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莎.布朗
-
藝視窗 News
美國後現代編舞家崔莎.布朗辭世,享壽80歲
【台灣】 「全國文化會議暨分區論壇」3至6月舉行 「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暨分區論壇」已於3月8日由文化部長鄭麗君宣示啟動。為翻轉過去重經濟、輕文化的現象,鄭麗君表示,召開全國文化會議不是為了再一次的集會,而是透過全民參與政策討論,凝聚共識,拼出台灣未來的文化政策藍圖,也為文化的永續打拼,讓「拼文化」成為推動台灣下一階段發展的代名詞。 分區論壇(含全國北、中、南、東、離島地區)預計於3月至6月間辦理,首場已於3月25日於屏東菸葉廠舉辦。文化會議以「文化公民、審議思維、公共參與、多樣平權、協力治理」之核心精神,「21世紀台灣文化總體營造」為主軸,討論六大文化政策議題,包括:推動文化治理變革與組織再造(文化民主力);支持藝文創作自由與培植美感素養(文化創造力);文化保存與扎根、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文化生命力);文化經濟與文創產業生態體系的永續(文化永續力);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與交流(文化包容力);開展文化未來、人文科技與跨界融合(文化超越力)。 民眾可透過全國文化會議暨分區論壇網站(nccwp.moc.gov.tw)了解會議最新進度、查詢會議紀錄,亦可進行線上報名,參與各場次文化政策議題之討論。 文化部亦積極推動「文化基本法」立法工作,提出「文化基本法」草案,除了在全國文化會議分區論壇討論外,並規劃辦理公聽會,希望廣納民間、學界、行政部門等各方意見,相關公聽會場次請參網址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3_60208.html。(莊珮瑤) 文創事業出國參展補助 即日起至5月1日受理申請 為鼓勵文創業者參與國際展賽、拓展國際市場及觀摩國際文創發展趨勢,文化部分上、下年度2梯次受理申請出國參展之補助。第2梯次自即日起至5月1日受理申請,申請者以參與106年下半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國際展會為主。 申請參展補助之展會,以定期舉辦、參與國家至少10國以上,且具代表性之國際展會,包括視覺藝術產業、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工藝產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傑德森教堂出發 他們讓舞蹈走得更遠
一九六二年七月六日,紐約下城傑德森教堂,正進行影響美國舞蹈史的重要運動由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學生,音樂家羅伯.鄧恩(Robert Dunn)策畫的第一屆編舞營發表,參與者包括日後知名的後現代舞蹈家如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史提夫.派克斯頓(Steve Paxton)、大衛.高登(David Gordon),後期加入的露辛達.柴德茲(Lucinda Childs)、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等,更不乏視覺藝術家如羅伯.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劇場導演彼得.舒曼(Peter Schumann)等人。其中數位舞蹈家,持續在舞蹈實驗道路上前進,成為談及「後現代舞蹈」時,必得認識的大師。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舞在八月」廿五周年 現代舞經典揭幕
知名的「舞在八月」舞蹈節浩蕩邁入四分之一世紀,今年的活動從八月十五日起至卅一日止,以回顧過往與展望未來為主題,並邀來現代舞大師崔莎.布朗與史蒂夫.派克斯頓,以經典舊作為舞蹈節揭幕。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女人現身,身體聽誰的話?
芭蕾伶娜的優雅舞姿,丟開馬甲衣與硬鞋的現代女舞者,從男性慾望的對象到強調表達自我的起舞,伊莎朵拉.鄧肯、瑪莉.魏格曼、瑪莎.葛蘭姆、碧娜.鮑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編舞家,展現的是對身體主導權與詮釋權的爭奪、翻轉與流變,而性別身體的再現與想像一直是核心焦點。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美國後現代舞蹈家
崔莎.布朗 如科學家般的舞蹈實驗者
後現代舞蹈家崔莎.布朗於一九七○年就創立舞團,不斷實驗與創新,至今成為美國於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舞蹈家之一,定期受邀到歐洲各大劇院或藝術節巡演。除了舞蹈方面的才華,一九九○年代中期之後,她也開始以古典音樂編舞、編導歌劇,並廣受好評。而她長期從事的素描與繪畫也相繼受邀於歐美的美術館展出,才華洋溢,令人敬佩。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巨星的動人丰采 胖子的牧神美學
今年歡慶二十周年的柏林「舞在八月」(Tanz im August)舞蹈節,知名舞團與大牌編舞家雲集,歷史經典與狂飆創意齊聚。旅德作家陳思宏躬逢其盛,特地為本刊介紹此次舞蹈節中的三檔精采舞作,有美國後現代舞蹈大師崔莎.布朗的經典重現,顛覆舞者刻板形象的胖子編舞家奧力維耶.杜伯的新版《牧神》,以及加拿大近年備受矚目的戴維.桑皮耶充滿挑釁的《溫柔一點!該死的!》。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歡慶二十成年禮
柏林國際舞蹈節 推出國際頂尖節目
德國規模最大的舞蹈節柏林國際舞蹈節「舞在八月」,今年適逢二十週年,更是擴大舉辦,邀請無數國際知名編舞家與舞團來共襄盛舉,如崔莎.布朗、阿喀郎.汗等,在短短的十七天內,共邀請了三十多個團體,於十座劇場中呈現近二十五個演出製作,推出超過五十場次演出。
-
藝壇動態
諾貝爾獎劇作家達利歐.佛研討會與演出
【台灣】 諾貝爾獎劇作家達利歐.佛研討會與演出 繼契訶夫、莫里哀、亞里多芬尼斯之後,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今年將以義大利劇作家達利歐.佛(Dario Fo)為主題,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與劇作演出。達利歐.佛的作品繼承了中世紀喜劇演員的精神,以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風格,幽默諷刺的手法批評時政,為受壓迫的百姓伸張正義,為底層民眾的利益吶喊,因而被稱為「人民的吟遊詩人」,共有七十餘部喜劇作品傳世,並於1997年因「貶斥權威,維護被壓迫者的尊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品《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絕不付帳》曾由表演工作坊搬上國內舞台。研討會將於本月14至16日登場,計邀請來自香港、法國、義大利以及國內劇場創作者、學者共同參與,提供個人對於達利歐.佛之作品理論、著述與實務經驗的分享,探討其作品搬演之相關問題及發展趨勢。研討會期間,將由台藝大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師生共同搬演達利歐.佛《喇叭、小號和口哨》、《08,沒錢/絕不付帳》兩部作品。(廖俊逞) 第一屆台北藝穗節開始報名 你可以另類、趣味、搞前衛玩新奇,而且不須審核,不用付場租,讓表演藝術被看見被欣賞,這樣的好康,就在第一屆「二○○八臺北藝穗節」。由臺北市政府主辦,臺北市文化局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承辦的臺北藝穗節,象徵著自由開放、成熟主動的演出精神。台北藝穗節將規劃相關宣傳活動,立志成為服務全新創意的平台,洽談演出場地如牯嶺街小劇場、南海藝廊、台北國際藝術村、華山、紅樓劇場等,票房收入全數歸於演出單位。歡迎年滿十八歲之個人或團隊報名參加,團隊須經合法立案。即日起至5月29日接受報名,演出活動期間為今年8月30日至9月14日,一律採取網路報名:www.taipeifringe.org。可電洽02-25289580#196及195或Email:taipei.fringe@gmail.com(周倩漪) 雲門35週年推出「醫院裡的春天」巡演 「如果
-
舞蹈
身體搞機械 即興玩空間
排練場上,舞蹈空間駐團編舞家楊銘隆正和舞者們排練五月即將發表的新作《域之二》,舞者們伴隨著極限主義音符舞動著規律純淨的線條,平衡簡潔的構圖,自成一個恬適自足的世界,彷彿有一道光,將戶外迤邐綿延的鬱悶化開了。 《域之二》空間的即興遊戲 顧名思義,新作《域之二》的主角是空間。楊銘隆認為,現代都會人生活在狹小的空間中,身體互動關係非常微妙,像是在樓梯間兩人迎面襲來的擦肩碰撞,洗手間裡廁門一開一闔的出入節奏,電梯中擁擠卻疏離的身體,幾乎都能成為舞蹈的元素,讓他信手拈來。他為整個作品預留許多即興空間,楊銘隆透露自己也將參與部分片段的演出,他形容這支作品就像是「有機結構體」,因應不同空間、舞者和觀眾的加入,而有不同的形狀。 這次他要把玩顛覆的空間,是今年剛好滿二十歲的皇冠小劇場。當楊銘隆問:「皇冠小劇場可以怎樣玩出新的花樣?」時,舞者面對這個朝夕相處以致麻痺無感的空間,臉上浮現困頓的表情,腦筋一片空白。沉默空氣凝結一陣子後,楊銘隆主動提出「密閉空間」的概念,馬上有舞者反應:「高速公路的收費員不就是每天關在小房間裡工作的人嗎?」,緊接著彷彿被展示在玻璃櫥窗裡的檳榔西施、電子花車小姐、網咖隔間的電玩家等等類似的點子被激盪出來,霎時間討論熱絡不少,很多有趣的舞蹈意象也就在此發生了。 《域之二》的動作編排重新回到楊銘隆所熟悉的崔莎‧布朗式舞蹈語彙,舞者的身體傾向於機械式的運作,舉手投足的延展都落在垂直水平軸線上。只是楊銘隆近年跨界編舞,從東方文化擷取不少元素,似乎也更了解東方人的身體,潛移默化下,楊銘隆的「崔莎‧布朗」產生「質變」,在呼吸吐納間,舞者的身體多了點東方婉轉蜷繾的餘韻。資深舞者詹曜君說,這是個很奇妙的變化。 「域」見楊銘隆 楊銘隆曾是美國後現代舞團崔莎‧布朗(Trisha Brown)首位華人舞者;歷經多年的西方舞蹈經驗,楊銘隆從前年開始,融合東西方表演素材,以「傀儡」操控和被操控意象為題,所編創的《東風乍現》(2002)、《再現東風》(2003)似乎讓他編舞生涯展開新的一頁。 編舞時,楊銘隆話不多,丟出遊戲規則後,剩下的就是舞者的即興空間。在發展過程中,楊銘隆手持著DV,一邊看著場上舞者肢
-
倫敦
永遠超越自我的崔莎
不論處於甚麼時期,任何框架都在崔莎的創造活力之外,她總能在傳統藝術典範中,開發出新的審美觀,讓人們有不一樣的體會。身體的民主是她不變的舞蹈主題,身體的表達不為任何劇場元素所主導。
-
回想與回響 Echo
舞在四月的須臾
楊銘隆從崔莎.布朗的技巧中獲得自我身體的解放,並運用於舞作中,釋放内心的風景。動作收放之間,不慍不火、沈著有緻,尤其是那「突然的停住」、停住後再往下延續,既不顯得突兀或拖延,總是游刃於操控肢體與音樂之間的密縫。
-
面對大師
從體制外躍入體制內的舞蹈健將
崔莎.布朗(Trisha Brown)是美國六〇年代後現代舞蹈傑德遜時期(Judson Period)的健將,也是同期中目前唯一擁有自己舞團並活躍於世界各大主流劇場的編舞家。今年元月她本人第一次到台北國家劇院演出。本刊特地邀請國內編舞家古名伸爲讀者做一次深入的訪談,請崔莎談三十幾年來從「非主流」轉入「主流」的種種心得。
-
舞蹈
新看一舞 崔莎.布朗的舞與結構
雖然崔莎的編舞構想來自對形式、結構等抽象的思考,但是作品完成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感動,卻遠遠超出抽象的表達。
-
焦點
崔莎.布朗與巴赫的美學對話 解讀布朗來台新作M. O.
崔莎.布朗(Trisha Brown)一位崛起於美國六〇年代後現代主義的前衛編舞家,嚴謹的結構形式和創新的肢體語彙,形成她與衆不同的特有風格。繼一九八八年來台演出後,本月又再度帶來她的新作M. O.。本刊特邀現任布朗舞團的台灣舞者,以一個參與創作過程者的角度,解說該作的創作理念及架構。
-
新浪潮
六〇年代的反叛者,九〇年代的偶像
崔莎.布朗是美國六〇年代傑德森舞蹈劇場時期,碩果僅存的少數編舞家之一。多年來,布朗不斷實驗、經營、妥協和蛻變,從一個在六〇年代充滿理想主義的反叛者,到九〇年代主流舞台的常客。如今,布朗獨特的舞蹈美學,不但爲二十世紀末的新潮流導航,也繼續爲後現代的舞蹈理念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