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香君
-
舞蹈
滚动于踩线又旋即转弯的动态之间
How to choose tomatoes? How to find the best and nature tomato? 这是今年5月底,于牯岭街小剧场上演的《TOMATO》开场,创作者周宽柔以正经又带点戏谑口吻为观众讲解: 「首先是叶子」⋯⋯ 「再来是形状」⋯⋯ 「用手摸摸看」⋯⋯「硬的不一定是好的」 「底部」⋯⋯「如果番茄的底部有些凸起,表示它有点调皮」(注) 周宽柔献声但未现身,对应其语音在观众面前以手语展演的是表演者吴志维。他身穿红色西装外套,坐拥整箱等待著被评估为「好的、纯洁的、天然的番茄」,如同美食专家般为观众展示番茄的拣选撇步。《TOMATO》的开场引人发笑,也暗藏著不安。不安在于,以戏谑态度切入性剥削意涵;以及,这要带我们往哪里去? 若要总括《TOMATO》创作策略:除了明显的戏谑以外,则大概是分岔。这个分岔,展现在作品叙事上,以及身体与物件的关系上。就叙事而言,《TOMATO》常常滚动于即将陷入刻板印象或理所当然的方向上,却不时小拐一下,或乾脆转个弯。好比藉挑选食材的料理语境,处理核心物件番茄,就某种理所当然的发展来看,这位美食专家大概会透过其视觉(观察形状)与触觉(触摸表皮、掂秤重量)拣选出最优秀的番茄。然而,真正「被」进入料理阶段的番茄,其实是由身穿防护衣,并藏匿于现场即时影像背后的操控者Zito Tseng丢给吴志维的。也是因为Zito的出现,我们发现,几分钟前吴志维身后看似「配合」展示的影像片段,其实自成一个世界。而这个经由影像所中介的世界,可能才是欲望生成的主要动力。因为接下来被吴志维削皮、吸吮、咀嚼品尝的番茄,都不是他亲身拣选的,而是被框架好甚至被决定好的「选择」。
-
舞蹈
以身体作为情动力枢纽
将注意力放在当代舞蹈、剧场或艺术发展久了,会将美学形式的发展应该具备某种「进步」节奏视为基本。这里指的进步不是现代化意义下的前进式与线性发展;而是在创作意识中需要具备某种「挑战」学科内外美学惯例、「批判」产业生态模式、或「回应」社会与政治发展的意识或观点存在,这的确是创作中的现代性而非现代化的精神所在,也是被评论者或研究者指出为「新」形式的可能过程。于是,我们看到现代舞先锋对于古典芭蕾的反叛、后现代艺术家们对于现代舞蹈作品的批评、当代舞蹈中的当代性,则叩问艺术生态、美学建构与产业机构的共构关系。不过,这种对于美学形式发展的理所当然期待,有没有可能也逐渐固化为某种在艺术市场上流动的通行证? 上述现象有待观察,也并非本文要讨论的重点。不过在此背景下,我好奇的是,若看到光谱的另一端,那些在专注于「编舞」、或「以肢体作为主要表达媒介」的工艺品式编创手法,在强调观念、批判性的当代剧场舞蹈领域中,还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云门舞集艺术总监郑宗龙新作《霞》,以及翃舞制作年轻创作者赖翃中编创的《嶙峋》可作为此讨论的例子之二,其中《霞》的创作意念与途径尤具启发性。 身体、编舞、情动力场的织构 将《霞》与《嶙峋》置放于同一脉络讨论,无非是两者共通点皆落在以「以肢体作为主要表达媒介」的工艺品式编创手法,于是两出作品的最大亮点,即是将舞动中身体的情动力推向极致,进而感染演出场域。就此而言,《霞》与《嶙峋》几乎是在站同一个出发点上。《嶙峋》的主要舞者郑伊涵在赖翃中几年前的短作呈现如《Birdy》中,已显现其精湛的身体表达能力;而云门舞者的身体能力更是有目共睹。不过,这个推向极致的过程,除了有赖于舞者身体能力与表达力之外,「编舞」作为一种突显身体情动力的结构更是隐藏关键。 「编舞」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其不断被扩延与重新定义的内涵。而此处所指的,即是上述工艺品式的编创手法,考虑到不依赖文本、语言的舞动中身体,如何在限定的时间与空间中make sense。我们常常会看到一出仅15至20分钟的小品,因为舞者的身体能力与表达力极好,而获得不错的评价。不过,当同样的作品拉长到50至60分钟的长度,就不只是舞者身体能力与表达力可以完全支撑的,若作品仅仰赖舞者的舞台魅力而未意识到编舞的问题,则过了30分钟就可能显
-
特别企画 Feature 舞谱教师曾瑞媛的读谱术
以「舞谱」记录、体验、探索、创造身体动作
如果说现当代舞蹈在表演艺术中相较小众,那么,在现代舞蹈发展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舞谱」,可能是小众中的小众了。不若乐谱的随手可得,网路下载、图书馆借阅、或是邻居家正在学钢琴的孩子可能就有一份贝多芬的《给爱丽丝》琴谱。上哪找舞谱?首先已经是个问题了。如何读舞谱?更不是国民义务教育中的一环还记得国小音乐课学吹长笛,至少就得先学会识别简单的乐谱吧?单从这两点,舞谱的低普及度显而易见。 不过,低普及度无法与舞谱的存在价值与应用潜能划上等号,只是让舞谱总是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透过专访获拉邦舞谱重建者认证的舞谱教师曾瑞媛,我们试著稍稍揭开舞谱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舞谱? 曾瑞媛提到:「舞谱,即是一种动作的记录」。若从这个角度来看,舞蹈史上已定义石器时代画有牵手舞蹈小人的纹彩陶盆、石窟上的壁画砖,即可视为是一种没有文字时代下,以图像记录舞蹈的方式。而现今西班牙巴赛隆纳市政厅,也珍藏著一份记录著14世纪军队操练过程的图谱,把当时军队行径动作与路线皆清楚记录下来,此亦可视为一种动作的谱。 不过,在现当代舞蹈领域若提到舞谱,所指向的大多是现代舞蹈史上赫赫有名的舞蹈理论家拉邦(Rudolf von Laban)所创立的拉邦舞谱(Labanotation)。20世纪初,无论在美国或德国,正是现代舞蓄势待发之际。为使现代舞与文学、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齐名,舞蹈经典同样可供后世流传、珍藏与重建,拉邦于是发展了这套舞蹈的记谱方法,以及支持这套记谱法后面的动作理论系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我们愿意花时间进行可能失败的沟通吗?
从教育制度看台湾舞蹈创作者与观众的沟通断层
2020年底,台中国家歌剧院制作了系列podcast《啊我就看不懂舞蹈》,由舞评人魏琬容主持,邀请评论人、编舞家、表演者、音乐家等,来自不同领域与不同角度的讲者们,一同讨论这道题目。虽然讲者之中不乏来自街舞背景的表演者(如钟长宏与白烂哥陈彦霖),然而这里「看不懂的舞蹈」并非指向街舞、国标舞、社区邻居的广场舞,也甚至不是芭蕾舞。
-
舞蹈
扭动在台湾当代舞蹈的紧箍咒之间
郑宗龙在《定光》之前的创作脉络,多少都具有不断回返私密领域而折射他的文化身体招魂术意涵,好比《在路上》关于行旅情谊与地方想像的相互映射,《十三声》关于儿时与母亲回忆与艋舺街头的相互返照。相较之下,《定光》的略显苍白或空泛,或许是身体与声音技术尚未成熟以包容更多的感觉碎片,投射出我相信还存在于郑宗龙创作脉络中的私密领域。
-
艺@书
一本不只是给编舞者的笔记
作为一本「编舞者」的笔记,作者布洛斯的确提供了许多编舞技艺的可能性。这些工作方法虽然在我们熟读了舞蹈史的发展后亦能理解,更是现今许多编舞者早已采取的实践手法(某种布洛斯所谓「当代舞」的样子)。然而,布洛斯从实践角度具历史意识地解构与书写舞蹈创作,将舞蹈史知识与舞蹈创作实践有机连结,正是《编舞笔记》令读者感到知识的立体处。
-
舞蹈 探寻芭蕾源起与身体的音乐性
威廉.佛塞 与七位伙伴共创「宁静舞夜」
久违台湾的现代芭蕾大师威廉.佛塞,将于二月下旬带著其二○一八年的制作「宁静舞夜」造访高雄。演出分上下半场收录两出重新演绎的现有舞作《目录》、《对话》与几出全新创作,透过佛塞的新作与旧作重探,让带著我们一探芭蕾源起及身体的音乐性。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个社会的基础动词的「身体化」
刚上任柏林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的莎夏.瓦兹与乔汉纳.欧门,在他们的第一个剧季找来瑞典籍荷兰舞蹈家凡.丁特,演出其二○一三年作品Plateau Effect。凡.丁特企图透过舞者与物件的互动实验表演高潮的起伏与建立,借由一块舞台大幕,将社会中与人际间的基础运作元素「传递、沟通与建立」,透过身体来具象呈现。
-
特别企画 Feature
在肉体与精神之间 是情色力量也是革命武器
舞蹈在部族与社群文化中占有著一定的功能性意义,其中一种是关于繁殖与生产的仪式,舞蹈像是叠合在繁殖行为上的另一层律动,它暧昧,不等于性行为,却摇摆在肉体与精神之间。在脱离仪式功能后,舞蹈此一接近情色的力量如何安置或摆荡,也隐隐刻画每个时代身体与欲望、国族与个体之间的拉扯。
-
特别企画 Feature
无中生有 发挥「枢纽」无限可能
虽然场馆的落成一再延宕,但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的艺术活力,已经借由各种计划的推展扩散开来,北艺中心从「枢纽」概念出发,自许成为「亚洲共制中心」,期望连结国家与地方各场馆、艺术与社会关系,在创作培育与制作链结上共制共享,发展更灵活的思路和运动策略。从「亚洲当代表演网路集会」(简称「亚当计划」)、「创意节目前期展演计划」到「扩散计划」,不只在制作、创作端提供支援,也在观众端打破限制,开发可能性。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现象6:艺术创作陪伴,作品制作期拉长
乘著共制经济的网 活化创作与制作生态
今年的表演艺术舞台,有著「丰收」的氛围,因为几个令人瞩目的制作,都历经了二至六年的制作期,因为场馆或机构的长期奥援与陪伴,让作品得以酝酿发展,终至冒芽生长,甚至成熟茁壮。这股支持的精神与视野,松动了过去公部门补助与艺术家之间的僵固关系,也透过场馆机构多向连结与共制关系,编织出一张培育艺术家的网。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舞在八月」卅年 一声Hallo!拒绝保守蔓延
在气氛封闭的八○年代德国柏林创立的「舞在八月」舞蹈节,今年已届满卅年,当年企图将柏林艺术家与舞者包含进世界脉络的初心,在现今保守势力渐增、人际间筑起高墙的欧陆,在卅年庆的此届分外被强调,几出邀演作品均具强烈政治性,触及我与他者、个人与群体等问题。其中由土耳其编舞家Aydin Teker及其舞者Gizem Aksu带来的Hallo!借由简约的表演形式与观众互动,格外发人深省。
-
ARTalks
织一张黑色光晕,抚触经验,传递时间
深黑色,在排湾部落社会中是属于贵族的颜色,平民不可越级。然而在阶级制度分明却已渐受现代社会异化的部落社会中,身为当代原住民的TAI对于部落与传统的爱该如何说?他们集体一身黑,似乎有意让神圣的黑色光晕抚触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以歌声、脚步、眼神、身体满溢著群体也是个体的爱与矛盾,反复运动、震荡,开启交接传统与未来的节点。
-
特别企画 Feature
有所感才有所知 请勾引我参与你的艺术
艺术创作毕竟不是社会运动,感知也终究意味著「感」与「知」二字,如何让参与者不只是照表操课,身体完成参与却未在认知中产生搅动,毕莎普提出的「立基于世界,却同时脱离世界的参与式艺术存有论」,确实值得参考。毕竟想让观众开始思考作品设局,如何参与的艺术性还是勾引身心进入的第一步。
-
ARTalks
裂缝中长出脆弱的力量
周书毅花了四年时间,走了香港、中国、韩国、台湾各处边缘、具争议地带,思考人与环境的问题,在这里交缠著他的现场身体、影像身体、无用之地的身体,以及观众的游移身体,给了我们脆弱、无用却依旧奋力靠近、奋力呼吸的精神肌理,这正是周书毅将Break的力量如藤蔓深植于脆弱与柔韧之中,无限蔓延而去。
-
ARTalks
时间、时钟、世界迷宫
乍看之下,导演樱井大造似乎找到一个圆融世界阵痛的说法,且看似寄托在抽象的佛教义理中,将现实世界中追寻时钟与未来计划所制造的经济妖怪与魑魅魍魉一棒子打醒。但樱井不诉诸虚无,或者具均值意味地前往涅槃解脱,这些人类、亡灵、外星人不通往地狱,也不飞升至天堂,大家只是聚集在这里。也就是说,时钟是假的、计划是假的,目的地也是假的,但时间还是真的。
-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灰阶童趣到大师经典 身体美学的执迷追求
长年在欧陆发展,作品也备受肯定的编舞家孙尚绮,集舞者与编舞者于一身,坦言自己「对身体美学的追求非常疯狂。」他这个冬天特地返台,带来两出作品《Spur/溯形》与《摄影师》,分别与贝艾特.福瑞和菲利普.格拉斯的音乐互动,观众将可一览他如何让舞者身体与音乐驰骋、抗衡、游刃有余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接触即兴,是一种生活态度
从二○○○年开始的德国「弗莱堡国际接触即兴节」,是全世界爱好接触即兴者的年度盛会,今年活动于八月中旬举行,透过课程、Jam等活动,让各地参与者交流分享接触即兴的经验。本文作者透过这次的参与,体验到接触即兴活动的开放性,能充满整个生活有机体作为一个实践与思考架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态度,也是一种政治选择。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以「性」主导 标志我的存在
由法国编舞家玛蒂德.莫妮叶、阿根廷作家艾伦.保罗与阿根廷舞者们合作演出的《舞会》,展现探戈、骚莎、森巴、街舞或类似部落舞蹈的野性身体,透过八○年代阿根廷情色与金钱泛滥的刻板印象,身著各自性意向服饰的男女,以强大身体能量与爆发力,极度夸张展现情色欲望的姿态,似乎不断向观众表达「我的存在」。
-
焦点专题 Focus
以优雅之姿 看进梦的温柔与狂暴
郑宗龙耐人寻味地说了一句「也许《捕梦》与《十三声》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么说好像有些关连,《十三声》的灵感来源,是为了抓捕童年在万华街头映在眼中形形色色的模糊身影,而《捕梦》则直接点出想要探索、捕攫梦境的渴望。不过,与其说他想探索梦境,不如说他其实是对「意识」与「理解」感到无比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