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丽.辛默曼导演的闭幕大戏《白蛇》(李晏 摄 乌镇戏剧节 提供)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第二届乌镇戏剧节 《青蛇》《白蛇》开闭幕妖娆展姿

十月底开幕的第二届乌镇戏剧节,这次以「化」为主题,是蜕变之意,意味小镇四时皆有不同风貌可循。这次的剧码量较去年翻了两倍,有十七出特邀剧码,再加上「青年竞演」单元的作品和「戏剧嘉年华」百组一千五百场的各类演出。开幕大戏是田沁鑫的《青蛇》在新落成的户外水剧场演出,闭幕则是玛丽辛默曼的《白蛇》,呈现中国传奇故事如何于异国视角中的化魂重生。

十月底开幕的第二届乌镇戏剧节,这次以「化」为主题,是蜕变之意,意味小镇四时皆有不同风貌可循。这次的剧码量较去年翻了两倍,有十七出特邀剧码,再加上「青年竞演」单元的作品和「戏剧嘉年华」百组一千五百场的各类演出。开幕大戏是田沁鑫的《青蛇》在新落成的户外水剧场演出,闭幕则是玛丽辛默曼的《白蛇》,呈现中国传奇故事如何于异国视角中的化魂重生。

秋日是丰收的季节,对于艺术演出也是如此,风动凉意中的气爽,梧桐落叶翩翩摇曳犹如街头艺动,格外适合慢行沉思,境外观光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官办多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一直统领著长江各省的演出市场;自去年开启的民办乌镇戏剧节,也选在此时开张,戏剧大师们,不仅要华丽的殿堂式朝拜,更不忘走入小镇,在水乡桥畔、路边办桌戏说家常,一吐演出之外的戏梦人生直醉方歇。

以「化」为主题

今年十月底开始的乌镇戏剧节,喊出立冬时节大师南下,主题是「化」,标注著复数,也是蜕变之意,意味小镇四时皆有不同风貌可循。开幕大戏是田沁鑫执导的《青蛇》,于水中幻境而出,在新落成的户外水剧场演出,当夜虽降雨,上千名观者聚在水中央,追逐起梦炫的人蛇情缠,千金票价挡不住全场诗性大发;由美国东尼奖得主玛丽.辛默曼导演的闭幕大戏《白蛇》,中国传奇故事如何于异国视角中,再化魂重生,首尾两大重量级剧作,遥相呼应主题的论述。

相较于去年首届,今年的剧码数量几乎翻了两倍!十一天十七出特邀剧码,再加上「青年竞演」单元的作品和「戏剧嘉年华」三百组一千五百场的各类演出。有好戏者制作了观剧攻略,散落在各处的大小户内外剧场,共达六座之多,提纲挈领地看,首推女性色彩强烈的剧目,国外团队的独角特选,一个是韩国著名的国宝级女演员Kim Sung-Nyo(金星女)一人饰演卅几个角色的《墙壁中的精灵》;另一部是由荷兰著名女演员Halina Reijn主演的爱情独角戏《人声》,诉说著不同国籍的女性多种面相。此外「莎翁450特选」,为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庆生,来自美国的团队,在秀水廊剧园上演《莎士比亚全集(浓缩版)》,三名演员在九十七分钟内极速穿梭于卅七出莎剧作品中,融歌、舞、戏于一体,曾是伦敦剧院搬演了连续九年的常客,不用怕太专业而会掉书袋,它以一种戏说的方式,通过荒诞幽默的手法,让观众在超速时间里,刷新莎翁笔下的人生百态。       

汇集中外的升级版庙会

水乡和五彩戏装的穿越角色,是乌镇的最有力的宣传照,走出剧场的露天庆典正是大都市少有的,呈现著转角随处都有惊喜,高跷或小丑,欢乐与逗趣,仿佛是传统庙会的升级换代。今年老邮局门口,来自法国艺术候鸟联盟的演员脚踩高跷,装扮成绿色的螳螂模样穿梭在人群中,模仿起母螳螂吃夫,围观者惊声连起,没想到带著法音的中文「谢谢」,又逗乐了一票看客。传统戏剧提线木偶戏现场挥毫笔书花好月圆,引来中外游客拍手叫好。而导演杨景翔的作品《在日出之前说早安》(原剧名《萝莉少女》),亦是本届「华人小剧场精选」系列中唯一来自台湾的节目。

除了演出,主办坊专门设置了十二场「小镇对话」座谈,让中西方思想得以交锋,选在古色古香的评书场进行,参与的嘉宾们坐在木质方椅上,来者围著八仙桌而坐,或听或闲坐片刻,一杯当地特色的白菊茶呼应了小镇风情,戏剧专家们随意对答,透露更多小舞台之外,大视界的真实感受,或许江南水乡的气氛比较让人放松吧!

临近深夜导演孟京辉的午夜场《女仆》两百名幸运观众刚散去,千年粉墙黛瓦茶座边依然高亢,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却因戏结缘,以文艺之名聚此作梦、圆梦,走进乌镇,用著名编剧史航的话来说,就是「乌镇,随时有戏。」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