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凡.瑞娜(Raimond Spekking 摄 取自wiki common)
特别企画 Feature 舞动就是存在—后现代舞蹈/经典人物

从杰德森教堂出发 他们让舞蹈走得更远

「后现代舞蹈」的六位重要编舞家

一九六二年七月六日,纽约下城杰德森教堂,正进行影响美国舞蹈史的重要运动——由约翰.凯吉(John Cage)的学生,音乐家罗伯.邓恩(Robert Dunn)策画的第一届编舞营发表,参与者包括日后知名的后现代舞蹈家如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史提夫.派克斯顿(Steve Paxton)、大卫.高登(David Gordon),后期加入的露辛达.柴德兹(Lucinda Childs)、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等,更不乏视觉艺术家如罗伯.罗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剧场导演彼得.舒曼(Peter Schumann)等人。其中数位舞蹈家,持续在舞蹈实验道路上前进,成为谈及「后现代舞蹈」时,必得认识的大师。

一九六二年七月六日,纽约下城杰德森教堂,正进行影响美国舞蹈史的重要运动——由约翰.凯吉(John Cage)的学生,音乐家罗伯.邓恩(Robert Dunn)策画的第一届编舞营发表,参与者包括日后知名的后现代舞蹈家如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史提夫.派克斯顿(Steve Paxton)、大卫.高登(David Gordon),后期加入的露辛达.柴德兹(Lucinda Childs)、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等,更不乏视觉艺术家如罗伯.罗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剧场导演彼得.舒曼(Peter Schumann)等人。其中数位舞蹈家,持续在舞蹈实验道路上前进,成为谈及「后现代舞蹈」时,必得认识的大师。

伊凡瑞娜

原想成为演员的伊凡.瑞娜,因不满当时的戏剧课,转而投入舞蹈。曾参与玛莎.葛兰姆课程,及安娜.哈普林(Ann Halprin)工作坊,后与崔莎.布朗和音乐家拉蒙特.扬(La Monte Young),一同参与杰德森教堂行动。也许当初在葛兰姆课堂上反应慢、无音感的挫败,让她开始思考舞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陆续加入游戏、任务行动、物件操作等元素于创作中,并于一九六五年提出掷地有声的否定宣言「反奇观,反艺术精致化,反魔幻,反变形,反明星形象……」一九六六年作品《三人A》Trio A是瑞娜思考舞蹈的具体实践,透过动作提出身体即智性存在。除了动作本质的探索,对政治社会的批判她也不遗余力,曾改编《三人A》为《复原期的病人之舞》Convalescent Dance批判越战。一九七三年她抛开了舞蹈,投入前卫电影拍摄,二○○○年始继续透过舞蹈发声。

崔莎布朗

如果伊凡.瑞娜的否定宣言是后现代舞蹈重要倡议,那么勇于实践理念大概就属崔莎.布朗。大学时积极寻找属于自己的舞蹈语汇,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接触即兴尚未成形前,布朗就曾实验暴力接触(Violent Contact),透过接触过程中的猛冲、重击、阻饶,对集体即兴的社会性提出质疑。一九六八年,布朗著手「机械作品系列」,为了翻转观众视角,她利用缆绳、登山装备,让舞者们若无其事地走在反地心引力的平面上。譬如《走在墙上》(1971)观众看著舞者们一派轻松的横越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的墙面,却可能产生在高处看著大楼下行人的错觉,除了翻转观众感知,非剧场空间的探索也挑战传统剧场空间。纯粹动作的《累积》Accumulation则借由数字积累、语言叙事挑战动作当下的专注力与身体智性。

史提夫.派克斯顿

运动出身的派克斯顿是接触即兴创始者,但接触即兴作为一种舞蹈或表演方式,其实有相当社会性的源头,此与派克斯顿在六○年代的打滚有关。一九五八年派克斯顿开始随康宁汉习舞,当时康宁汉工作室与生活剧场(Living Theater)位于同栋大楼。对派克斯顿来说,那是一段左邻右舍艺术工作者相互刺激的创造性时光。他随后进入康宁汉舞团,亦参与杰德森运动,有感于康团风格与经营策略是「变相的芭蕾」,派克斯顿开始思考动作的减法——从「走路」出发。其作品亦曾对审查制度、社会教条、伪善道德观(容许战争与犯罪,却不允许因表演需求的裸露)加以批判。一九七二年,从日常生活中的双人情境(duet situation)包括握手、争吵、社交舞、武术等,提炼接触即兴,七○年代后期深入肢障者世界工作接触即兴,实践街触即兴诉求人人皆可跳舞的平等精神。

大卫高登

后现代时期对舞蹈争论百家齐鸣,有人反舞蹈奇观化,自然有人支持奇观,大卫.高登即是后者。拥有大学美术学位,曾参与舞蹈社团,高登坦承自己很懒,腿不高,turn-out别扭,但视觉背景的优势,让他巧妙运用奇观手法,透过视觉效果高密度加乘,造成特殊暧昧性,模糊真实与戏剧界线,让观众分不清台上是即兴还是预先编排,《不一定是可辨识目标》Not Necessarily Recognizable Objectives即是一例。高登对现状永不满足,反映在他对老师与杰德森同侪甚至自己的批判,导致短暂加入杰德森后即离开,并于一九六六到七一年间停止编创。他的批判手法充满幽默、讽刺、社会评论与历史意识,美国舞蹈史学者莎莉.班斯曾提到:「透过符号的召唤,可以看见高登的作品具当代意识地处理历史进程。」

露辛达.柴德兹

六岁习舞的露辛达.柴德兹与瑞娜一样梦想成为演员,十一岁参加演员训练班,因缘际会重回舞蹈,受瑞娜之邀于一九六三年于杰德森发表作品《消遣》Pastime。柴德兹早期作品从独角戏发展,结合语言、动作、物件。一九七三年于惠特尼美术馆发表改编版的《无名三人舞》Untitled Trio,此时舍弃道具与文字,但她对于人类感知与认知模式的关注不变,透过重复组合与些微差异的变奏,直指动作与结构本质,试图让观众意识到感知与专注力的变化。一九七六年起,柴德兹以共同创作者身分与导演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及音乐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合作。一九七七年发表《我坐在露台这位男子现身我以为是幻觉》I Was Sitting on My Patio This Guy Appeared I thought I Was Hallucinating,是一出由梅芮迪斯.蒙克和罗伯.威尔森各演一回并各添内容的独角戏。

梅芮迪斯蒙克

杰德森第二代梅芮迪斯.蒙克一反瑞娜、布朗对动作本质的探求,将叙事性拉回舞蹈,结合吟唱、视觉意象、动作姿态、空间等,透过剧场性直探真实的本质,就此而言,亚陶(Antonin Artaud)的残酷剧场对于蒙克影响颇深。源自歌者母亲的薰陶,让她挥洒自如于各元素间,尚未学习说话前,蒙克已会唱歌,三岁学习优律动(Eurhythmics),创作因此多元,从舞蹈作品、环境剧场、吟唱到拍摄影片与录制专辑。不在意将传统与当代剧场元素并置,具民族风格的吟唱常是蒙克整合作品的主轴,她的剧场因此弥漫著一种原始神秘氛围,探讨的却现代社会议题,如一九七六年的《采石场》Quarry即是从孩童角度看成人世界的扭曲,喻现代议题于寓言中,仪式氛围描述人类社会的荒谬,令人毛骨悚然。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