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話劇團
-
香港
重點演出紛上陣,新任總監潘惠森為香港話劇團推出第1個劇季
隨著香港藝術節落幕,陸續有大型表演團體和主辦單位推出重點演藝項目。香港話劇團新任藝術總監潘惠森主導的第1個劇季,以其個人影像作為主視覺,強調其視野與角度如何打造藝術上的不同發展。事實上這劇季有3個劇目都是潘惠森作品,包括重新修訂其早期作品《小島芸香》的《小島.餘香》、新作《親愛的.柳如是》和《從金鐘到莫斯科》,各有特色和時代背景,充分顯示潘惠森的確是目前香港本地擅於架馭古今題材的編劇高手;至於去年因疫情未能上演全部場次的音樂劇《大狀王》將會重演。而人事的新安排中,隨著前任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離團另覓發展(但她仍擔綱主演劇季新作《醫.道》),劇團晉升現任駐團導演方俊杰、導演/演員劉守正和邱廷輝為助理藝術總監,從1位女導演轉化為清一色男性的藝術團隊,會擦出什麼新火花?值得觀察。 西九則舉行為期4週的首屆大型舞蹈節「自由舞」,以女性舞蹈藝術家為焦點,探討當代社會議題與她們的關注,這些主題在疫情後特別值得探索。其中開幕節目《女俠傳奇》是德國編舞2人組Lisa Rykena和Carolin Jngst的作品,透過顛覆典型漫畫超級英雄形象重新思考性別。在疫情隔離期間的家中引發奇思演化為創作,是Inbal Pinto在《異想客廳》期望帶給觀眾對日常的新想像。而梅卓燕以婚嫁為題的新作《囍紅色的承諾》也是讓舞迷期待的作品。 另一方面,城市當代舞蹈團也推出了新舞季主題「熱身嘛」,讀起來與英文Its Summer呼應,貫徹了藝術總監伍宇烈的玩味特色;中英劇團新劇季則以詩人泰戈爾《飛鳥集》中的名句為題,帶出「生如夏花」的力量,亦是在疫後對生命的反思。
-
香港
香港資深戲劇人古天農辭世
香港劇壇近年痛失不少優秀的劇場工作者,令人深感惋惜。如年輕編劇鍾燕詩、資深配音前輩和演員謝月美、資深製作經理張向明;而6月底中英劇團前任藝術總監古天農先生在睡夢中離世,也令劇場人難過不已。 古天農在中學時已參與話劇創作,是校園中的活躍分子。在「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的訪問中,他提及了參與「校協戲劇社」對他在戲劇發展的影響,這也是當年很多香港年輕人追尋劇場夢想的創作和交流空間。在香港尚未有專業化訓練前,這裡可說是醞釀劇場種子的重要場域,包括吸收來自外國當代戲劇文本的養分。 而古天農對戲劇的熱愛,也讓他從業餘轉向專業,在1983年加入香港話劇團成為全職演員,後來他在1980年代末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赴美國紐約研習,也在當地觀察到當地最前沿的實驗劇場發展,並把這些經驗轉化於香港。他曾任香港話劇團室助理藝術總監,除了是創作人外,也是香港教育和應用劇場重要的推動者之一。 作為中英劇團的首位華人藝術總監,他秉承了劇團在戲劇教育方面的開創性發展。在古天農的追思會上,分享者特別提及香港目前不少活躍的劇團的藝術總監,都出身中英劇團;他們多元的創作身分,多與劇團鼓勵團員創作探索的文化有關。古天農也製作了許多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觀眾較為熟悉的應該是《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及《南海十三郎》等。中英劇團將在香港大會堂舉辦「永遠的新青年」紀念展,回顧古天農的戲劇人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話劇團歡慶四十 新劇季以「凝聚戲劇力量」為題
一九七七年成立的「香港話劇團」今年慶祝創團四十周年,當年的創立,可說是為日後香港劇壇奠定後續發展的基礎,並展開專業性的發展。四十周年的這一年劇季節目,以「凝聚戲劇力量」為題,將推出十三個節目,包含新創劇作與翻譯劇作,也在黑盒劇場推出新進創作者作品,創作光譜的多元化,顯見香港話劇團力求平衡不同年齡和期望的觀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劇與文學的舞台互動 台灣與故事的社區交流
秋日的香港有不少表演藝術相關活動,讓愛好者忙得不亦樂乎!除了有精采演出,香港話劇團舉辦的「劇場與文學」戲劇研討會,則邀來許多劇場創作者與學者、評論人一同探討文學與劇場的綿密關係;另一方面,今年「台灣月」除了有國光劇團與臺北市立國樂團的演出,多項活動則將重點放在以大稻埕老城區對照香港西營盤,透過了解過去見到城市未來的「新願景」。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消遁的主體與荒誕的生命
七月中、下旬,香港話劇團先後在大會堂劇院和壽臣劇院推出兩台新戲:一是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的《三個高女人》;一是馬丁.昆普(Martin Crimp)的Attempts on her life(直譯是:對她生命的多種企圖。香港話劇團演出時改名《安.非她命》)。別開生面的劇作手法與舞臺呈現,給觀眾帶來嶄新的劇場體驗,也讓人一睹世界戲劇前沿的新趨勢。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排練場到小劇場 打開另一扇交流之窗
位於香港話劇團的黑盒劇場,是近年相當活躍的小劇場展演空間。從劇團的排練場轉變為小劇場也歷經不同階段,近年亦發展針對栽培新進編劇、導演和演員的計畫,並引進海外作品,策畫「2014國際黑盒劇場節」,邀請新加坡、台灣、日本、英國,和香港的表演團體做藝術交流。作品探討的議題多元,導演風格與演員演繹亦豐富多變,並有工作坊、講座及公眾論壇,後續發酵值得繼續關注。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資深劇作家
杜國威 感性多情 柔筆探人性
還記得電影《刀馬旦》裡風情各異的三姝、《虎度門》裡蕭芳芳飾演的粵劇女伶冷劍心嗎?這些活靈活現的人物,都是香港劇作家杜國威一手塑造出來的,迄今仍令人印象深刻。敏感多情的杜國威下筆溫柔敦厚,作品中總是呈現正面能量,他說:「觀眾不是來聽你教訓的,他們是來被娛樂的你可以讓他們哭,但最終要讓他們笑。我希望觀眾經過思考,最後可以看到人生好的一面。」
-
藝號人物 People
春去秋來 經典廿載
作為香港一位具代表性的劇作家,杜國威選擇不迴避《春天》的光環而讓《秋天》迎向面對另一個時機、另一批觀眾和另一種劇場發展狀態的挑戰,是他對香港戲劇「感情之所在」,亦見其對香港劇場的承擔。他把《秋天》視為對香港話劇團和觀眾致意之作,這份情意直如劇中小蝶在養子Danny(即死去的鳳萍之子)身上投射對姐妹的懷念。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過十年 前瞻更多可能
首辦於二○○二年的「新視野藝術節」,今年剛好跨入第十年,回顧十年來的企畫,「亞洲」和「跨文化」可說是該藝術節的關鍵字,但「新視野」的「新」是什麼?而它為何、如何、為誰展示?在「跨文化」的大潮和多媒體的廣泛運用甚至是氾濫之下,一個立足亞洲,在號稱國際都市的城市中舉辦的藝術節,如何越過這些迷思,找回自己在亞洲以至在世界的定位,以能提升競爭力去面對其他鄰近城市的演藝市場,成為「新視野藝術節」保有創意和持續發展所要思考的問題。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賴聲川與香港話劇團的集體即興演出
《水中之書》 回歸「生活」演出「哲學」
曾與香港話劇團合作過《如夢之夢》、《暗戀桃花源》等戲的賴聲川,這次首度從零開始、用「集體即興創作」方法,與香港話劇團的演員發展出新作《水中之書》。延續賴聲川近年來創作中對佛教哲學的探討與關懷,《水中之書》讓演員以香港為背景、探討「快樂」這件事。他希望從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做出跟佛法有關的戲,因為佛法本來就是生活中的東西。
-
戲劇
生命輪環的失落
香港版《如》劇因為演員經驗的相對接近,這種落差的影響就能調至最低。目前表坊版中有些演員的顏色畢竟是太亮了,這固然是精采的演出;然而整體卻也就無法調和出一種溫柔婉約的色澤。
-
特別企畫 Feature
《如夢之夢》答客問
特殊的劇情結構、特殊的演出長度、特殊的舞台空間,讓《如夢之夢》成了一齣重製難度非常高的戲,既使如此,《如夢之夢》將第三度搬上舞台,本刊特邀曾擔任《如》劇第一版演出執行製作、本身也是導演的資深劇評人傅裕惠,專訪「造夢者」賴聲川,談談他如何「把劇場變成道場」。
-
戲劇
演出務本,改編有道
從台灣劇場的生態著眼,香港話劇團的這場製作最値得稱許的,或許是改編的部分所透露導演對於原作的理解。楊世彭在保留雙關義的修辭技巧和文字遊戲的幽默筆調之餘,竟又能同時兼顧整個製作的文義格局,令人佩服。
-
焦點
關於杜國威「春天」的一、二事
香港話劇團在演出《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時,杜國威人正在紐約進修,他收到一份傳眞吿知《春》劇在香港備受好評,他深受震驚。
-
焦點
現實人生的真善美
在華人的戲劇創作中,劇作家可說是稀有動物,好的劇作家更是鳳毛麟角;但九三年的香港卻出現了第一位全職編劇家──杜國威。杜國威的作品橫跨舞台、電影、電視,甚至還自己成立製作公司,作品不僅屢獲亞洲地區各大獎項的靑睞,更備受觀衆喜愛。此次在他作品即將登台之際,本刊將特別針對杜國威的一系列創作作品做一深入介紹。
-
專欄 Columns
第二屆華文戲劇節的幾齣華文劇
去年十一月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華文戲劇節」包括了學術硏討會和各地劇團的演出。這四場演出,三齣是香港本地劇團的作品,一齣來自新加坡。
-
專欄 Columns
如果我們用台灣國語寫戲……
今日台灣所用的「國語」,已經不是北京話的國語,而專屬台灣了。「台灣國語」並不是方言,對其他省份的人不會產生溝通的障礙;用「台灣國語」寫成的話劇,可以說旣富有地方色彩,又可暢通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