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抹六块摊拼的纸箱内面(墨钻)(台南东门美术馆 提供)
企画特辑 Special

从刘秋儿到港都好男儿

透过「行走」、「劳动」,刘秋儿确实地深入高雄各种边缘空间,也掌握到这个城市的核心内在格调。这种完全田野的艺术参与,对于创作资源的汲取,完全不同于在室内看投影片、画册的模式。或许就是这样第一线的参与,真正触摸到高雄这个海港工业城市的骨肉血脉,当转换为艺术创作,就成为「有血有肉」的「有味」作品。

透过「行走」、「劳动」,刘秋儿确实地深入高雄各种边缘空间,也掌握到这个城市的核心内在格调。这种完全田野的艺术参与,对于创作资源的汲取,完全不同于在室内看投影片、画册的模式。或许就是这样第一线的参与,真正触摸到高雄这个海港工业城市的骨肉血脉,当转换为艺术创作,就成为「有血有肉」的「有味」作品。

刘秋儿「图抗系—二十年前一事件&暗物质描绘」

5/11~6/2  台南东门美术馆

高雄「豆皮」艺文的老板刘秋儿跑到台南的「东门美术馆」举行个展,展出大批海港工业城市「景观」作品,使大批一向以为他只会办活动、搞抗争的朋友大吃一惊。

「生产端」的景观

展出的作品大部分被呈现在画框「背面」,这个行为,完全标示了作为工业城市的姿态,画框「背面」,是「生产端」的景观,在生产线上,「背面」是基底,也是景观主调;至于「正面」、「表面」,那是「消费端」的事情。作为「生产端」的「从业者」,「背面」景观才是生活的情调,艺术反映生活,作为海港工业城艺术家,当然要以画框「背面」作为呈现平台。

展出的作品使用大量包装用「瓦楞纸」,那也是工业生产的象征,由于当代物流发展,工业生产的「终端」,多半终结于「瓦楞纸箱」,高雄作为全球海港物流的节点,「瓦楞纸」也是重要景观,「瓦楞纸箱」的历史,也是高雄的城市故事:一个「瓦楞纸箱」在巴西亚马逊河边被农夫装上葡萄柚,从里约运到巴拉马,再送上「长荣」或「阳明」的货柜船,最后在高雄下船开柜,由批发商用「拖拉库」载到卖场开箱,那个「瓦楞纸箱」终于宣告命运终结。过程当中,各种种族的手搬过那个箱子,各种机器抬过那个箱子,那个箱子也被放在不同的地面……总之,「瓦楞纸箱」虽然多半用完即丢,每个纸箱都有故事,作为一个敏感的海港工业城艺术家,用「瓦楞纸」说故事就变成职业专长。

展出的作品也有很多是「做」在穿过的工作服上面,穿过的工作服其实等同于用过的「瓦楞纸箱」,不过更贴近工人的身体,可以传达工人身体的历史。一件工作服被穿上之后,开始和工人身体磨合的过程,一直到几乎成为身体的「第二层皮肤」为止,身体环境、身体特征、身体动能……工人的身体,是海港工业城的最具体表征,不过身体不方便随便展示,透过工作裤,艺术家有了另一个陈述城市故事的材料。

属于港都的「原生」异国情调

整场的作品当中,弥漫著很「实质」的异国情调,港都,本来就是异国情调的,相对于流行消费城市,港都的异国情调是实质而材料的,印尼的原木、澳洲的矿砂、美国的废五金……还有城市历史中,外国人留下来的痕迹。港都的异国情调,多半不是被设计塑造出来的,一艘进入高雄港的丹麦货柜船,绝不是为了让高雄人产生异国情调才开进港口,那艘船只是做它该做的事情而已。类似「原生」的异国情调,也是海港城市的基本调子,有sense的艺术家,就会吸收这种调性,成为作品的基调。

刘秋儿作为「豆皮」艺文空间的老板,独立开店近廿年,近年来,以「豆皮」为基地,开办很多和城市边缘空间有关的活动。其中「行走」、「劳动」是这些活动的基本精神,透过「行走」、「劳动」,刘秋儿确实地深入高雄各种边缘空间,也掌握到这个城市的核心内在格调。这种完全田野的艺术参与,对于创作资源的汲取,完全不同于在室内看投影片、画册的模式。或许就是这样第一线的参与,真正触摸到高雄这个海港工业城市的骨肉血脉,当转换为艺术创作,就成为「有血有肉」的「有味」作品。刘秋儿多年对于高雄的深入探查,在这次「图抗系」展览,做了一次回馈性的表现。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由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举办的台新艺术奖,邀请七位不同领域的提名观察人,搜集、发掘,深入研究各种不同面向的当代艺术展演,并于网站发表评论,并精选单篇于本刊刊登。如欲读更多评论,请至ARTalks专网talks.taishinart.org.tw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