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汇宇《鲸鱼集体自杀》,自己像搁浅在海滩上的鲸鱼。(苏汇宇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在当代家庭肖像中思索死亡

在亲子游乐区常可见双眼无神的父母,一脸疲惫地陪伴子女,看管孩子的安全。但相对于拖曳著幽灵般躯壳的成人,小孩身上散发的无穷活力显示出生命张力的纯粹,苏汇宇认为这是一种当代的家庭肖像,「一种光启般的死亡与生命意象」。

在亲子游乐区常可见双眼无神的父母,一脸疲惫地陪伴子女,看管孩子的安全。但相对于拖曳著幽灵般躯壳的成人,小孩身上散发的无穷活力显示出生命张力的纯粹,苏汇宇认为这是一种当代的家庭肖像,「一种光启般的死亡与生命意象」。

鲸鱼集体自杀:苏汇宇个展

即日起~6/21  台北 伊通公园

「电视儿童」艺术家苏汇宇近年升格当爸爸,最新个展「鲸鱼集体自杀」源自新手爸爸陪伴一双幼儿的日常经验:自娱自乐的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一旁的父亲早已呈现体力不支的窘样,不但电视遥控器的掌控权让给了家里的小霸王,电视频道也被儿童节目攻占。

苏汇宇将这段育儿经验,与环境理论「鲸鱼集体自杀」建立连结——关于生死的思考。「鲸鱼集体自杀」理论异于传统生态的观点,主张由于人类太多,海岸线无所遁形,故目击鲸鱼搁浅的事件也愈来愈频繁,因搁浅事件「变多」而引起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也塑造出末日将即的意象。

死亡与生命并存的反思

陪伴孩子的时候,苏汇宇常因前晚的疲倦打盹,孩子无视于父亲「会周公」,依旧持续他们的玩耍活动。这样的画面勾起观者的记忆,如在亲子游乐区常可见双眼无神的父母,一脸疲惫地陪伴子女,看管孩子的安全。但相对于拖曳著幽灵般躯壳的成人,小孩身上散发的无穷活力显示出生命张力的纯粹,苏汇宇认为这是一种当代的家庭肖像,「一种光启般的死亡与生命意象」。

苏汇宇将这两者以「死亡意识」搭起连结。作品中,苏汇宇试图以「被精简化的好莱坞镜头」召唤观者记忆,他以自家环境为拍摄场景,如餐桌、客厅、公园,担纲「演出」的一双幼年儿女举止如常,让画面看来真实,只不过,这位父亲「睡著」的时刻更像是扮演一种死亡的动作,孩子对父亲的状态浑然不觉,苏汇宇借此诠释伴儿时光中「父亲在又不在」的吊诡。

主要的双频录像作品《不在的父亲》以平行投影方式,分别将五组镜头以慢动作播出,蒙太奇的影像节奏搭配重新演奏的安魂曲钢琴慢板变奏,将时间延迟,创造一种对于生命的凝视可能。「成人无法摆脱对死亡的焦虑,若能回到如幼童对生死没有成见的状态,能否再重新检视生命?」苏汇宇如是说,而对于他在作品中「扮演」的死亡,在现实情境中再看自己演出的「死亡画面」,又是一则现实虚拟错置的情境。

爱看电视延伸出艺术创作

苏汇宇的创作向来存在浓厚的表演特性,特别来自大众影视的影响,自二○○五年的录像作品联展「好自在:所以我们反复呼喊」开始,「电视」就是他关注的焦点,此后发展的「枪下非亡魂」与「枪下非亡魂:血腥宝贝」系列,他探讨电视与电影的暴力美学;「稍待片刻」是我们所熟悉的电视节目等候语;而「使蒂诺斯家庭实境秀」也是许多夜猫族不陌生的深夜看电视经验,熟悉的自家在那当下成了服用使蒂诺斯后半梦半醒、虚实交错的幻境。

从在电视机里播放录像作品,到从电视节目汲取的灵感,苏汇宇爱看电视的心情深切,也将大众影视的视觉风格内化,透过艺术创作检视其对当代艺术的冲击与影像思维。

较于以往作品画面简洁得带有洁癖感,近来苏汇宇的影像,从单一的动作画面,如高速摄像记录爆破溅血的过程,逐步扩大到在空间里形塑出如小剧场般的舞台效果。除了视觉艺术创作,苏汇宇曾在众艺院的《麦可杰克森》担纲制作和演出,也参与过古名伸、当代传奇、差事、河床等剧团的舞台或视觉设计,这或许能解释,何以他的录像有著浓厚的表演特质。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