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利安作品《最后的第一次触动》也将在2014香港艺术节演出。(Robert Benschop摄 香港艺术节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解码季利安/创作风景

挖掘灵魂底层 舞出美丽与深度

季利安与荷兰舞蹈剧场

来自捷克的编舞家季利安,因为在英国遇见伯乐——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编舞家约翰.柯兰克,因缘际会成为荷兰舞蹈剧场的艺术总监,从此结下卅年不解缘,也将荷兰舞蹈剧场打造成当代舞蹈史上最重要的名字之一。这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季利安融合了芭蕾与现代舞,并结合戏剧与马戏等元素,与荷兰舞蹈剧场携手创造出近百部作品,而为年轻舞者设立二团,为四十岁以上舞者设立三团,让舞者在一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找到平等而安身立命的跳舞方式,更是脍炙人口的舞坛创举。

来自捷克的编舞家季利安,因为在英国遇见伯乐——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编舞家约翰.柯兰克,因缘际会成为荷兰舞蹈剧场的艺术总监,从此结下卅年不解缘,也将荷兰舞蹈剧场打造成当代舞蹈史上最重要的名字之一。这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季利安融合了芭蕾与现代舞,并结合戏剧与马戏等元素,与荷兰舞蹈剧场携手创造出近百部作品,而为年轻舞者设立二团,为四十岁以上舞者设立三团,让舞者在一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找到平等而安身立命的跳舞方式,更是脍炙人口的舞坛创举。

我认为编舞家的工作是—─竭尽所能地去挖掘人类灵魂深处的可能性,艺术家应该尽可能地去发展这种对「我们是谁、我们到底想要什么」问题的探索。

──季利安

从一九七○年代开始至今,编舞家季利安已经编创了超过一百多部的作品,而这其中约有四分之三的作品是为了荷兰舞蹈剧场而编作。季利安在这些作品中,明确地建立了一种独特的编舞语汇,这种舞蹈语言融合了古典芭蕾、捷克民俗舞蹈、马戏技巧、戏剧和荷西.李蒙、玛莎.葛兰姆的现代舞技巧,并特别重视表现性的身体能力。

从杂技到芭蕾  赴英国遇伯乐

一九四七年出生于捷克布拉格,季利安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深深地被马戏表演中的魔幻技巧所吸引,他先开始学杂技,到了九岁的时候,才开始到布拉格国家芭蕾舞学校(School of the National Ballet Pargue)修习舞蹈。在一九六七年,季利安获得奖学金到伦敦皇家芭蕾舞团进修,这个时期正是英国文化艺术风起云涌的阶段:嬉皮文化、披头四、芭蕾舞星纽瑞耶夫和玛歌.芳婷都在此交会,而季利安也躬逢其盛。

但最重要的是,季利安在伦敦遇到了来自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Stuttgart Ballet)的编舞家约翰.柯兰克(John Cranko)。柯兰克是一个识人惜材的编舞家,他经常邀请已经出名的编舞者到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编舞,例如麦克米兰(Kenneth Macmillan)和泰德利(Glen Tetley)等人,同时也愿意邀请尚未出名的年轻编舞者,一同到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创作,当时柯兰克非常欣赏季利安的才华,不但鼓励他往编舞者的职涯方向发展,也邀请他加入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

季利安开始为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编舞,并编创许多实验性质的小品。七○年代,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邀请来自美国的泰德利驻舞团编作,而泰德利的作品留给季利安深刻的印象,泰德利在作品中融合芭蕾和现代舞以创作新的舞蹈语言,而他在舞蹈中对空间的使用,也特别启发了季利安。当时,除了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一九五九年在荷兰海牙成立的「荷兰舞蹈剧场」,也很喜爱泰德利的作品。

廿八岁领军NDT  打造舞团世界级地位

荷兰舞蹈剧场是由一群从荷兰芭蕾舞团(Dutch National Ballet)出身的舞者所成立,创立之初由Benjamin Harkarvy担任艺术总监,而泰德利也曾在一九六九年与Hans van Manen共同担任荷兰舞蹈剧场的协同编导。这个舞团的理念很鲜明:他们想要创作将古典芭蕾和美国现代舞结合的作品。七○年代初期一个偶然的机会,当荷兰舞蹈剧场在斯图加特巡演时,他们看到了季利安的作品,出自于同样对结合芭蕾与现代舞的喜爱,他们很快地发现季利安编作的魅力,于是便邀请季利安为荷兰舞蹈剧场编舞,谁也没想到当时这一个决定,开启始了荷兰舞蹈剧场与季利安的长期合作关系,并让他们从此成为当代舞蹈史上最重要的名字之一。

年仅廿八岁的季利安从一九七五年开始担任荷兰舞蹈剧场的艺术总监,并带领著荷兰舞蹈剧场前往当代舞蹈的最新潮流迈进。季利安的作品成为荷兰舞蹈剧场最常演出的剧目,但他还是积极鼓励舞者和客席编舞家创作新的作品,他初期的作品是以抒情音乐性语言而闻名,例如一九七八年的《小交响曲》Sinfonietta

八○年代中期开始,季利安转而创作较为抽象的芭蕾作品,如后来众人所熟悉的「黑与白系列」(black and white series)。在这个时期,季利安在编舞中特别重视舞台规模和对空间的掌握,他在作品中增强群体编舞的动作,并加入有如民间舞蹈中弯曲的脚步(来自澳洲原住民舞蹈的影响),他开始对舞蹈表现社会结构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感到兴趣,并且更进一步把重心放到对不同角度动作可能性的探索,他关注舞者间创造性的互动与更多哲学性意涵的思考,在季利安为荷兰舞蹈剧场编作的后期,也尝试新的舞台设计风格,并用较简单的编排方式来烘托舞台设计的巧妙之处,虽然英国的评论家并不太喜欢这样的呈现方式,但世界各地的观众似乎都很喜爱季利安这时期的作品。

设立二、三团  让舞者可以一辈子跳舞

一九九一年季利安编作了《情之所至》Petite Mort,这也是季利安「黑白时期」的著名作品之一。季利安的作品曾随荷兰舞蹈剧场三度来台(分别在一九八七、一九九九、二○○二年),而这部作品也是其中之一。舞作原名Petite Mort直译为「小死亡」,在法文中暗指「性高潮」的意思,这支舞作以服装、道具设计及身体的动作语汇,巧妙地暗示了不可言说的性欲,同时也铺陈了社会结构中男女之间的权力关系。

舞作一开始,赤裸上身的男舞者以手指提著西洋剑进场,他们接著用充满侵略性地方式跳跃、挥舞动手上的西洋剑,传达了阳刚的意像,并暗示了仿佛阳具中心论述的气势,而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是透过芭蕾双人舞中男舞者拖举女舞者的方式来进行,在莫札特抒情的音乐氛围中,男舞者与女舞者共舞时与西洋剑交会的身体位置,暗示了某种情欲的联想。舞作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身穿华丽晚礼服的女舞者,在晚礼服的背后「滑入」舞台,原来这些晚礼服只不过是底部装有类似滑轮机关的装置道具,所以舞者才能以惊人流水般行云地方式「滑入」舞台,造成令人惊讶的视觉效果,在「脱去晚礼服」之后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衣服只是道具,而离开晚礼服后的女舞者动作也变得较为自在,然而她们身穿马甲,似乎依旧暗示了被凝视下的女性身体,在微隐的情欲漫流与美丽的舞蹈动作之中,这支舞作仍保有了男女间位阶架构的拉扯和肢体陈述,也因而格外发人省思。

季利安在荷兰舞蹈剧场期间,还有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创举:一九七八年,季利安成立了由十七岁至廿二岁年轻舞者担纲的荷兰舞蹈剧场二团(NDT II),并在一九九一年成立由四十岁以上舞者所组成的荷兰舞蹈剧场三团(NDT III)。根据季利安本人的看法,这样的决定可以让舞者在一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找到平等而安身立命的跳舞方式,并借此取消了传统芭蕾舞团以阶级制来区分舞蹈者的方式。

一九九四年在荷兰舞蹈剧场成立卅五周年庆时,季利安也为荷兰舞蹈剧场三个舞团的舞者编作了Arcimboldo这个作品,以独特的层次架构,让从十七岁到七十岁的舞者可以同台演出,它标识了荷兰舞蹈剧场的成功。从一九八○年到二○○○年之间,荷兰舞蹈剧场邀请了许多富有潜力的年轻编舞家,如威廉.佛赛(William Forsythe)和韦恩.麦奎格(Wayne McGregor)等人前来创作,同时也鼓励舞团内部的创作,这些做法让荷兰舞蹈剧场成为当代最新、最有趣的编舞创作发生的场所,荷兰舞蹈剧场二团几乎取得像荷兰舞蹈剧场一团同样的成功地位,可惜的是,荷兰舞蹈剧场三团已在经济的压力下于二○○六年解散。

离开荷兰舞蹈剧场  创意精神延续不断

一九九九年,季利安以艺术总监的身分从荷兰舞蹈剧场退休,但他还是继续以编舞家的身分与荷兰舞蹈剧场合作至二○○九年。在季利安离开荷兰舞蹈剧场之后,舞团先是由Marian Sarstädt继任到二○○四年,而后由 Anders Hellström续任到二○○九年,而目前的艺术总监则是Jim Vincent。

荷兰舞蹈剧场一直维持它们创立的初衷,也就是将现代舞融合在芭蕾舞之中,芭蕾的技巧一直是舞团舞者的核心训练和编舞者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此同时也不忘融合其他元素,如现代舞中的坠落和升降技巧、后现代舞概念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民俗舞步等等,创作出充满情绪、社会意义和感性象征的舞蹈作品。荷兰舞蹈剧场在当代舞蹈界影响深远,他们不仅确立了欧洲现代芭蕾舞的新形象,同时也持续邀请各地有潜力的编舞者前来为舞团编作,这些曾与荷兰舞蹈剧场合作的编舞家,在世界各地继续成立新的舞团,或担任其他舞团的艺术总监,如曾经来台演出的西班牙国家现代舞团(Compañía Nacional de Danza, Spain)之艺术总监纳丘.杜亚托(Nacho Duato)与在以色列巴希瓦舞团(Batsheva Dance Company)的纳哈林(Ohad Naharin)等人都出自荷兰舞蹈剧场。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比喻,当邻国比利时在现代舞的王国产生重要影响之际,荷兰则对现代芭蕾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一切,可归功于荷兰舞蹈剧场。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季利安大事记
整理  张慧慧


1947  生于捷克布拉格,九岁进入布拉格音乐院国家芭蕾学校,接受完整芭蕾训练,同时也修习民族舞、玛莎.葛兰姆的现代舞技巧等课程。1967  获英国政府奖学金补助,赴伦敦皇家芭蕾学校就读。1968  受斯图加特芭蕾艺术指导柯兰克(John Cranko)之邀,加入斯图加特芭蕾,极短的时间内便升为该团独舞者。同年捷克局势紧张,华沙公约组织的军队在八月入侵,季利安流亡海外,直到一九八○年代才返回故土。
1970  七○年代开始,柯兰克邀请泰德利(Glen Tetley)为舞团编舞,泰德利跟柯兰克同样才华洋溢,但创作取径截然不同,泰德利更强调对空间的思考,对季利安影响极大。首支编舞作品Paradox在一年一度的编舞工作坊Noverre Gesellschaft发表。
1971  开始为附属于斯图加特芭蕾,由柯兰克甫成立的「诺威尔协会」(Noverre Society)编舞,首支作品为Kommen und Gehen。后来也配合歌剧,接连发表了三出现代舞剧:Incantations、Einzelgänger、Blaue Haut。
1973  荷兰舞蹈剧场(NDT)首度邀请季利安创作Viewers,同年柯兰克逝世。
1974  发表《回归荒原》Return to a Strange Land一作,纪念柯兰克。
1975  继Viewers之后,季利安接著为荷兰舞蹈剧场编了Stoolgame、La Cathédrale Engloutie,并担任该团艺术总监。
1978  首度到美国巡回演出,以《小交响曲》Sinfonietta将荷兰舞蹈剧场推上世界舞坛,同年在担任行政指导的舞团创办人伯尼(Carel Birnie)的协助下,成立了荷兰舞蹈剧场二团(NDT II),作品27’52”(2002)、《无眠》Sleepless(2004)、《帽子》Chapeau(2005)、《众神与狗》Gods and Dogs(2008)等,都是为了二团的年轻舞者们所编。
1981  赴澳洲参加原住民舞蹈节,将原住民的主题、动作、仪式性转化为独特的舞蹈语汇,接连三年发表了《流浪者》Nomads、《足蹈大地》Stamping ground与《梦幻时刻》Dreamtime等三部曲。
1987  荷兰舞蹈剧场拥有了自己的剧院。值得一提的是,该剧院是由曾获普立兹克建筑奖的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
1988  反思舞蹈本质,维持过往作品一贯的表现力,并加入更多抽象的尝试,从《游戏不再》No More Play开始的「黑白系列」,到《落凡天使》Falling Angles(1989)、《美梦》Sweet Dreams(1990)、《情之所至》Petite Mort(1991)等都是经典之作。
1991  成立荷兰舞蹈剧场三团(NDT III)。
1995  荷兰舞蹈剧场35周年纪念作Arcimboldo,由NDTI、II、III共同演出。同年伯尼逝世。
1999  卸下荷兰舞蹈剧场艺术总监职位,转任艺术顾问与首席编舞家至2009年止。
2001  自《生日宴会》Birth-day起,在编舞中加入了影像元素。
2006  首度拍摄短片《卡门》Car-Men。
2011  为NDTⅡ编的廿五周年创团纪念作27’52”在西薇.姬兰(Sylvie Guillem)的「六千哩外」中再度呈现,向日本311大地震致意,2013年以East Shadow一作参加以日本灾后土地重生为主题的大型国际展会──名古屋「爱知三年展」。
2014  《幸运饼乾》Fortune Cookies为「季利安计划」中的舞码之一,将于台湾进行世界首演。迄今为止,季利安获国际奖项无数,包括荷兰奥兰治.纳苏皇家勋章、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名誉博士、三项尼金斯基奖(最佳编舞、舞团和作品One of a Kind)、Benois de la Danse国际舞蹈协会大奖、捷克总统授予的荣誉奖章与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等。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