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死病的面具》(Stephen Dobbie 摄 Punchdrunk剧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全球舞台超级战区!伦敦剧场全攻略 /焦点导演

菲力克斯.巴瑞特 让空间述说属于「你」的故事

「请跟我来!」被带领到非传统剧场空间的观众,就这样在一幢建筑中展开另类的剧场之旅……这就是导演巴瑞特及他所带领的Punchdrunk剧团的创作特色,让观众游走于整个演出空间、拼凑散落在各处的演出片段,借此创造出每个观众自身独一无二的观戏经验。

「请跟我来!」被带领到非传统剧场空间的观众,就这样在一幢建筑中展开另类的剧场之旅……这就是导演巴瑞特及他所带领的Punchdrunk剧团的创作特色,让观众游走于整个演出空间、拼凑散落在各处的演出片段,借此创造出每个观众自身独一无二的观戏经验。

你戴上白色面具,被引领进入一栋五层楼的饭店,没有观众席与舞台的界线,整栋建筑物里的一百多个房间都是发生表演的场所;三个小时内,你在每个角落「遇见」那些身著一九三○年代服装的角色们,随时随地在你眼前、身后甚至耳边呢喃、兀自展开故事情节,不需要场灯熄灭的提醒,你在瞬间就掉入这个超现实的奇异平行世界,如梦又似真。

自二○一一年起,在纽约一栋废弃饭店上演的《无眠夜》打破了传统剧场的形式结构,并且大胆挑战观众的既有看戏模式;观者不再是被动地坐在椅子上接收舞台上的讯息,而是游走于整个演出空间、拼凑散落在各处的演出片段,借此创造出每个观众自身独一无二的观戏经验。这种被称为「实境剧场」(Immersive Theatre)的新型态剧场形式,在纽约剧场圈掀起巨大话题,许多观光客前往纽约,甚至宁愿舍弃百老汇音乐剧,也不愿错过这个神秘的演出。不过,人们却不一定晓得,打造出《无眠夜》的导演巴瑞特(Felix Barrett)及他所带领的Punchdrunk剧团,其实都是不折不扣的英国团队。

在非传统剧场空间  寻找「故事性」

Punckdrunk的作品向来选择在非传统剧场空间演出,无论是废弃的酿酒厂、维多利亚时期的弃置学校、火车站下的阴暗隧道或是荒凉的花园,空间本身的故事性和历史,一直都是巴瑞特在决定演出场域时的首要考量。巴瑞特对于空间的敏锐度和感受力的养成,可以追溯至童年时期,他在父亲任职图书馆员的伦敦大学图书馆里,探索犹如瑰丽迷宫般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经验。

十六岁那年,巴瑞特在伦敦的克林克监狱看了罗伯.威尔森和汉斯.库恩(Hans Peter Kuhn)共同创作的大型装置艺术H.G后深受震撼,也奠基了他对于漫游式观演关系的兴趣。在艾克赛特大学就读戏剧系期间,巴瑞特已经展开了对于演出空间和观众参与形式的一连串实验,譬如在深夜的高速公路路肩上演出《浮士德》。即使每次大胆的挑战最后总是引来警方的关切,也不乏无数次的失败,巴瑞特却更加确信,重新思考观众和场域的观看关系是他的剧场美学核心。

二○○○年,巴瑞特从大学毕业后成立Punchdrunk剧团,延续他对于场域和观众之间互动的关注,带领整个团队在伦敦和英国各地,找寻充满「故事性」的建筑物或空间作为演出场所。巴瑞特除了负责导演,也操刀整个场景的设计,他与编舞家道尔(Maxine Doyle)长期共同创作,两人揉合了剧场、舞蹈、装置艺术、声响和电影叙事结构,致力于实验打破传统第四面墙的观戏经验,使Punchdrunk近乎成为当代「实境剧场」的代名词。

取材经典作品  打造独特戏剧体验

事实上,「实境剧场」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派说法可以追朔到一九六○至七○年代期间偶发艺术(Happenings)和装置艺术的崛起,以及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在其著作《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里所提及的「任何场地,无论室内或户外,皆能成为『剧场』」的概念等,都被认为是重新检验、解构西方传统剧场的「实境剧场」的原型之一。 然而,更直接影响巴瑞特的还有廿世纪末英国导演华纳(Deborah Warner)的「场域特定」(Site-specific)作品《天使计划》The Angel Project;它的漫游形式及与场域间的强烈连结,都是在Punchdrunk的每出作品中可以发现的特色。

巴瑞特曾表示不太认同Punchdrunk被定位为「实境剧场」,他认为「场域共感」(Site-sympathetic)一词更为贴近自己的创作。他自言:「我决定空间之后才确定要演出什么内容。建筑物及空间告诉我该做什么,和它们想要被说出来的故事。」事实上,Punchdrunk的演出形式虽然离经叛道,但叙事内容总是取材自经典剧作或文学作品;巴瑞特擅长撷取其视觉意象或是片段情节作为演出叙事的基底,并且藉著重新设定时代背景给予观众犹如误入时光隧道的错乱感。

除了在大西洋两岸掀起旋风的《无眠夜》改编自《马克白》之外,○六年巴瑞特在泰晤士河北岸船坞区的巨大弃置厂房中重新诠释歌德的《浮士德》,他将整栋五层楼建筑、共一万四千平方公尺的空间,打造成五○年代美国中西部的无名小镇,场景设计的细节考究与逼真仿佛带领观众进入时光隧道,并且拿下当年度Critics' Circle Theatre Awards最佳设计奖。

隔年,Punchdrunk在伦敦巴特西艺术中心(Battersea Arts Centre)上演改编自美国作家爱伦坡的惊悚小说《红死病的面具》,观众置身在拥有超过七十个房间的百年建筑里,跟随鬼魅般隐现的表演者,浸淫在爱伦坡笔下恶梦般的狂欢世界。而目前正在伦敦上演的《溺死者》The Drowned Man则是改编自毕希纳的《沃伊采克》(编按);巴瑞特提炼出原作中对于人性的复仇与嫉妒心理的刻画,重新料理这部经典,并且将时空人物重新设定在廿世纪中期的美国电影片厂与一座小镇;这也是Punchdrunk创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制作。

「神秘感」的剧场  为你述说只属于你的故事

「神秘感」是巴瑞特与Punchdrunk创造的剧场世界里不可或缺的元素。每个观众戴上白色面具、被告诫保持安静、在希区考克式的电影场景里拼凑线索、与同伴走散,或是,冷不防被演员悄声带进房间里私密的一隅、摘下你的面具,轻握住你的手述说当下只属于你的故事……这些近乎仪式般的Punchdrunk印记,给予观众在探索演出的过程中,迥异于传统剧场的被动式观戏经验。

此外,每个角色本身便是一段叙事,观众必须借由跟随表演者们及场景里散落的线索来拼凑演出全貌,借此,演出的诠释权完全回到观众手上;即使同一晚的演出,每个观众极可能体验到与彼此完全不同的故事内容。

巴瑞特现年才卅五岁,他与Punchdrunk的成功,也反映了新世代的剧场观众对于传统观戏经验的不满足,及当代媒体和科技对于审美经验的改变趋势。在Punchdrunk崛起之后, 「实境剧场」不再是剧场圈的边缘美学,事实上,英国剧场圈现今也不乏其他异色亮眼的「实境剧场」剧团。虽然在目前仍难以断定这股潮流仍会持续多久及其长远影响,但巴瑞特与Punchdunk已经被视为下一个世代的剧场主流先锋。

 

编按:可参阅本刊251期,p.118,魏君颖〈恍惚游走间  戏在你身边—Punchdrunk剧团《溺死者》〉一文,2013年11月号。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现年35岁。2000年毕业于艾克赛特大学戏剧系后,随即创立Punchdrunk剧团并担任艺术总监,主要负责导演与场景设计,并且与编舞家道尔(Maxine Doyle)长期共同创作,带领Punchdrunk成为当代「实境剧场」的先锋。

◎ 2003年《无眠夜》在伦敦首演;2009年跨越大西洋,于波士顿举行美洲首演并赢得 Elliot Norton Theatre Award 最佳剧场体验奖(Best Theatrical Experience);2011年于纽约雀儿喜区一栋废弃旅馆再度上演,成为纽约客之间的热烈话题,数度加演直至2013年底。

◎重要作品:《无眠夜》Sleep No More、《浮士德》、《红死病的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228隧道》Tunnel 228、《犹如一吻》It Felt Like A Kiss、《极乐世界的崩毁》The Clash of The Elysium、《溺死者》等。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