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欣宁
-
特别企画 Feature
测量你与剧场(之间)的距离
民主、自由、多元、公民社会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日复一日将这些词汇落实为值得珍视、标举的台湾价值,「公共性」三字也愈发成为人们探讨各种议题时的关键词。 2020全球饱受疫情冲击,各地剧场「群聚╱现身」的场所功能几乎溃散,在台湾的我们虽获幸免,戴上口罩就能在剧场与其他人贴身观赏表演,剧场生态链却仍在余震中寻求生存契机,于此之际,把「剧场 vs.公共性」摆在一起,检视「剧场到底能在台湾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时机恰好,也无可回避。 「公共性」这组外来词汇说来抽象,定义人人想像不一,我们不从理论研究著手,而是先引领大家进入熟悉的公共空间,从使用权、公私领域的划分,到何以人们群聚至空间中成为「公众」的意义展开探寻;继而以「近代剧场七件事」,从行动剧场、闲置空间、文创园区、身体解放、艺术工程、部落寻根、文化治理等关键字,提供大家思索剧场公共性的可能方向。 正因谈及剧场的公共性,得先适度切出「剧场」的范畴何在,我们以最具象的「场馆」作为讨论起点,实地拜访国家两厅院、台中国家歌剧院、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以及营运规模、体制性质和以上三国家场馆迥然不同的台北牯岭街小剧场,邀请馆方亲自提出他们对于「公共性」的想像和实践方式,也透过五个探讨艺术公共性时经常提及的向度,归纳汇整场馆说法。 除了实践者,公共性也必然纳入相关的外部反馈予以检视,我们邀请曾实地走访欧陆不同场馆、采访剧场如何定义自身的艺术视野与回应社会的编导许哲彬撰文提供剧场公共性的国际参照;也请前任文化部长郑丽君、「表演艺术评论台」台长纪慧玲,以及当代艺术家崔广宇,从不同领域、视角提出「当我们讨论公共性,我们讨论的是什么?」 谈公共性似易实难,容易在于此题为时势主流之趋,但艰难之处,一则如何为这个外来理论名词找出在地扎根的定义;一则牵涉众人,面向之广,难以一次阔清全貌,我们试著在杂志改版的第一期,谈论这个剧场中人多有关切却不易谈的大题目,尝试初步聚合、呈现大家对「公共性」的想像与界定范围。观点落差在所难免,但不妨从这里,开展对剧场公共性的下一波对话、下一种想像、下一步行动,从2020的危机处转折,弯出下个机会与命运交错的剧场大冒险
-
日常身体剧场
拳击的美感,关键在脚步
剧场不只存在于名为剧场的空间,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专业的剧场表演者以身体为中介,对观众展露表演的技艺;而另一种身体(表演)的技艺,也栖息在不同职业、或你我扮演的生活角色中。「日常身体剧场」跨出剧场外,寻找以「应对身体」为职业的人们分享独到的「身体观测术」。本期邀请到国内推广拳击运动的元老、专业拳击教练潘振成,来与读者分享他「察身观体」的心得,让我们享受「表演」,就从生活中开始
-
特别企画 Feature 提案4:跑吧!走吧!到自然里 把身体交给环境,看看会长出什么
TAI身体剧场
疫情打乱了TAI身体剧场的脚步:演出延期、发展中的计划行程延宕,就连舞团栖身的工寮也被房东告知要收回转售但TAI仍能把日子过得充满坚定的动感,身体训练依旧进行,没有演出的生活放缓节奏,种菜、煮饭,还有重返最能沉淀内在的仪式织布。期待在未来的新家,在生活的重返之后,也让排练和创作自然而然地发生。
-
专题
剧场之外,我的玩意儿
电影导演侯孝贤曾说,不要从电影里学电影,要从生活里学电影。多年前说的这话,在Youtube视频短片作为知识和娱乐主流管道的今天,大概愈来愈难被理解。可是,再如何VR直播NETFLIX,视觉终究会疲倦,届时,一个母亲从市场菜摊拾起一把蔬菜嗅闻土香,一位搜藏者从扬尘书堆里淘出一串檀香木手珠,醉心气味的爱香人燃起一把迷幻沉香屑那些棱角立体的生活切片隐藏的事物,终于提醒我们:「让人在专业走得长远的,正是建立在这些琐碎的、生活中的心理准备与身体积累。」(注) 这一切琐碎和积累,我们叫它「玩意儿」。 注:引自2015年穷剧场与澳门足迹合制《大世界娱乐场II》场刊内郑尹真访谈答复。 企画|邹欣宁
-
专题 穷剧场联合艺术总监
郑尹真 香浪里来 茶碗里去
唱南管的郑尹真古典味浓,也毫不违和地有著古典的品味爱好。品香,她赏香也赏烟,香烟袅袅,似有若无,如舞者脊骨左摇右荡,不时从旁窜出枝节缭绕,专注凝视,简直让人神游物外。品茶,她有良师带路,然壶或茶的入门知识无论积聚多寡,她更以为身体最值得信任,「要相信自己生物的本能,如果在外面茶席喝到身体不适应的茶,就算跟你说这茶几万都没有关系,就是跟你不合。」
-
专题
滋养我的那些玩意儿
说艺术无用,说艺术玩物丧志,从根本上来说,或许并未说错。经世济民的「有用」,艺术未必想做;凌驾众人、翱翔天际的鸿鹄之志,也不一定吻合艺术创作者内在的真正需索。做艺术,搞创作,到底图的是什么?如果不是为了讨生活,而是过生活呢? 这次我们不再直面艺术、扣问创作,绕过它们,我们闯进剧场艺术创作者的生活现场,不拘命题,任他们分享生活中一切能够滋养自己的事物。当然,对某些人来说,创作本身即是滋养,然而离开艺术创作的中心,构成它的边陲长得如何?边界在哪?或许我们该说,这次探究的不是创作者也不是工作者,而是一个人,如何被他琐碎的癖好和兴趣,支撑著、浇灌著,让他有力气往艺术的深处走去
-
专题 偶戏编导演
薛美华 不断不舍不离的拾物哲学
被誉为「偶戏天后」的资深操偶师薛美华,一直以来与偶、与物件的关系紧密,也是她创作的最佳伙伴与灵感来源。平素就喜欢捡拾旧物的她,总能在有过使用痕迹的二手物中找到乐趣,在满是拾来「宝物」与自己历史物件的工作室中,不断不舍不离的她,透过整理它们来整理自己,也透过「物」与访客互动
-
专题 服装设计师
李育升 「穷」字逼出来的阿舍
喜欢买花、逛宫庙、手做DIY服装设计师李育升的癖好很生活,但也不能说与创作无关。他喜欢神灵世界的系统井然,但宫庙也会成为他的恶梦场景,或者灵感来源。而「动手做」则是穷逼出来的,小时候穷只好自己做玩具,长大后在剧场工作,剧场穷只好想办法用有限资源材料来发挥创意,但创意不只为工作,夜来余暇,李育升还自造手工皮件,纯为自用,更是自爽!
-
专题 音乐创作者
柯智豪 欢迎光临 宅的世界
参与许多表演艺术音乐设计的柯智豪,是个不折不扣的标准宅男,熟悉次文化汇聚的台北地下街,对电玩游戏、女仆和执事咖啡馆如数家珍,花大量时间逛网,还卖力追剧然后同时写曲创作。对各种事物的好奇程度远超过「猎奇」的柯智豪,会在奇观带来的感官冲击之后继续追问:然后呢?为什么?还有哪些可能?
-
专题
啤酒配前卫《春之祭》 类比咖的脑波交锋
这回的剧场约会,邀请到近年备受期待的剧场编导黄鼎云,以及白天上班族、晚上摇滚魂,近期以专辑《兄弟没梦不应该》强势回归的摇滚三人组「拍谢少年」,观赏的节目由黄鼎云点名出招,选的是连圈内人都认定高门槛的《春之祭》! 演出后众人黄汤下肚,抛开客套、直捣黄龙,竟「饮/引」出惊人言论编舞家萨维耶・勒华(Xavier Le Roy)在拍谢少年心中原来直逼浊水溪公社?剧场在黄鼎云脑子里,其实就是一场性愉虐?以《春之祭》的争议性为开端,双方逐渐展露彼此天马行空、毫不拍谢的脑内世界
-
专题
跨文化谋逆之舞后 满满问号的交流
今年五月底,骉舞剧场陈武康与泰国舞蹈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历时三年的跨文化「共同谋逆」之作《半身相》在云门剧场演出,谋逆事实包含:演出中穿插演后座谈、真正的演出结尾交由随机观众Call Cue、明明是习舞多年之人却疑似「没跳什么舞」等等,评论两极比南北极还远! 这次剧场约会媒合了专业创作者与Pro级观众:《半身相》看了五场、担心「对谈资讯不对等」的骉舞剧场团长(a.k.a陈武康忠实粉丝)苏威嘉,与近五年开始观赏台湾剧场的科技业工作者李知懃,藉著《半身相》展开一场不知会「针锋相对」或「颇具共识」的谈话虽说两人不约而同穿著蓝色上衣出现,大展默契,但,当话题来到李知懃进剧场前还是「搞不清楚这演出要干嘛」,以及苏威嘉曾暗暗质疑陈武康「难道整个人生放弃了吗?」时,我们仿佛获得了关于这部争议之作的其他拼图
-
专题
青少年剧场之后 淡淡瞎味的世代对话
今年两厅院的新点子剧展,推出为青少年观众而设计的「心之秘密」主题,但真正的青少年看了有什么感想?本刊特邀本次新点子剧展策展人耿一伟,与参加「青少年剧场工作坊」的高二生张孟钰一起看戏,看戏后一起喝咖啡聊感想,分享不同世代的「心之秘密」
-
专题 独立剧场制作人
孙平 从女儿学习了解未来的剧场观众
从制作人、翻译、国际巡演经理孙平为各阶段的自己规划不同工作角色和内容,尽可能触及剧场制作的不同面向,理性有条理地建构自己的制作人视野;但她同时是个拥有四岁女儿的妈妈,陪伴家人也是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紧密工作十一年后,她决定暂缓脚步,让自己有时间充电,也从孩子身上放眼望去,这新的一代人未来将成为怎样的剧场观众?他们对剧场会有哪些我们不曾想像过的期待和需求?
-
专题 独立剧场制作人
陈汗青 能够随时离开,才知道多真心喜爱
台日混血、剧场人暱称「鬼子」的陈汗青,大学跳了四年街舞,喜爱表演但也想在表艺界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工作,养活自己也尽可能地靠近热爱的舞台,于是踏上了制作人的道路,迄今已经十年,如今的他,已是独当一面的制作人,业务范畴广泛得令人吃惊。但在热爱的背后,他也说:「我给自己随时离开的选项,才能发现自己有多么真心喜爱正在做的事。」
-
专题 独立剧场制作人
王诗琪 那时,我忙到脑缺氧
人称「阿草」的王诗琪,是自由接案的剧场制作人,但也是表演艺术圈中标准的「斜杠青年」。大学念的是新闻,纵身跳进热爱的剧场,辗转在大大小小剧团担任各类职位磨练技艺,研究所专攻剧本写作,多年来累积不少个人创作,更多时候她以制作职在业界闯荡。经过疯忙到「脑缺氧」、「无法阅读文字」的二○一七年,她放下剧场,找一份稳定给薪的工作,但她也说:「我试著一部分仍踏在剧场,但也积极跨足其他圈子,不想把任一块从人生中切割出去。」
-
专题 音乐会制作人
杜莎拉 把行政事务串成音符的幕后演奏家
带著百人乐团在欧陆一日一站地移动巡演、打理细节繁复的歌剧制作、规划执行卅小时不停电的乐团跨年活动这都是个头娇小的杜莎拉参与过的难忘经验,「我的工作就是让艺术家能顺遂地站上舞台,舞台灯三闪三亮,我的工作就暂时结束了。如果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没有任何问题产生,那就是最安心最开心也最享受的时候。」杜莎拉就像演奏家,乐团遇到的难题是她的乐谱,愈难的题目愈冷静细心演奏,把「人」与「事」串成乐章。
-
专题 独立剧场制作人
吴季娟 剧场人的地球塔台领航员
从小团队的制作到官办的艺术节,各式各样展演都可见吴季娟幕后操盘,蓬松长发和温暖笑容让人远远就能认出。「我希望自己像水,无论怎样的创作类型和要求都能配合,也希望能让身边这群年轻制作在合作过程中逐渐独当一面,成为他们所期待的角色,像我一样去陪伴更多的创作者。」吴季娟就像留守地球的领航员,陪伴著艺术工作者,为他们的宇宙飞行指引方向。
-
专题
当红酒遇见钢琴 让音乐碰上物理
当他著一袭参差对照的紫色衣物,配上他招牌的白眉与茂密白发踏入当天在博物馆演出的会场时,引起场内众人的骚动,许多人上前向他握手致意,而他亦主动向相熟的朋友碰肩或拥抱,现场气氛相当热络且充满人声,直至一切在他的低沉遒劲的嗓音中静默。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胡德夫现场的弹唱,随著歌声,近年他出版的两本随笔内容,仿佛历历在目。书中从人或从歌出发,交代自己的生命往事,自幼时出生的海边,写到他歌词中不断牵挂的Ka-aruwan部落和大武山美丽的妈妈,也细细陈述与李双泽交会的经过,以及自己因参与原住民权利运动,遭特务监视及禁唱的忧愁岁月。 有时不免怀疑,故事会不会总有说完的一天?但当胡德夫的琴音与歌声响起,我知道倚靠著山与海创作的男子,嘴里的故事将源源不绝,就像他所提及,原住民族歌谣中那千锤百炼、可即兴可反复,「没有文字,反而传得更精准的」的虚词,外界看来或许总是在「Hi Ya Ho Hai Yan」,其间却蕴藏无穷变化。一天的相处下来,总是被人大写的胡德夫让我看见他同时也是歌者/创作者/流浪者/老烟枪/酒友/慈父/有血气且不受控之人 这条斜杠应可无止尽地排列下去,恰似绵延无尽的泥土与海洋,和歌谣中反复不绝的虚词
-
专题
如果看表演是吃海胆料理……
戴季全,完全状态的理组男。媒体出身,后成为网路创业者,亦涉足政治领域,最知名的身分之一是前悠游卡公司董事长,因波多野结衣悠游卡事件而卸下该职,其后持续经营旗下的网路媒体及相关事业。 陈武康,台湾知名编舞家、骉舞剧场艺术总监,同时也是表演细腻、舞动深具个人魅力的专业舞者,十一月底于台中国家歌剧院演出骉舞剧场编舞家苏威嘉《自由步》的两位独舞者之一。 我们时常好奇,对非剧场专业的观众来说,他们如何想像表演艺术?对表演艺术抱持怎样的预设?观看之后最先浮现的念头、最关切的事又会是什么? 十一月底,鲜少观看台湾剧场的戴季全首次到台中国家歌剧院观赏陈武康参与演出的《自由步》。原本几乎不可能有交集的两人因表演而相遇,隔周相约在骉舞排练场对坐相谈,从《自由步》的观赏经验启程,谈身体、聊政治,最后在海胆料理和贾柏斯的「现实扭曲力场」中画下不思议的句号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如果,失败是个进行式
衬著狄伦犹带激昂的嗓音,让我们与剧场艺术家们一起反刍失败的滋味倘若你知道自己终将是一颗臣服于重力向下滚落的石子,会不会同时间,你也分身扮演了那个每日沿著滑坡将滚石逆反推回的薛西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