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蒂.米契尔在德国执导作品《茉莉小姐》,2013/14剧季在柏林列宁广场剧院演出。(Thomas Aurin 摄 The Schaubühne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全球舞台超级战区!伦敦剧场全攻略 /焦点导演

凯蒂.米契尔 影像导入 多角度钻探文本

活跃于英国与欧陆的知名英国导演凯蒂.米契尔,以结合多媒体、剧场同步影像等剧场形式闻名。她认为生活中接收讯息的方式,并不像传统剧场写作一般,让特定角色负责特定台词,而是混乱、多元地同步接收到不同面向的讯息;在舞台上同时展现实地电影拍摄的过程及成果,则能反映出当代生活的混乱,而演员为了在舞台上展现多重讯息,却需要精密的排练,排练的基础,则在于文本。

活跃于英国与欧陆的知名英国导演凯蒂.米契尔,以结合多媒体、剧场同步影像等剧场形式闻名。她认为生活中接收讯息的方式,并不像传统剧场写作一般,让特定角色负责特定台词,而是混乱、多元地同步接收到不同面向的讯息;在舞台上同时展现实地电影拍摄的过程及成果,则能反映出当代生活的混乱,而演员为了在舞台上展现多重讯息,却需要精密的排练,排练的基础,则在于文本。

凯蒂.米契尔(Katie Mitchell)是英国当代导演中极为活跃的一位, 也是争议性最大的一位。支持米契尔者,盛赞她对文本的处理方式及导演手法,但不满于米契尔与文本工作的方式、甚至认为米契尔撕裂文本者亦所在多有。对于想更深入理解米契尔工作方式及其作品,且不希望被剧评左右者,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海特勒为米契尔所著《导演的技艺:剧场手边书》The Director’s Craft: A Handbook for the Theatre(2009)之前言,是值得参考的:海特勒看到的米契尔作品,是严肃的目的性与强烈情感的结合,虽然他不一定总能与米契尔意见一致,但他对米契尔工作的方式充满敬意。

亦如海特勒在该书前言中所说,当他在二○○三年上任为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后,最要紧的几件事之一,便是让米契尔能与英国国家剧院稳定合作;而与国家剧院的良好关系,也让米契尔得以与合作多时的设计师继续工作,并能培养长期合作的演员团队。

同步影像  提供观众多重讯息

米契尔近年来最为人熟知的风格,即是在国家剧院发展出来的一系列结合多媒体、音乐与声音、电影拍摄现场、即兴创作等手法所创作的作品,像改编自吴尔芙同名小说的《浪涛》Waves(2006年首演于英国国家剧院,并在英、美、欧洲巡回)、马汀.昆普的《除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2007),以及改编自杜思妥也夫斯基小说《傻瓜》的《…她的蛛丝马迹》...Some trace of her(2008)。这些制作里推展出的美学与工作形式,亦让米契尔受邀导演其他风格近似的作品,像是结合普赛尔(Purcell)歌剧、诗作所发展出的《蒂朵之后》After Dido(2009,英格兰国家歌剧院和杨维克剧院),或是至柏林导演克略兹(Franz Xaver Kroetz)的《请求音乐会》Wunschkonzert(2009)。

在剧场里呈现同步电影拍摄、运用多媒体等手法,来自于米契尔对剧场惯例的反思。米契尔认为,生活中接收讯息的方式,并不像是传统剧场写作一般,依著既定的叙事规则走,让特定角色负责特定台词,而是混乱、多元地同步接收到不同面向的讯息;在舞台上同时展现实地电影拍摄的过程及成果,则能反映出当代生活里的混乱(注1)。然而,演员为了在舞台上展现多重讯息,却是需要经过精密的排练;排练的基础,则在于文本。

理解内心  透过话语也透过行为

乍看之下,米契尔的多媒体作品,是由断裂的、不连续、多地点发生的现场演出交织拼贴而成;也正因此,有些剧评家认为她撕裂文本。然而,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唯有仰赖密切的文本分析,但重视文本并不意味著受限于文本。米契尔认为,剧场创作不仅是关于做一个剧本,而是关于人类言行的展现;若是要理解人的内心,不仅只透过话语,而是通过情感与各种行为来表现。因此,排练初期,米契尔会与团队仔细讨论文本,但同时也会透过影像,从中寻找人类行为与情感的结晶:行为若是准确的,便能带出当下正确的情感,演员的即兴创作,亦是透过精密思考情感与行为的连结而出发,集体发展制作的各项细节(注2)。

熟悉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读者,此时应该可以看出米契尔受到史氏工作方法的深远影响。这样的手法,在米契尔执导经典作品时,更是清楚。《导演的技艺》一书里,米契尔以排练契诃夫《海鸥》的过程为蓝图,不藏私地、详细地解释史氏工作方法如何理解并建构角色。排练初期,除了一行一行讨论文本之外,一一列举文本中提到的线索,再以大量的问题帮助演员塑造角色历史,并透过即兴,补足剧本中不完整的角色关系。

作品多元  执导功力受肯定

米契尔亦导演过不少希腊悲剧,例如在国家剧院演出的《伊菲格涅娅在奥利斯》Iphigenia at aulis(2004)与《特洛伊女人》Women of Troy(2007);英国《卫报》以「剧本仿若昨日才抵达邮箱一般」评论《伊》剧,赞扬米契尔将古典戏剧当代化的手法。事实上,米契尔导演希腊悲剧的能力很早便受肯定,一九九六年,她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导演的《腓尼基女人》The Phoenician Women,为她获得当年的《标准晚报》最佳导演奖。二○一三年十一月,米契尔与近年来合作最密切的剧作家马汀.昆普携手合作,再度于德国汉堡执导《腓》剧,让人十分好奇这个版本与一九九六年版本的差别。

米契尔与马汀.昆普近年来的合作,包括昆普自己的作品如《除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1999、2007)、《乡镇》The Country(2000)、《面壁枪决》Face to the Wall(2002)、《城市》The City(2008),以及昆普的文本翻译如《海鸥》(2006)、《犹太妻子》The Jewish Wife(2007)、《青春之恸》Pains of Youth(2009)。 以上这些作品,虽然风评不一, 米契尔皆以一贯的细致手法,处理角色之间的情感;其中,昆普自己作品的实验性风格,与米契尔的导演相得益彰。两人亦结合对歌剧的兴趣,与作曲家约翰.班雅明合作,在二○一二年推出全新歌剧《铭刻于表》Written on Skin

米契尔亦在仅容廿五人的小剧场里导演《深夜时刻》Small Hours(2009)、在《乌布的审判》The Trial of Ubu(2012) 里运用布偶 ,以及儿童剧《美女与野兽》(2010)、《糖果屋》Hansel and Gretel(2012)。米契尔导演的作品多元,实非短短一文可以细数,也更让米契尔未来的每一个作品,都让人充满期待。

 

注:

1.影片〈在凯蒂米契尔作品中探索多媒体〉,此为英国国家剧院所制作。 www.nationaltheatre.org.uk/video/exploring-multimedia-in-katie-mitchells-productions

2. 影片〈多媒体制作里的摄影〉,www.nationaltheatre.org.uk/video/cinematography-in-a-multimedia-production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生于1964年、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曾获《标准晚报》最佳导演奖(1996)。

◎ 合作过的剧院: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皇宫剧院、国家剧院、杨维克剧院、东玛仓库(Donmar Warehouse)、汉普斯特剧院、皇家歌剧院、英格兰国家歌剧院;欧陆/萨尔兹堡艺术节、亚维侬艺术节。

◎ 导演过的剧作家、作家与作曲家:艾思奇利斯(Aeschylus)、贝克特、 班雅明(John Benjamin)、马汀.昆普(Martin Crimp)、杜斯妥也夫斯基、契诃夫、欧里庇得斯(Euripides)、 惹内、韩德尔、柯克伍德(Lucy Kirkwood)、 莫札特、 诺诺(Luigi Nono)、西博尔德(W. G. Sebald)、史提芬斯(Simon Stephens)、 史特林堡、 吴尔芙。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