經完成,蓄積的「文化國力」正式要邁出步伐,並且要成為台灣立定的綜合國力中的重要一環。 表演藝術圈仰仗的藝文補助,也隨即步上新紀元。首先針對長期與民國1996年特別設立辦理文化藝術研發、獎助與推廣業務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國藝會)在獎補助角色的模糊曖昧,以及獎補助內容疊床架屋等分際分工不清的情況,亟需解方。 礙於政策與法規限制,過往國藝會每年只有1億多的補助經費,文化部性質雷同加上國際交流等相關補助,每年可達4至6億的補助款額度,是實質最大藝文補助單位。文化部自2017年起規劃推動藝文獎補助轉型,修法放寬國藝會收入來源,使其能依法接受政府捐贈,同時規劃逐年將常態性藝文補助移交國藝會執行,文化部維持政策性的藝文補助。而除了法規鬆綁與資源的擴增,國藝會更強調落實專業評審制度,更加貼近「臂矩原則」,以提供藝文創作者更堅實穩定的政策支持。 除了國藝會的增能之外,國家文化發展平台又增加生力軍。原本依「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推動之「財團法人文化創意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數字看補助機制下的表演藝術發展趨勢
創作自由向來都是民主精神的自豪之處,但當前文化藝術發展的生態多數倚靠政府單位補助扶植的結構,分配過程除了需要被更嚴格檢視公平性、公共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在選定對象予以經費、空間等資源的同時,也必須考量其計畫執行效益,及產出成果是否對應公家單位的施政方向、符合當前時代的需求。 為觀察我國文化預算的運用是如何支持表演藝術發展,我們回過頭檢視2020至2022年文化部主管機關(構)的業務內容,針對與表演團隊或藝文工作者關聯較直接的補助計畫面向,進行篩選並彙整其資料。篩選條件以非廣泛通用徵件、非支應營運成本為原則,且補助項目需具有一定限制,諸如特定題材範疇、特定形式成果、特定目標對象,或特定產製媒介等,以及必須曾有核定與表演藝術相關案件。 呈現結果與格式分別為:單位,辦理補助計畫的機關(構)或業務司名稱;計畫,包含調整前後計畫或組別的名稱;總補助金額,補助單位公告之補助結果的核定金額加總;與表演藝術相關金額,檢視補助結果的各案件概述、獲補助對象或效益評估,標記與表演藝術相關案件,並將其補助金額加總;與表演藝術相關百分比,前述補助金額加總占補助結果核定獎額加總的百分比。金額單位均為新臺幣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回應
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家要釐清自己與補助的關係是什麼?
國家補助政策與相關配套,對藝術家思考創作有什麼影響?補助機制與藝術生態鏈要如何產生交互動能?透過4組創作者分享,讓我們重省機制的可能性與困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回應
滯留島舞蹈劇場:打好舞作地基,創作與資源需同步經營
作為深耕南台灣的舞團,滯留島舞蹈劇場的誕生別具意義。團長兼藝術總監張忠安因先天眼疾,在就讀北藝大舞蹈系時惡化,傷退回到屏東老家。他沒有放棄,舞蹈是深埋體內的熱情與動力,也是他回應世界的方式。他先在從小習舞的舞蹈教室打工,爾後開始編舞,靠著編舞向外拓展視野、參加比賽得獎,最終在2010年成立滯留島舞蹈劇場。張忠安的舞蹈,從起跑點就步步限制,先天的、後天的接踵而來,但創造讓他得以實驗身體上、形式上,與腦袋裡的各種可能,讓他自由。 關注社會議題,奠定舞團發展脈絡 滯留島的起步雖不晚,但走得並不輕鬆。張忠安關照真實社會的議題,他不逃避,試圖透過編舞搭起共感的橋樑,喚起觀眾的共鳴。 舞團最初是借助屏東縣文化處的演藝團隊扶植,撐起基本運作;接著自2018年起年年入選國藝會「TAIWAN TOP 演藝團隊」補助,以一年一作的速度,穩定推出作品,成為南台灣不容忽視的一股創作能量。張忠安從沒忘記將關照的眼光向外擴散,投注社會現況,自2016年《Lost in Grey》開始,接連透過舞作探討精障族群的處境、新住民與移工、以及勞工的議題。將日常中的「限制」轉成舞蹈藝術,向大眾拋擲議題彈。2019年滯留島進駐台江文化中心,張忠安順勢將軌跡延伸到台南,以此為基地,擴大舞團的觸角,同步尋找資源,接續往後的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Q4:藝術的演化如何影響我們?
從文化演化觀點,探勘藝術發展的天擇與人選
如果問你人類創作藝術的能力和美感從何而來,可能有3種答案:從每個人獨特的心靈裡表現出來,受文化背景的形塑而成,或依循生物本能。這3個答案都正確,我們只是不知道比例多寡。然而,後兩個部分表示,我們在創作藝術時,並不是完全的自由。 人類的藝術偏好有部分受制於生物本能。我們的美感可能源自生存或繁衍的需求:大山大海和繽紛的花朵表示豐沛的生態資源、炫目的反光代表水源、真實的犯罪和愛情故事會直接影響生存和生育、對稱的五官和平滑的皮膚反映出健康的潛在伴侶,我們的祖先中,在意這些東西的人們更容易存活並把基因傳下去,我們遺傳了這些偏好後,也一起喜歡上外觀類似的園藝造景、炫目的寶石、犯罪和愛情故事、以及維納斯和大衛,即使園藝植物和寶石其實不能吃、故事是虛構的、畫作和雕像不能跟我們結婚。 基因演化影響我們的藝術,這並不意外,其他動物也因同樣的原因做出不少類似藝術的事,例如許多鳥類在求偶時會使用複雜的鳴唱、空間裝飾、或求偶舞。在這些行為中,不但表演者能夠學習許多新的技巧來改善自己的表演,異性也有能力鑑賞不同的表演,挑選心儀的對象。 當藝術從文化長出 除了生物本能,我們的美感和藝術創作確實也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世界各地的人們沒有因為同樣的生物本能發展出一模一樣的藝術,也沒有由每個人獨特的心靈創作出完全不同的藝術,而是依各地文化發展出許多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觀。例如東亞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強調整體的觀點,而不是基於古希臘傳統進行化約和分析,所以發展出較複雜的景物畫,而不流行西方的肖像畫和靜物畫;在攝影構圖時,也傾向納入更多背景,而不是用特寫。非裔美國人的「酷」,日本的物哀、幽玄和侘寂,也都是特定文化中發展出的獨特藝術風格。 文化影響藝術的方式之一是透過語言。各語言的音韻不同,因此詩歌的押韻和節奏會有不同的編排,例如中文的唐詩講求一致的字數和聲調對仗,但日文的俳句則要求五、七、五音並區分長短音節;義大利十四行詩每句都要押韻,而英文的無韻詩卻是用輕重音形成韻律。 語言不止透過音韻和詩歌影響藝術創作,更在詞彙上直接影響我們對美的判斷。例如在日語中,有一個詞彙專指從葉隙間灑落的陽光,叫「木漏れ日」,所以日本人把這個光學現象視為一件獨立的事物,注意到它,以此為題創作出不少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背後的手
自由是什麼?藝術創作是自由的嗎?偷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說法,藝術家想要創作,他就必須有錢,還得有屬於自己的舞台。但錢從哪裡來?舞台、藝術潮流的浪由誰來造? 在本期封面故事「藝術家背後的手」中,我們透過5個跨域問題,從藝術家的內在思想體系建構出發,延伸到我們所身處的文化政策、場館策略、市場產業等現實框架,重探表演藝術現場,嘗試撫探藝術創作中那些看不見的手。在自由意志之外,這些手或許造成阻力,也可能形成推力,而看不見的力量如何對藝術產生影響?藝術家是如何把持住自己的內在核心,借力使力在浪潮中自在泅泳?且讓我們一探究竟。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公共思辨出發 探索文化扎根的未來
由表演藝術聯盟所策劃的「2019表演藝術文化論壇」,在經歷七月至九月全台北、中、南、東共八場分區會議之後,於十月廿七日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舉辦壓軸的「全國論壇」。現場邀來文化部長鄭麗君、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與國表藝董事長朱宗慶等接受現場提問,對推廣、教育、人才培育等面向,展開對話與討論。
-
巴黎
政治角力無所不在 表演藝術界掀起茶壺風暴
法國近兩個月掀起「黃背心運動」,突顯了法國政府長久以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在位者只重視數字與成效,愈來愈輕視公共服務。而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在法國的場館經營與文化政策上。近期表演藝術界的紛擾頻傳,除了多位文化機構的藝術總監請辭,還有場館內的勞資爭議,重要劇場資料庫網站因預算縮減可能被迫停擺等等,政治角力、資源分配種種問題,也無法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2:藝文界串聯發聲,僵化法規也鬆動?
創意再多也難一路通 法條關卡仍待正視解決
因為自然而然劇團邀請波蘭劇作家瓦恰克來台教授編劇工作坊,無法得到勞動部發給工作許可而遭判罰款的事件,引發媒體關注與藝文界要求改變的呼聲,文化部遂主動出面與勞動部溝通,並建立了以後的會商機制,而可能需要解套的,還有非制式空間的使用認定、補助核銷的繁瑣規定等。陋規雖有了鬆動跡象,但修法腳步仍須加快,才可能追上民間活力與靈動性,否則創意再好,仍可能連連碰壁。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跨國交流「脫歐入亞」,文化也要「新南向」?
重新認識亞洲鄰居 深度交流帶動自身反思
從幾年前的歐債危機,中國及亞洲國家的經濟相對穩定成長,促使了歐洲許多國家將焦點轉向亞洲,而這股浪潮似乎也影響了全球表演藝術界的目光,許多亞洲的藝術家在國際上展露頭角。隨著台灣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在文化面也投入資源鼓勵交流。去年除了有不少東南亞藝術家訪台展演,臺北藝術節由熟悉亞洲藝術現況的新加坡籍鄧富權接任策展,民間更早有不少交流合作。或許可期待的是這樣的交流帶來在台灣藝術家身上所產生的碰撞、沖擊後的深化,對自我主體的尋找、對亞洲與自身歷史的反思。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4:舉辦國際級賽事,讓世界看見台灣
在家奪獎吸睛 帶動樂壇蓬勃活力
世界樂壇讓全球樂迷最能投入的時刻,莫過於各種音樂大賽舉辦之時;以前台灣音樂家只能出國比賽,台灣樂迷只能遠端觀賽加油,今年本地樂界除了有「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更有第一屆「台灣國際打擊樂大賽」,舉辦成果令人矚目,台灣音樂家更表現出色,紛奪大獎!國際級賽事讓世界看到台灣,也可以帶動本地樂壇的活躍與蓬勃。從今年台灣兩大國際音樂賽事看來,台灣缺的不是踴躍參與的人才,而是給予鼓勵的平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7:實踐「文化平權」,今年全面展開?
從政策宣示到實際執行 打開文化近用之路
透過文化部的宣示推動、公立文化場館設施的改善,還有陸續召開的研討會、種種網路上的討論等,這一年「文化平權」的議題也讓更多人理解並體會到改變,例如兩廳院的無障礙設施優化、增設無障礙座位區,團隊在演出時提供點字、有聲節目單,還有口述影像服務,而且也有節目企畫也推出障礙藝術展演。將「文化平權」納入政策中,讓人能期待法令和制度上的不公平,將開始一點一點消失。
-
焦點專題(二) Focus Korea for K
從音樂節到藝術市集的韓國策略
韓國的文化軟實力,透過影劇、流行音樂、電玩的散播,早已為世人所熟知,但韓國在表演藝術與傳統音樂的推廣上,也下了相當大的功夫,如「韓國藝術經紀服務」(KAMS以「首爾表演藝術市集」、Journey to Korea Music等活動讓各國表藝業界人士認識韓國音樂;而在韓國最大綜合音樂節全州國際音樂節的策劃與執行中,也可看到政府與業界對傳統音樂傳承與創新的重視,及在全民參與和藝術質地上的平衡。透過作曲家暨獨立策展人林芳宜對上述活動的第一手觀察,讓我們認識對韓國如何為音樂文化打造未來。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文化協力——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夥伴關係
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梵谷德獎座摘要 代表政府的文化部,與公民社會及表演藝術團體之間,該是何種「夥伴關係」?法國的文化政策一向是我們取經的對象,兩廳院卅周年國際論壇特邀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范谷德,以「文化協力對話與影響」為主題,說明法國文化部如何透過公民社會合作,確立每位國民都有享受藝文活動的權利,而其經驗正足以作為台灣的借鏡。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又貴又難 藝術何以立國?
身兼編導又是劇場經營者,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對文化藝術生態與政策的思索,盡在其《藝術立國論》一書中,具體建言藝術為何又如何是國家、經濟、產業、地方、國民權利與素養的基石。但對一般人來說,藝術「太貴」又「太難」,要解決這兩大困難,平田也提出解題方案,值得我們參考。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藝術家向總統發公開信 藝術與政治角力不斷
就在廿九位法國國家戲劇中心總監在《世界報》上投書呼籲總統馬克宏重視劇場藝術後,在一場於亞維儂舉辦的例行會議中,文化部藝術創作司與國家戲劇中心總監針對總統文化政見跳票等議題又起衝突,於是藝術家們又聯名發表了公開信,希望總統能與他們制定協約:不讓營利性私人企業介入公共事務,重整政治界、藝術圈與地方政府網絡,開創以青年為主、具前瞻性的文化政策。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拼經濟總統上任 藝文政策首重績效
法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確定由年輕的馬克宏入主當政。回顧他競選期間提出的文化政策,多以守成為主,曾當過銀行家的他也強調藝術產生績效。在與表演藝術較相關的政見中,有提到要讓表演場館的主事者性別比更趨平衡,也提出讓更多兒童與青少年有參與藝術的機會,並提出「文化通行卡」的概念,並期望藝術家能身兼十八般武藝,並且積極「走出去」讓世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