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台南,曾经就是台湾。这听来气派而又令人玩味的一句话,浓缩了数百年来,台南作为长时间的政经中心,府城之所以为府城的历史意义。
一九八○年代,是台湾意识、本土意识高涨的年代。在文学上,熬枯受淡,信奉「没有土地,哪有文学」的叶石涛先生,完成《台湾文学史纲》一书,成为「台湾文学研究的见证者与奠基者」。那也是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十年,机械化与企业多角化的新经营模式,为台南的盐业带来新的困局与变局,机械化盐滩计划使得承晒工与雇晒工们纷纷失业。当然,有落就有起。在安平,塑胶业及玩具制造业大展鸿图,在中正商圈,名建筑师李祖原设计的「台南中国城」开启十年繁华光景,成为台南人的消费记忆。
趁这次的特辑制作,访谈了诗人、作词人钟永丰老师,他说,「台南恐怕是全华人地区,后现代与前现代接合得最舒服的地方。」
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向来毫无违和地存在于台南的城市肌理、日常情调。老灵魂,从来就是文化古都的精神内核。台南人暗示我们,「务实而优雅」才是生活的姿态与节奏。
创建于一九八四年的台南文化中心,是府城最早的现代化表演场馆,也是标志在地表演文化生态发展的重要场域。走过卅年,它如何在优雅务实的台南人文化生活中,接合古今,展望未来?且让我们借由这次特辑,一同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