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析声音入耳后的奇妙旅程(图片提供 大家出版)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剖析声音入耳后的奇妙旅程

我们知道音乐让人平静或让人激昂,但到底音高、音色、节奏、和弦、旋律……是如何在人脑中引起连锁作用,激起奇妙的情感反应?《迷恋音乐的脑》用不同于一般音乐理论书籍的方式,带领大家认识音乐/声音进入脑部后的奇妙旅程。

 

我们知道音乐让人平静或让人激昂,但到底音高、音色、节奏、和弦、旋律……是如何在人脑中引起连锁作用,激起奇妙的情感反应?《迷恋音乐的脑》用不同于一般音乐理论书籍的方式,带领大家认识音乐/声音进入脑部后的奇妙旅程。

 

宝琳娜:

音乐,唤醒她!

〔音乐响起〕

是时候了,走下来吧!不要再做石头了!过来,让瞧著你的众人大吃一惊。来,我会把你的坟墓填起;转动你的身体,走下来吧,别默不作声了,因为你已经从死里重新得到生命。你们瞧她已经动起来了。

──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

自古至今,许多不同的文明从没怀疑过音乐的力量。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在各种希腊音乐的调式中,揄扬多利亚(Dorian)和佛利吉亚(Phrygian)调式,因为这两种调式能表达成功与失败、节制与勇敢。一九三七年,纳粹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炸死许多平民,毕卡索以这次事件画出了《格尔尼卡》,次年,巴塞隆纳也遭到佛朗哥空军的轰炸,当时卡萨尔斯在巴塞隆纳大剧院进行音乐会排练,空袭警报响起,乐团乐手纷纷找地方掩护,场面大乱。担任指挥的卡萨尔斯马上拿起大提琴,拉了一首巴赫大提琴组曲的选曲,仓皇逃命的乐手安静了下来。

音乐到底如何「悦」耳或「刺」耳?

能展现音乐力量的故事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但这些故事——不论是理论、神话传说、传闻轶事,或真有其事——都没办法说明最基本的事实:音乐如何影响人(更准确地说,是影响大脑)?甚至,构成音乐的如音高、节奏等基本要素,这些物理现象如何转换成认知、进而表达情感?

近年来各种精密仪器的运用,人对大脑的了解愈来愈多,才渐渐了解大脑是如何处理来自外部的感官刺激,《迷恋音乐的脑》一书正是有系统地对目前的研究成果做了一番浏览,而且用的是普通读者能理解的语言。

作者列维廷很有资格做这件工作。他生于浸在摇滚乐声中的加州,母亲是小说家,天天都会弹琴。列维廷在大学时为了组乐团而辍学,后来做了音乐制作人,曾替史提夫.汪达制作唱片,也与史汀同台共演。

卅岁之后,列维廷进入学界,现在是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主持音乐感知与知觉研究实验室。

让音乐家也称奇的科学分析

这番背景意味著他谈音乐的方式不同于一般音乐人,也不同于其他学者。许多音乐理论书籍从音高和节奏谈起,《迷恋音乐的脑》也是如此,但其方式颇为不同。他告诉读者,人类内耳的基底膜上布满毛细胞,不同频率的声波在耳蜗中行进时,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会产生位移;高频声波引起卵圆窗(耳蜗的入口)附近的基底膜产生位移,低频声波则进入耳蜗深处,引起耳蜗顶部附近的基底膜位移。

这个位移被基底膜表面的毛细胞感应,转换成电讯号送入耳蜗神经,上传到脑中的听觉皮质。大脑的听觉皮质有一张标示著各种音高的「地图」,不同区域对应不同的音高。如果耳朵同时接收到两个不同音高的音,就牵涉到「音程」、「音阶」等概念,而这从大脑科学来看,也有一番完全不同的样貌。比方说,很多人都知道乐团调音时用的是四百四十赫兹的A,但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同时也不会这么做),如果这时把电极植入听觉皮质,耳朵听到的声音会让听觉皮质的神经元活化,电极也会侦测到四百四十赫兹的电流活动。也就是说,进入耳中的频率,就是脑中产生的频率。

从音高到音色、节奏、和弦、旋律,以及音乐引发的情感反应,在列维廷的笔下,即使是镇日与音乐为伍的音乐家,也要啧啧称奇。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