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声道》(联经出版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声音,城市记忆的栖地

《装帧时代》、《装帧台湾》作者李志铭,结合了他研究所所学的建筑与城市发展与一向爱好的音乐,打造了《单声道》这本台湾少见的「音景之书」。透过声音,作者重新勾勒台湾城市景观与历史流变,也让读者重新找回对生活曾有的细腻聆听与交叠于声音中的记忆。

《装帧时代》、《装帧台湾》作者李志铭,结合了他研究所所学的建筑与城市发展与一向爱好的音乐,打造了《单声道》这本台湾少见的「音景之书」。透过声音,作者重新勾勒台湾城市景观与历史流变,也让读者重新找回对生活曾有的细腻聆听与交叠于声音中的记忆。

据说听觉是人类最早发展的官能。胎儿约廿四周大时,就开始对声音有反应,他们闭著眼——胎儿要到廿七周左右才会睁开眼睛——聆听母亲稳定的心跳、肠道的蠕动,以及血液汩汩奔腾的声响。

离 开母亲子宫后,或许是世界太过多姿多采,人倾向以视觉辨识外界,相对压缩了对声音的敏锐自觉。幸好,听而不闻,只反映我们过于仰赖其他感觉器官,未必是耳 朵真丧失了聆听的本事。正因此,才会在阅读《单声道》时,几度被书中描述的「声音」引出原以为不存在的回忆,那些若非声音、无以留存的逝去场景。

以声音描绘城市景观与历史的流变

《单声道》是以《装帧时代》、《装帧台湾》两书获金鼎奖的李志铭的又一佳作。李志铭将研究所所学的建筑与城市发展,结合一向爱好的音乐,写出这本台湾少见的「音景之书」。

所谓的音景(soundscape),是以声音作为建构环境的主体,亦即运用声音塑造人对空间的认知和感受。近年「城市路上观察」成为显学,但这类城市学一如「观察」二字,多从视觉切入,也更显出《单声道》用声音重新勾勒台湾城市景观与历史流变的迷人与用心。

《单 声道》中出现的声音惊人地多样,举凡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古典乐、城市人习焉不察的日常声响(铁道火车、汽机车声、叫卖声)和非日常声响(钟声、空袭 警报声)、乃至不同季节的蛙鸣、鸟音、虫唱、雨声、海潮声……李志铭宛如一位声响情搜员,透过他耳听与博览群书所累积的声音资料,为台湾勾勒出一幅众声喧 哗,却充满时间与空间感的崭新图像。

这幅声音图像的起笔,始自李志铭的出生地三重埔。这个外地人北上打拚的落脚处,也是台湾一九五○到七○ 年代的唱片工业产销中心,更是洪一峰、周添旺、陈芬兰、叶俊麟等台语歌谣创作者汇聚的所在,纵然这段充满光辉的历史,随著日后「广电法」限制台语歌谣播放 而逐渐没落、消逝,但当〈旧情绵绵〉、〈孤女的愿望〉旋律再度响起,便再一次提醒人们,三重不只是加工业之地,也是歌谣之地,音乐之地。

紧 接著占全书篇幅最长的〈昼夜边境〉一文,可更清楚看见李志铭以声音为台北城市作传的企图。从日治时期总督府以「午砲」对时,声音成为殖民者统治手段起,他 一路爬梳不同时期的声音/音乐如何呈现台北的地域文化;日本歌谣诗人栗原白也的〈北投小呗〉充满温泉的热闹声响,周添旺〈月夜愁〉描绘了忠孝西路、爱国西 路、中华路、中山南路交界的男女幽会现场,邓雨贤〈大稻埕行进曲〉鲜活唱出跳舞时代的台北风华,许常惠长笛无伴奏独奏曲《盲》的灵感从台北夜间盲人按摩师 的笛音而来……一边读书,一边从网路上寻找书中出现的音乐,台北的繁华与迷醉,听来令人浮想连翩!

回返生活中的细腻聆听与声音记忆

曾 几何时,我们置身其间的环境充满大量到超载的感官讯息,视觉如此,听觉亦然。古典音乐取代了公车司机爱播的广播电台,捷运站的广告从早到晚不间断放送,街 道上,店家宣传放送小喇叭无时无刻轰炸路人与附近住户的耳朵,掩耳仍躲不掉声音大军来袭,更早已忘却曾有一段好长的时间,人能栖息在自然与寂静的声音中, 任耳与心驰放舒张。

也因此,《单声道》篇末〈城市生态——声音的季节与风景〉,毋宁是一种听觉的返归。李志铭写到一名采茶老妇这样描述叶之声,「采摘茶叶的时候,叶子会发出劈啪的清脆声响,仔细听的话,每一棵茶树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这般细致,在听觉已臻疲劳的城市人听来,多么不可思议,又多么引人向往?重新打开耳朵,找回对生活曾有的细腻聆听与交叠于声音中的记忆,是《单声道》在音景书写之外,给读者带来的重要启迪。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