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atre APP」搭起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中央大学黑盒子表演艺术中心 提供)
企画特辑 Special 中央大学黑盒子表演艺术中心「表演台湾汇编」出版及「@Theatre APP」

攀登云端 搭建剧场与观众的桥梁

二○○八年全球金融风暴重创全世界,各国艺术补助遭受空间压缩。二○一○年,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在「删减艺术补助」、「创意产业升级」和「经济加值」的话语混乱中,登台亮相。面对这样的混乱困境,中央大学黑盒子剧场意图以「破壳育成」突围。除了推出以「台湾现代戏剧暨表演影音资料库」(eti-tw.com)典藏为基础的云端出版计划「表演台湾汇编」,进而发表推动表演艺术阅读文化的「@Theatre APP」,串连表演艺术与观众间的距离。

二○○八年全球金融风暴重创全世界,各国艺术补助遭受空间压缩。二○一○年,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在「删减艺术补助」、「创意产业升级」和「经济加值」的话语混乱中,登台亮相。面对这样的混乱困境,中央大学黑盒子剧场意图以「破壳育成」突围。除了推出以「台湾现代戏剧暨表演影音资料库」(eti-tw.com)典藏为基础的云端出版计划「表演台湾汇编」,进而发表推动表演艺术阅读文化的「@Theatre APP」,串连表演艺术与观众间的距离。

二○一二年,中央大学黑盒子表演艺术中心正式启动,剧场编导、中央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教授周慧玲担起营运大任,以黑盒子剧场为核心,引文创、教学、研究为三大轴线,意图串连起从「破壳育成」到「台湾文创」的这条线。谈及文创,便意味著往产业化的方向前进。周慧玲说:「台湾的表演团体都很专注于争取演出票房,但没有任何产业是单一产品就能存活,即便是音乐,以前听唱片还会衍生收音机、电台、唱本等产品。我非常认同演出是一切的核心,可是同时做出其他配套才飞得起来。」

出版剧本电子书增进台湾创作竞争力

二○一三年,包含邢本宁《三颗头》、二分之一Q剧场《乱红》、徐堰铃《踏青去》、詹杰《逆旅》、周慧玲《少年金钗男孟母》以及林抟秋剧作选《医德》、《高砂馆》(1943)在内的六部剧本电子书出版。前两部归入「戏曲剧本馆」,后四册纳为「戏剧剧本馆」。这是周慧玲主持,以设立十二年的「台湾现代戏剧暨表演影音资料库」(eti-tw.com)典藏为基础的云端出版计划「表演台湾汇编:剧本,设计,技术,1943~」的一部分。这六部剧本只是开头,没有预备执行多久的年限。正在生出第一本书的还有「表演书写馆」、「设计馆」与「技术馆」。每一书系象征的都是表演艺术书写的缺乏,与拿出台湾表演艺术竞争力的意志。

竞争力不是在岛内,也不仅放眼华文剧场,周慧玲观察到,因为中国崛起,全世界都在疯中文;有一所大学曾做过内部统计,全校就业率最高的叫做中文系;荷兰也刚刚通过将中文列入第二外语的法律,中文自此与英文并列。中文的阅读材料在全世界很难找,一开始就读古典文学并不容易进入。念书与教书都在英文系的她深知,剧本是很好的入门阅读教材;语言生活化,具故事性。因此这六部剧本的导言皆邀请专家撰写,一律英译,让学习中文的人透过导言理解脉络,再进入剧本。这就是剧本出版的市场之一。

坐在她身旁一同受访的李易修执行长递出iPad到我面前,让我阅读剧本电子书。从导言、创作理念、剧本到片段影音,亦可随时摘选段落与做笔记,版面乾净简洁,在数位出版的世界里,「创作」的本质仍然可以保留。李易修补充道,云端出版可解除库存压力,让剧作家被看见的机会增加,而且放置彩色剧照或影音的空间更大。

但的确,「授权」是其中比较辛苦、繁复的环节。剧本授权还相对单纯,目前正在进行的「设计馆」与「技术馆」数位内容更具难度。因为舞台或灯光的设计师,通常与不同团体都有合作,过往签订的工作合约也未包含此项,于是等于重头来过。为著此事,黑盒子连两年开办「智慧财产权讲座」,将遇到的问题变成讲座主体,免费开放给表演艺术工作者参与。

「授权」以外,周慧玲也必须突破剧团的心防。由于数位出版品售价较便宜,换算下来版税颇低,有些剧作者或剧团无意花费力气计算,周慧玲会坚持双方坐下来沟通清楚,让彼此都能借由这个过程学习,「现在也许很少,可是五十年后你怎么知道会拿到多少钱?就像一个剧团现在可能只有三百个观众,可是你怎么会知道未来五十年会有多少读者?」周慧玲说。

@Theatre APP」让观众更理解剧场

有了黑盒子剧场,观众从何而来?意在推动表演艺术阅读文化的「@Theatre APP」于是应运而生。这组APP欢迎表演团体加入,唯一的约束是,团体必须每个月发布一则讯息,可以是幕后制作秘辛,例如服装设计的理念与制作过程等,也可以是年节祝福讯息。最重要的,是在没有演出的日子,团体借此持续与潜在观众互动;另一方面,剧场有许多环节是看戏的当下无法得知的,能够主动出击,将讯息送到观众手里的@Theatre APP,就可于演出前后补充相关的资讯、知识,让观众更加理解剧场。

「可不可以录几分钟的排练过程放上平台,让观众知道怎么发想,或者放服装设计的手稿,读到讯息的人可能这一次演出没有去看,但到下一次他就会买票进场。我们的行销都集中于演出的时候,准备时间应该拉长。」周慧玲说,「@Theatre APP」就是个虚拟群聚。

云端出版或「@Theatre APP」,皆含有拥抱科技的姿态,也是对「剧场是手工业」这句话的一种反省,以及在台湾,表演艺术能不能成为文创产业的再思考。「表演艺术是文创产业的龙头。作品本身赚不了钱,可是可以培育很多人才。」周慧玲说。她又说,「现在是走向产业,可实际是反产业化,任何领域的产业化是技术提升,视野提升,我们没有谈。」

在毫无表演艺术科系设立的中央大学校园,来自不同科系的学生透过课程、演出,纷纷接触到表演艺术,理工科的大男生也在骉舞剧场带领的工作坊里,学会跳舞、敞开身心,周慧玲说:「他们将来也许不会进入表演艺术界,可是当他们开始工作以后,心里便有了表演艺术。」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