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苏菲在她家见面时,她第一件事情便问我:要不要看看我的坟墓?
原来,她在房子的后院立了一个迷你墓园,墓碑上便是自己的名字。怎么说呢?我觉得主意相当好,中国人不是也有先准备后事,买好棺木的做法吗?她的行为一点都不让我吃惊,我笑了,直呼:太美了。
八○年代,我在巴黎认识了许多位当代艺术大师,苏菲.卡尔(Sophie Calle)也是其中一位。我曾经是她的室友。
当时是戏剧学生的我,经由同学介绍,与苏菲认识。我打电话给她,她说,何不立刻过来看看房子?那是在巴黎郊区马拉柯夫(Malakoff)附近的新式建筑,房子是钢骨和玻璃建造,开放式的空间,楼层非常高,空间明亮,一楼像画家工作室,二楼和三楼是住屋,楼房有好几栋相互以花园联结,我记得这整批楼房是苏菲父亲建盖的,他自己也住在其中的一栋,但我从来没见过他。苏菲因一整年都会常常旅行,经常不在,打算租我一间房间。
要不要看看我的坟墓?
我和苏菲在她家见面时,她第一件事情便问我:要不要看看我的坟墓?
原来,她在房子的后院立了一个迷你墓园,墓碑上便是自己的名字。怎么说呢?我觉得主意相当好,中国人不是也有先准备后事,买好棺木的做法吗?她的行为一点都不让我吃惊,我笑了,直呼:太美了。她看著我,跟我说了几件事,便决定收我当室友了。
当时的苏菲虽然不像如今这么大名鼎鼎,但在巴黎已有名气。我第一个注意的作品便是《通讯簿》Le Carnet d’adresses,这个让我非常惊艳的作品,当年在巴黎《解放报》Libération刊登过,引起法国艺文圈的重视,但也引来一场争议。
作品起源自一本她在路上捡到的通讯簿,她将这本他人遗失的本子复印下来,将原本寄还主人,但随后却一一打了电话询问那些通讯簿里的人士,她想知道通讯簿主人的生活和喜好,因此也拍摄了与那人有关的一些细节,这便是作品。只是通讯簿主人后来对苏菲介入他的私生活非常不悦,据苏菲的说法,那人拥有她的裸照,并威胁《解放报》也要刊登。
苏菲的作品经常有争议性,如她的《旅馆》L'Hôtel,去威尼斯一家旅馆应征清洁女工,每天拍摄旅客在房间置留的物品;请不同的男人到她自己的床上睡觉(只是睡觉),每小时记录他们的睡眠状态(Les Dormeurs),此作延续及延伸安迪.沃荷作品The Big Sleep的普普艺术呈现概念,但苏菲.卡尔进一步观看和介入他人生活,介由文字与摄影的描述揭露,再现与重塑自身与他人的私密经验,此一强烈表现方式便是她个人创作最大特色,也逐渐成为新世纪艺术风格之一。
一封分手信的艺术创作
我与苏菲住在一起,看到她的时候不多,我对她最深的印象便是她表达情绪的方式,高兴的时候,她开车载我出去兜风,不高兴时,也曾经坐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看著鸽子,想一刀将之杀死。她当然没告诉我,但我揣测她当时正在爱一位西班牙斗牛士。
苏菲并非学院出身,她开始创作是从收藏家父亲在家里的收藏品开始,她模仿那些艺术作品,主要透过摄影和文字。另外,她母亲生活中的仪式观念也影响了她,她们可以为一只死去的金鱼举行葬礼。
苏菲最近一个作品我也非常喜欢,《请照顾好你自己》Prenez soin de vous。作品借由前男友一封道分手的信函,信末最后一句:请照顾好你自己,苏菲找了一百零七位不同领域的女性,请她们解析、加注、游玩、舞蹈或歌颂这封信,这个大型装置艺术便是呈现这些女性的回应。
离开她家后,我们再也没联络了,一半原因是我在巴黎与慕尼黑中游走,或者我们从来也不是什么朋友关系,只是室友。但我喜欢她的作品是不变的,作为室友,她过于神经质(可能我也是),但作为艺术家,她的女性主义或那无政府主义倾向,一直很吸引我。
那两年,我也因此认识了几位艺术家邻居,譬如法国另一位重要的当代装置艺术家波东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波东斯基几次出国展览,我曾帮他和妻子看管一屋子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