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哲彬
导演、四把椅子剧团艺术总监
-
特别企画 Feature 你所不知道的崔台镐
给台镐的情书
其实,和台镐以导演与演员的身分合作,严格来说也只有《服妖之鉴》那么一次,但他确实是我为数不多的剧场好友中的其中一位。大概是因为我和台镐住得近,常常约在住处附近的咖啡店,聊创作、交流八卦、感叹中年的逼近、抱怨世界的嘈乱⋯⋯或是,被台镐推销一些好东西。 没错,就是推销。 别误会,他当然不是真的兜售商品或保单,只是当台镐用经过了他有意识节制的喜悦跟我分享他脚上新买的New Balance、或是刚换的手机和3C用品(也是他擅长的领域)甚至马桶刷之类的居家用品时,实在是,莫名地迷人⋯⋯从他为何需要或想要这件物品、为此做功课看了多少YouTube评比实测、入手后的使用心得、生活因此而展开的微小变化等等的各种小宇宙展开,这个在舞台上迷倒众生的剧场演员讲起他的购物经验实在是,太日常,日常到太具说服力了。 「我觉得你可以考虑一下,我是蛮推荐的。」通常台镐分享完好东西,就会给我一抹具有深意的微笑,静静吐出一口烟,这么说著。 「好的演员必定是一位优秀的推销员」⋯⋯不,我才没有要下这个肤浅的结论。我只是很喜欢这个朋友,很喜欢他低调、谦虚、客气但真诚的微笑总挂在有些距离感的脸上,就像他的演员简历上写的「不愠不火」(虽然他得了台新大奖之后偷偷改掉了);喜欢他的表演有著处女座的龟毛精准,还有对于身为演员的高度责任感及自律,以及对他所珍视的人的关心与对后辈的默默提携。 以上这些,我相信也是大家喜欢这位优秀演员的原因,毫无疑问;然而我呢,则是更喜欢眼睛闪著光芒和我分享最近买了什么好东西的,日常的台镐。嘻嘻。
-
特别企画 Feature
走进另一个导演的脑袋
我时常很好奇其他导演们都是如何思考创作、如何进行排练的。毕竟,导演不像演员,在四处游牧于各个剧组的生活里互相建立了一种(可以交换情报的)社群;导演,大多数是孤独的狼(好啦没那么帅,可能就是人缘差而已)。 莎妹剧团导演王嘉明曾在《PAR》连载专栏「一字一剧场」,每期以1 个甲骨文为题,从古老的中文字原义,延伸至与剧场、创作、生活的种种关系。专栏里,被大家称为「顽童」的嘉明非常缜密细腻地推敲、思考以及落实他的剧场观;对我而言,更像是终于有机会走进另一个导演的排练场(脑袋)。虽然一厢情愿,但似乎因此理解了他作品里给自己的灵光或不爽,进而释怀(或加强了)自己的焦虑,以及直视自己的盲点与匮乏。 即使每个导演、每个创作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也都这般深信著,但,发现自己并不孤单也并不奇怪,肯定也是一种力量吧。我想。 嘉明分了上中下三期谈「系」这个字,其中有一句话对那时(甚至至今)的我当头棒喝。(我希望这个专栏能够集结成册,最好是像日本的文库本尺寸。) 2021 年起大幅改版的《PAR》对我的思考刺激和「一字一剧场」异曲同工。杂志编辑与导演相像之处在于:在一个主题或概念之下如何调动结构与安放素材,这一年多来,每当翻阅改版后的《PAR》,有时会想起嘉明说的那句话: 「探索不是往下挖,而是往后退,或是把头歪一下」。
-
特别企画 Feature 场馆体检:国际篇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
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对应与思考刺激?曾造访欧洲考察剧院经营与剧场生态的导演许哲彬,透过本文介绍欧洲德语区与英国剧院的公共性面貌,在创作、活动企画上,如何与社会紧密互动
-
艺@书
什么是艺术总监,什么又是国家剧院?
尼古拉斯.海特纳是前任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在十二年的任期中,留下了许多可为殷鉴的制作和无可比拟的成功。在这本他所写的《我在英国国家剧院的日子》中,他的文字让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紧跟在他身后的摄影镜头,穿梭在国家剧院、办公室、排练场等等场景中,而更重要的是,透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他对艺术总监角色的想法,与「国家剧院」代表的价值与应有个性的思考。
-
焦点专题(二) Focus
「离经叛道」的说故事大师
英国剧场奉行「文本至上」的理念,导演的工作是以「服务」文本为最高指导原则,但对从小不愿墨守成规的赛门.麦克伯尼来说,真正的剧场传统是「说故事」,而故事当然不只存在于剧作家的文字里!他用肢体、影像等各种形式,让剧场观众用各种感官「体验」故事精髓,而他与柏林列宁广场剧院合作的《同情的罪》,则是其肢体性与剧场性特色的集大成之作。
-
特别企画 Feature 演员的红楼想像
挑战多种角色 演到欲罢不能
薛宝钗,一个冷静理性、沉稳端庄的大家闺秀,与林黛玉相较之下显得平凡。但是,现代女性要成为薛宝钗何等容易?女演员要让薛宝钗的形象立体并让人同情更是难上加难。她是一朵牡丹,「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样的气度和圆融又怎是轻易能成就的呢?因为如此,薛宝钗的形象其实并不容易呈现,却非常值得玩味,这也是我想挑战的。
-
特别企画 Feature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与苏格兰国家剧院共制
马克白夫人没发疯? 《马克白后传》借古讽今
以莎剧演出为核心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在历任艺术总监的带领下,不止奠定了全球莎剧的权威地位,也戮力于实验和找寻莎剧的当代诠释。与苏格兰国家剧院共制的《马克白后传》,由重量级剧作家大卫.葛雷格执笔,这出改写自悲剧《马克白》的寓言,连结当代观众对于浮动、不确定的国际情势中,人民如何安身的自我诘问。
-
特别企画 Feature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
不只是复古? 《仲夏夜之梦》跨时代与观众对话
位於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以再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剧古典风貌作为其招牌。从外观、尺寸、建材选择到剧院内部、舞台结构,无不巨细靡遗地试图重现伊莉莎白时期风格。即将来台演出的《仲夏夜之梦》,在艺术总监壮古的执导下,以古典风格融合现代元素,在伦敦上演时,被誉为近年来亮点最多、表演最精采的版本。
-
特别企画 Feature
提姆.艾契尔 注重当下与观众一起「作戏」
由提姆.艾契尔与其他五位艺术家一同创立的「强迫娱乐」剧团,是英国最「老牌」的前卫剧团,演出形式多元、难以定义归类。不从既有文本出发,以「共同分享和拥有」创作素材为原则,「强迫娱乐」有时从一个概念、一个问题、一条规则或一次与观众的互动经验来展开排练。艾契尔认为在形式与内容外,表演者内在和外在的互动及与观众的当下「相遇」,才是他感兴趣的剧场艺术。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玛莉安.艾略特 在文本传统中另辟蹊径
出身戏剧世家的导演玛莉安.艾略特,近几年以《战马》、《深夜小狗神秘习题》等作品夺下美国东尼奖、英国奥立佛等大奖,也让她的才华备受瞩目。自言「热爱文本且无法将它抛弃」的艾略特在挑选文本和题材上从未设限,无论是改编文本、融合肢体剧场及偶戏的挑战,都使得艾略特在经营文本之外,也逐渐建立起她的剧场美学标记。
-
特别企画 Feature
菲力克斯.巴瑞特 让空间述说属于「你」的故事
「请跟我来!」被带领到非传统剧场空间的观众,就这样在一幢建筑中展开另类的剧场之旅这就是导演巴瑞特及他所带领的Punchdrunk剧团的创作特色,让观众游走于整个演出空间、拼凑散落在各处的演出片段,借此创造出每个观众自身独一无二的观戏经验。
-
焦点专题 Focus
以成熟态度 面对苦涩人生——亚伦.艾克鹏 Alan Ayckbourn
得奖纪录与作品清单几乎等长的亚伦.艾克鹏,可说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英国剧作家之一,国内的表演工作坊与果陀剧场都曾演出过他的作品。他的剧本往往横跨了喜剧与闹剧之间,在精密设计的情境与字字珠玑的精采对话下,挖苦嘲讽现代人的情感处境;而长期担任剧院总监的他,更擅长从叙事结构与剧场空间创发新意。
-
焦点专题 Focus
温厚谦逊的机智灵光——亚伦.班奈 Alan Bennett
温文儒雅的亚伦.班奈,写作范畴不限于剧场,在影视、广播、小说和散文等方面都十分杰出。他擅长在作品之中嘲弄公众和历史人物,但他不操弄语言的狡猾游戏,在他作品中看见的是充满机智的灵光,及对世事怀抱著怜悯、同情还有幽默感。班奈的英式幽默并非那种尖锐批判、机智辛辣型的冷笑话,而是比较敦厚平实、自我解嘲的路线,他笔下的角色往往面临孤独及被忽视的死亡危机。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王安琪 ╳ 凡尔赛玫瑰
这一、两年注目度急窜的王安琪,是剧场新生代女演员中颇令人期待的一位;穿梭大小剧场和萤幕之间妆扮各式角色,她总能牵动观众喜怒哀乐的身影。台南人剧团艺术总监吕柏伸形容王安琪是「集贤妻与荡妇于一身的完美女演员」,足见她在表演上令人惊艳的弹性与魅力!近期剧场界的话题作品《台北爸爸.纽约妈妈》中,王安琪演出陈俊志的妹妹Rose一角,精准诠释令人揪心的坚毅和女人的无奈,与戏精前辈们同台飙戏也丝毫不逊色,成为每个观众心中惊呼的亮点。 小时候的王安琪打开电视被卡通《凡尔赛玫瑰》里的欧丝嘉(Oscar)所吸引,著迷于她和一般女孩截然不同的特质。王安琪本身也和她听起来铃铛可爱的名字不一样,她一点都不柔弱娇巧,也不想成为一个玻璃娃娃;尤其在如此艰辛的剧场环境中奋斗,她非常明白假使自己不愿妥协,那就必须用坚强来磨炼眼光。因此,她保持虚心与认真,用坚定又平静的心在接踵而来的演出机会里冲刺锻炼、披荆斩棘,宛如优雅挥剑的欧丝嘉。
-
特别企画 Feature
张诗盈 ╳ 女总统
她是张诗盈,以《父后七日》拿下台北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入围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演员;她在电影里粉墨登场亮眼吸睛,电影导演王育麟盛赞她:「张诗盈的表演精准、用心、有力量,是个未来前途不可限量的演员!」。她也是张Winnie,在剧场里搞笑深情性感可爱无所不行,连剧场顽童王嘉明都惊呼:「小心!!不要以为你可以抓住她!定义她!」。 无论影像或剧场,她的表演犹如她那招牌般爽朗直率的笑容,直击你心。虽然Winnie曾经告别剧场放下表演,度过一段转职上班族的生活,却仍因为表演的光芒获得奖项的肯定而又宿命般地回归演员的身分。转了一个弯,还是回到表演这条路,她笑称卅岁左右这一连串的生命变化像是开启一扇又一扇的门;最初虽然令人惶恐,但是推开了而立之年那扇厚重的门之后再回首,路上的障碍和疑惑全都化作绮丽风景,尽收在她骨碌碌转动著的大眼睛里。
-
焦点专题 Focus 虽然做「大」 仍爱小剧场
吕柏伸 面对大众口味 自然心看待
在历练多次大剧场的经验后,面对普罗大众的看戏口味,吕柏伸则以自然心看待,「如果有两千个观众喜欢看我的戏,那也没有非要追求到八千个观众。」虽然从小剧场跨足到大剧场,他看待作品的标准绝非以数字作为考量,「台湾的剧场不应该认为从小做到大才叫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