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场与文学」戏剧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香港话剧团 提供)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戏剧与文学的舞台互动 台湾与故事的社区交流

秋日的香港有不少表演艺术相关活动,让爱好者忙得不亦乐乎!除了有精采演出,香港话剧团举办的「剧场与文学」戏剧研讨会,则邀来许多剧场创作者与学者、评论人一同探讨文学与剧场的绵密关系;另一方面,今年「台湾月」除了有国光剧团与台北市立国乐团的演出,多项活动则将重点放在以大稻埕老城区对照香港西营盘,透过了解过去见到城市未来的「新愿景」。

秋日的香港有不少表演艺术相关活动,让爱好者忙得不亦乐乎!除了有精采演出,香港话剧团举办的「剧场与文学」戏剧研讨会,则邀来许多剧场创作者与学者、评论人一同探讨文学与剧场的绵密关系;另一方面,今年「台湾月」除了有国光剧团与台北市立国乐团的演出,多项活动则将重点放在以大稻埕老城区对照香港西营盘,透过了解过去见到城市未来的「新愿景」。

这个秋天喜爱表演艺术的香港观众都很忙,除了「雨伞运动」持续上演,「新视野艺术节」也带来了多个重量级作品,除了开幕节目侯非胥.谢克特的《政治妈妈》(港译《怒滚狂舞》)外,「云门」的《稻禾》亦受欢迎,毕竟是香港观众熟悉的身影了;而阔别多年仍然走在最前沿的蜷川幸雄,则带来《乌鸦,我们上弹吧!》,由日本埼玉金世代剧场一群平均年龄七十五岁的演员上演抗争的故事,遥遥对应在剧场外的社会现实。

「剧场与文学」研讨会探讨文学改编

剧场和文学都是记录时代的手段,动荡不安的时代往往为创作注入能量。「香港话剧团」刚上演香港作家韩丽珠同名小说《感冒志》,由潘璧云改编、李镇州导演,说的是人的孤独,当为了追求「健康」而扭曲生存状态和人伦关系时,我们可以怎样抗衡?本土小说的舞台改编近年有不少尝试,如「浪人剧场」就以此为创作方向;但相关讨论则仍然空白,话剧团承《感冒志》上演同步举行「剧场与文学」戏剧研讨会,邀请多位在这方面都有实践的著名剧作家和导演发表文章。

专题演讲嘉宾之一是远道从法国来港的高行健,他认为现在舞台的技术和可以运用的元素相当丰富,在这个「什么东西也可以放上舞台」的时代,剧作家看似不需要什么编剧的法则,而发掘和追求戏剧的文学性,成为了创作人极大的挑战。他以其理论「演员的三重性」分享他对剧场文本书写的探索。另一位长居北京的著名作家陈冠中则以其个人旁观剧场的经验,展示香港戏剧在不同阶段发展的活力;而他也分享了两次参与改篇《倾城之恋》的过程。

至于台湾的黎焕雄,则从其改编陈玉慧的《china》说起,从思考和拆解小说的文字,将之化成剧场叙事的表演方式,透过舞台设计的意象、表演身体的探索和原创音乐的多种手段,分享如何追求剧场文学性的呈现。同样来自台湾的鸿鸿就以「当代剧场的文学向度」为题探讨戏剧与文学的纠缠关系,他以「新文本」为例提出当代剧场以行动回应真实的现象,并与观众分享正在纽约舞台上演的柏格曼作品《婚姻场景》。至于本地学者张秉权就从戏曲元素的介入分析近年香港剧剧的文学尝试,吴美筠则从文学和话剧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共生状态;邓树荣讲述《舞.雷雨》创作亦让观众了解更多剧场的文学空间,北京评论家林克欢则谈改编的视野与意义。此外亦有七位创作人包括陈炳钊、黄咏诗等在「香港舞台的文学改编」分享各自经验。

「台湾月」以大稻埕与港对话

另一边厢「台湾月」亦在活动繁多的秋天揭幕,相对去年连番上演多个舞台作品,今年的舞台制作只有国光剧团的《孟小冬》和台北市立国乐团的《光华耀目》两档,其他项目包括讲座、户外音乐会和多场工作坊,则以贴近社区和观众的方式让人认识「老城故事的力量」,其中节目以大稻埕这个台北老城区对照香港西营盘的历史和文化记忆,透过了解过去见到城市未来的「新愿景」;同时也有五个台湾艺团走访香港不同地区,与群众分享艺术的乐趣。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