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懿文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文创产业国际艺术硕士学位学程助理教授
-
焦点专题 Focus
地图:迁徙的轨迹,移动的视角,隐藏的故事
地图,一张平铺于桌面的纸,是空间的投射,也是心灵的映照,它不仅标示著地理的方位,更勾勒出人类发展的轨迹:每一条经纬线,都交织著历史的脉络;每一个座标,都承载著文明的重量。 换个角度看台湾──以「与南方相对关系」为中心史观的地图 让我们试著从「南岛语族群迁徙图」(图一)出发,重新想像一种看待台湾的可能:在这张地图中,台湾不再是被放置在大中国、北半球大陆板块旁的地理区位,而是被放置于南方、与太平洋岛屿更亲近的位置,给我们一个从南岛语族迁徙来理解台湾的观点。 南岛语族群(Austronesian Peoples)是使用南岛语系(Austronesian)的一群人,而「南岛」论述最先是由语言学家起始,其中「南岛」(Austronesia)一词字根源于拉丁文中的「南方」(austrālis)和希腊文中的「岛屿」(nesos),指称分布于南太平洋众多岛屿上的语言群。语言学家发现这些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存在著显著的相似性,彼此存在亲属关系,因此将其归类为一个「语言家族」。 在世界现存的语言中,只有南岛语系是以岛屿为主要的分布区域,分布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上的众多岛屿。几千年来,这群血缘不尽相同、却使用亲近语言的人们,在海洋与岛屿间漂泊,迁徙路径北到台湾、南到纽西兰、东到复活节岛、西到马达加斯加,可谓真正的海上民族。然而,他们为何而迁徙?从何处出发?起源为何?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藉展演探看艺术史 以多样性令人重新思考「表演」
纽约「Performa双年展」(Performa Biennial)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现场艺术展会之一,由艺术史学家兼策展人罗斯李.戈德堡(RoseLee Goldberg)在2004年创立,以展示新的委托制作为特色,透过讲座、展览、工作坊等形式的公共教育计划,深入探讨行为艺术在艺术史和当代艺术中的角色。自2013年起,双年展也推动了「无墙国家馆」计划,以无界限的展览空间形式反映各国社会、地理和政治景观,展开对跨文化交流和多元种族冲突的关注,例如2019年与台北市立美术馆及空总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C-LAB)携手策划第8届Performa双年展「台湾馆」,带入如苏汇宇的《白水》等作品,更为整个计划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在教堂中起舞 与城市空间对话
德国乌帕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自2009年失去了重要领袖编舞家碧娜.鲍许以来,一直在寻求新的方向。去年9月,法国艺术家波赫士.夏玛兹(Boris Charmatz)接任为该舞团第5位艺术总监,标志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夏玛兹是法国1990年代「新舞蹈」美学的继承者,他曾带领法国雷恩国家舞蹈中心(Centre chorgraphique national de Rennes),将其转变为「舞蹈博物馆」(Muse de laDanse),将舞蹈视为参与政治议题的社会雕塑,他挑战了现代「扩延编舞」(expanded choreography)实践,将作品于非传统剧场场地呈现,并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和纽约现代美术馆等地创作,对当代艺术的编舞转向具有关键影响。 2022年,夏玛兹接手了乌帕塔舞蹈剧场,并继续推进他在2019年启动的「阵地」(Terrain)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乌帕塔舞蹈剧场开展法国和德国合作的项目,旨在探索「人体建筑」(human architecture project)的概念,夏玛兹试图通过身体运动来建立可见性和弹性的建筑结构,创造一个「编舞绿色空间」(choreographic green space),他希望能透过以动作和姿态为基础的机构,来回应现代城市在气候、城市规划和社会设计等多方面的挑战。 尽管风格迥异,但夏玛兹和鲍许都看重舞者,认为舞者是在舞台上热情地表现自己,而不仅仅是编舞的工具,他们也都注重打破第四堵墙,建立观众和表演者的关系。今年9月,夏玛兹在乌帕塔近郊粗犷主义建筑(Brutalist architecture)的Mariendom Neviges教堂,首演了与舞团合作的新作品《自由大教堂》(Libert Cathdrale),此作也陆续至里昂国际舞蹈双年展等地巡回演出。藉著到乌帕塔参访的机会,笔者专访了夏玛兹,请他分享与乌帕塔舞蹈剧场合作的种种,及这次《自由大教堂》与其「阵地」计划的连结。 Q:可否谈谈与舞团之间合作的关系,与如何协商碧娜.鲍许留下来的舞蹈遗产? A
-
特别企画 Feature
向宇宙下订单>>舞蹈类
陈武康X杰宏・贝尔《拢是为著・陈武康》 2020/07/31~08/01 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厅 《拢是为著・陈武康》由陈武康与法国编舞家杰宏.贝尔(Jrme Bel)跨海共同编创,因COVID-19疫情,也因贝尔基于保护生态而不再搭飞机巡演的理念,两人透过舞谱、密集的视讯会议完成这件作品,由贝尔先提出概念架构,再由两人一起讨论发展。在本作中,陈武康以独舞回顾他的舞蹈生涯,也交叉呈现贝尔不同阶段代表性舞作。这是两人继2019年台北艺术节《非跳不可》后再度合作。本作获颁2021年第19届台新艺术奖「表演艺术奖」。 推荐人 吴孟轩 此作以杰宏.贝尔的独舞谱为结构骨干,陈武康的表演为内容血肉,以杰出、流畅且简约的剧场语言,深刻铺排出舞蹈的美学风格如何与舞者的生命轨迹相互交缠,并层层揭示了一资深表演者的养成历程。 依照杰宏.贝尔的自述,此作由「客观、主观与他者」等3个部分所组成,再由此辐射出舞作的10个段落:皮肤的舞、心脏的舞、Lets Dance、Lose Yourself to Dance、自传、嘉宾、节目单、母亲、两个YouTube影片、结束之舞。许多段落(懒人包式地)浓缩了贝尔自90年代对舞蹈╱非舞蹈的辩证与探问,「自传」的篇章则特别以「陈武康」为主体,综述陈武康从芭蕾舞者、义工队、当代舞者到近年回探亚洲文化的舞蹈脉络;陈武康收放自如且从容洗炼的表演,不仅呈现出表演者本身独特的生命厚度,也隐约折射出台湾舞蹈史多重且交织的复杂性。 另外,此作因疫情而发展出的线上共制模式,在首演当时也牵引出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的艺术节经济模式里,关于国际共制权力关系等种种讨论,然而,陈武康成熟的表演功力,无疑让表演的能动性在此产生出另一个层次:从西方╱亚洲、编舞家╱舞者等固化且单一的权力想像里另辟蹊径,并从中重组出更为对等的合作关系。 叶名桦《墙后的院宅》 2020/08/08~08/09 台北 王大闳建筑剧场 《墙后的宅院》由叶名桦进行概
-
焦点专题 Focus
超越拟人化 跨物种的沟通符号
不管是视觉艺术或表演艺术,植物作为自然的代表符号都是鲜明的。在台湾,八○年代末期的「东方身心灵」潮流中,创作者以身体的视觉形象,传达大自然的奥秘,内容铺陈生命仪式与自然宇宙间的流转生息;近期的创作者,或透过影像与舞蹈,回应人类世中关于环境与身体的主题,或直接与植物合作表演,在装置著多样植栽的空间里,探讨人与植物共存的生态世界。而从「生物符号学」的观点,舞蹈、表演与身体之间建构意义的多重符号指涉,也暗示了植物在剧场中的出现,不再仅仅只是成为拟人化的对象,而是超越了直接的象征性,成为具有挑战后人类或是人类世概念中「多重物种」关系的可能。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数位监狱中,被监控的性别、欲望与表演
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邀请知名艺术家郑淑丽参展,她重新爬梳了台湾馆所在的普里奇欧尼宫作为监狱的历史,创作了全新艺术作品《3x3x6》。作品结合录像、舞蹈虚拟化身和有著多重介面的沉浸式装置,把台湾馆装置成拘禁空间,并透过十位因性别及性倾向而遭囚禁的历史和当代案例,探询不同时代法治系统如何建构及合理化关于性与性别的「正常」方式,以此提醒观众重新思考当代监视科技与社会身分认同的关联。
-
特别企画 Feature 改变一:人在环境的位置、历史的规模尺度篇
从艺术切入 省思「人」与「自然」的新关系
我们所在的世界,已因为人类的行为而产生重大改变,也改变了人们对于所处自然环境的认知,从而创造出新的美学。在这个「人类世」的时代,艺术该如何回应人类造成的苦难?在视觉艺术领域,人类世的探讨已成显学,去年的台北双年展「后自然: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正是一个讨论人类世的重要展览;而在表演艺术方面,希腊编舞家帕派约安努的《伟大驯服者》、台湾编舞家苏文琪一系列探讨身体宇宙观的作品等,都可看出对人与宇宙、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
-
特别企画 Feature 改变二:赛伯格与身体感知篇
人与科技的交融 身体的新感知与新存在
人类世的观点提供了全新观看身体的视角,因为技术在我们到达之前已经在场,提供了非常先行的条件使我们成为「人」的可能,从根本上来说,使我们成为「我们」的并不是「我们」,人早已成了「人与技术」混合而成「技术个体」,生活根本已离不开科技,科技也改变了人性、伦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甚至是重新定义了「人」的可能性,而艺术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处理人在科技、网路世界中的生活情境,如何去探讨现代科技对人际关系和自我追寻的冲击?
-
舞蹈
千禧派对过后的孤寂
在有著夜店文化的欧美社会,平日周末在酒吧里轻啜一饮,随著音乐摇摆,就像台湾人去卡拉OK高歌一曲一样地轻松自在,这样的文化参照放在台湾剧场演出中,《Melting Neon》的结尾仿佛也提示了几个哲学问题:千禧世代对片面与碎片化媒体的追求,是否会根据不同文化脉络,有著不一样的体验?以一个西方文化中习以为常的夜店生活作为展示,放置在台湾的脉络之中,可以体现怎么样不同的意义?
-
舞蹈
美化了的战争死亡场景
虽然这支作品中的舞蹈动作有著后现代舞的极简风格,但却与后现代舞蹈追求理性的抽象非叙述性不同,反而是透过精炼的动作语汇,搭配丰富的剧场元素,创造强烈的情绪张力,表现出古典现代舞对感性美的重视,而这样对完美的追求,也隐约让人感觉到一丝不安,这个不安或许来自创作者神圣化、抑或「升华」了战争成为剧场艺术元素的美学态度。
-
特别企画 Feature
透过科技 探索身心之间
从新媒体的变迁史,也显示了从沟通转向感知、从重视规则到注意现象、从言语展现到体现的状态、从社会性变成身体性的美学转向,与过往以文本为媒介的「符号世界」,慢慢转向对感知世界的探索,为艺术提出另一种属于自身「身体性」的可能,然而,「新媒体」与「表演艺术」之间的关连性为何?新媒体时代下的展演,其中的「身体性」又有何特殊意义?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持续求新求变的「第一章」
从六月廿三日起至七月一日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当代舞蹈节,由加拿大编舞家玛丽.书娜指导策展,主题订为「第一章」,这个主题彰显了当代编舞家不断求新求变的态度。九天的节目中,每天都有将近五场节目,演出了总共廿六个作品,除了备受瞩目的义大利编舞家史楚罗尼,还有曾造访台湾的安.范登.布鲁克、萨维耶.勒华等人的演出。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专访无垢舞蹈剧场艺术总监
林丽珍 把故事说完,就是我最后的作品
「十年磨一剑」的编舞家林丽珍,继「天、地、人三部曲」终章《观》之后,暌违八年,再度推出新作《潮》。林丽珍说,《潮》是《观》的延续,《观》中白鸟与鹰族青年Samo相恋却无结果,多年来一直留在她身体中,让她不能放下:「这是一个使命,做一件我该做的事情,完成之后,这应该就是我最后的作品。」
-
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跳舞男生做自己
香港编舞家伍宇烈,于一九九六年为六位马来西亚舞者量身订造舞作《男生》,巧妙地呈现男性对自我定位的忧虑,以身体姿态描画男生们在城市中逐梦的执著与浪漫;作品也获得法国班诺雷国际大赛编舞奖,多年来享有盛名,已成经典。十九年后,不加锁舞踊馆艺术总监王荣禄于二○一五年联同原班舞者,与台湾舞蹈工作者周书毅重演经典,同场变奏出《男再生》全新组合,从《男生》到《男再生》,一支跨越廿年光阴的舞作,经历建构、嬉闹,到拆解、重读,不断变幻跳跃,在舞台上将梦想火种传递下去。 趁此机会,本刊特邀两位编舞家共聚一堂,不只话当年,也谈谈这支跨时空的舞作如何成形。
-
特别企画 Feature
打破单一想像 开启更深层的对话
传统是融汇古今、揭示未来的美学对话,每个重新编作的传统,都是当代艺术的创新。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在跨文化表演研究中其实是讨论许久的议题,或许欣赏者真正该关注的是,这些表演如何在原有的窠臼之中,去突破跟挑战既定艺术形式与美学的想像,又或是,去慢慢玩味这些跨文化表演合作间的权力关系。
-
特别企画 Feature
阿根廷探戈 在凝视之中 相互抗衡的欲望
出身低下阶层娱乐的阿根廷探戈,舞动中挑逗的气息、欲望的交织,曾让它被上流阶层鄙夷,但在殖民者母国的欧洲形成热潮之后,才红回阿根廷,翻转了众人价值观,视它为该国文化象征。这种在他者凝视下成就的命运,其实跟探戈的本质并无二致,它的音乐、歌词总是预设了一个旁观者的凝视眼光。走过后殖民的情境,当代的探戈也呈现多元的风貌,如强调平等互动的「酷儿探戈」、西迪.拉比的《米隆加》等,探戈的火花,愈演愈烈
-
特别企画 Feature 舞作预览之一
Rosas danst Rosas 重复中的无限风景
在Rosas danst Rosas中,姬尔美可创造了几何重复的动作模式,搭配上极简主义的音乐,使舞者的个人性消失。舞者在建筑物的内外出现,她们的身体无法从环境中脱离,主体性与客体性互相依存,而观者也因此与表演本身产生互动性的关系。在建筑物中舞动的身体使空间更为具体,舞者在空间中,一开始是以直线的方式探讨空间,接著进入对角线和原形的方式来舞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纯粹动作书写,精准捕捉动作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使这支作品进入抽象而纯粹舞蹈的艺术领域。
-
特别企画 Feature 舞作预览之二
Drumming 貌似轻松嬉戏下的严谨
虽然只是简单的节奏和身体动作的排列组合,Drumming却带有著严密的逻辑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产生了无限的变化。整支舞曲给人的感受是轻快而愉悦的,像是在公园之中的嬉戏,只有在鼓声停歇和动作停止的时刻,观众才仿佛从迷人的飨宴中惊醒,惊觉这是一场纯粹舞蹈与纯粹音乐的旅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从形式到内容 从不停歇的前卫脚步
作为一九六○年代「杰德生舞蹈运动」大将之一的编舞家伊凡.瑞娜,提出后现代舞蹈宣言:「反对奇观、反对炫技、反对变形、戏法与伪装、反对舞星形象魅力、反对英雄与反英雄形象、反对牵涉表演者或观赏者、反对风格、反对阵营、反对表演者对观众的引诱、反对动人与感动」,影响深远。她的艺术创作范畴从舞蹈转到实验电影,二○○○年后又转回舞蹈,今年五到十月在洛杉矶盖提艺术中心推出的回顾展,正可让观者一探高龄八十的瑞娜一路走来的创作历程与关怀议题。
-
特别企画 Feature
挖掘灵魂底层 舞出美丽与深度
来自捷克的编舞家季利安,因为在英国遇见伯乐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编舞家约翰.柯兰克,因缘际会成为荷兰舞蹈剧场的艺术总监,从此结下卅年不解缘,也将荷兰舞蹈剧场打造成当代舞蹈史上最重要的名字之一。这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季利安融合了芭蕾与现代舞,并结合戏剧与马戏等元素,与荷兰舞蹈剧场携手创造出近百部作品,而为年轻舞者设立二团,为四十岁以上舞者设立三团,让舞者在一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找到平等而安身立命的跳舞方式,更是脍炙人口的舞坛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