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柳新偶戏馆的「掌门人」罗斌,虽是不折不扣的「阿兜仔」,西方人的外表下却住了一个东方的灵魂。近几年,保有传统样貌的大稻埕加入文创生力军,展现出活泼风貌。来台超过廿年,从新住民变成熟门熟路的大稻埕人,罗斌看到改变中的大稻埕,也看到不变的大稻埕,「十多年了,每天还是有新的发现,这么好玩的老台北,永远也住不腻。」
与香火鼎盛的霞海城隍庙仅有一巷之隔的西宁北路,有一间精致小巧的林柳新纪念偶戏博物馆。
座落在台味十足的大稻埕,林柳新的戏偶搬起戏来,不只国台语双声带,说洋文、唱义大利歌剧通通难不倒。
因为,偶戏馆的「掌门人」罗斌,虽是不折不扣的「阿兜仔」,西方人的外表下却住了一个东方的灵魂。馆里上万尊戏偶经过他的「调教」,自然宜中宜西,既本土又国际。
为了偶戏 在台落地生根
廿多年前,已故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率领亦宛然掌中剧团到荷兰演出,罗斌担任随团翻译,被台湾布袋戏团草根的性格所吸引:「演师阿莎力的个性,像极了摇滚乐团!」在莱登大学攻读汉学博士的他,原本在泉州研究傀儡戏,决定转移阵地,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五日,罗斌从泉州直接打包行李来台,就此在台湾落户长居。
「新的东西或许干干净净,但没有灵魂。」罗斌的身体里不但住了一个东方的灵魂,还是一个老灵魂。做研究的缘故,他想要寻找老台北的原味生活。文献记载的永乐座、新舞台、第一剧场、大桥戏院,属于大稻埕的文艺盛世,他虽无缘见到,但仍有不少偶戏团根据地在大稻埕,罗斌三天两头就往李天禄居住的老师府等艺师家里跑。吃槟榔(为了健康,前几年罗斌已戒掉最爱的台湾「口香糖」)、逛夜市、听台语老歌,彻底融入在地人的生活。
一九九七年,收藏数千尊戏偶的台原艺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林经甫,计划成立博物馆及剧团传承偶戏文化,邀请罗斌负责实际的筹备工作,「大稻埕曾是台北的戏窟,这些戏偶应该回到原乡才对。」罗斌和林经甫寻寻觅觅,二○○○年,终于在民乐街找到偶戏馆的第一个家——台原大稻埕偶戏馆,占地不到廿坪的老房子,一楼展览,二楼当办公室,罗斌立足在这个小小的空间,舞动起他的掌中乾坤。
二○○五年,林经甫将母亲捐赠的西宁北路房舍重新整修,戏偶有了永久的家——「林柳新纪念偶戏博物馆」,典藏、展览、学术研究的功能一应俱全,附设的「纳豆剧场」也定期推出表演。身为馆长的罗斌,打理行政事务之外,还主导偶戏团的编导创作,带领林柳新偶戏馆立足大稻埕,跑遍全球五十多国。
保存老味道 时时有新发现
罗斌还记得,廿年前的大稻埕,除了农历年前到迪化街采买年货的人潮,平时是没落而寂寥的,他却很享受老社区的温暖人情。十四年前,随著博物馆的设立,罗斌工作在这里,也生活在这里,他爱骑著脚踏车,在巷弄里穿梭,看著老商号一代代人勤奋地工作,实在地生活。中药行、南北货、老茶行、灯笼店、竹器店……早年,还有一间棺木店,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罗斌却很享受骑车经过时,店里散发出的木头香味,罗斌的父亲在荷兰经营木材行,木头的清香牵起他对故乡的记忆。
大稻埕,让罗斌嗅到一种历史的气息,「东区或许时髦,但走到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长得都是一个样。」罗斌感慨,邻近的香港、新加坡,中国的泉州、北京,华人传统的生活架构,都在消失毁灭中,「幸好,大稻埕还保有传统的样貌。」
近几年,迪化街一带的大稻埕,咖啡厅、文创小店、文化资产保存团队陆续进驻,大稻埕又活络起来了。每隔一段时间,罗斌就会发现,巷子里又多了个可爱时髦的小店,迪化街不只年货大街才有人气,随时随地都看得到拿著手册来寻宝的观光客。
罗斌称之为:另一个「永康街效应」。但他希望,这股热潮不会只是昙花一现的蛋塔热,「因为文创生力军的加入,迪化街传统商家的生意也变好了,大家有钱赚,大稻埕的老味道就会保存下来。」
从新住民变成熟门熟路的大稻埕人,罗斌看到改变中的大稻埕,也看到不变的大稻埕,「十多年了,每天还是有新的发现,这么好玩的老台北,永远也住不腻。」
行家带路
茶行老味道 布市挑戏衣
卖些可爱杯杯盘盘的文创小店,不是罗斌的菜,从他口袋里掏出的大稻埕私房景点,随便都有百年的历史。
「霞海城隍庙,庙不大,却很有意思,可以看到虔诚又充满活力的民间信仰。更重要的是,管理人陈文文热心艺文活动,文化需要像她一样热情的人。」
城隍庙隔壁的「永乐市场」布市,则是罗斌经常寻宝的地点,为戏偶做衣服,做戏时设计舞台布景,像迷宫一般的布市,总能让他得到不少灵感。
罗斌喝咖啡也爱喝茶。朝阳公园旁的百年茶行「有记」,是他经常光顾的店家。有记店面后方,至今还有老师傅工作的传统炭焙屋;以往为女工拣茶区的二楼,周末下午则有免费的南管演出,茶香、南管清音,这是罗斌最爱的老味道。
明年将迎接创业百年的「老绵成灯笼店」,是迪化街的金银纸及灯笼老店,小小的店面被色彩缤纷的灯笼所淹没,罗斌说,这才是正港台湾的颜色。(李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