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後現代舞蹈

相關文章 13 篇
  • 劉鳳學《十面埋伏》,1958年首演。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1945-1990s 台灣現代舞蹈流變小史

    舞蹈的核心精神,是以身體作為語言,表達人類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因此,舞蹈從來就不單純只是舞蹈,它必定和創造者(編舞家)、演出者(舞者)和觀看者(觀眾、評論者)的內心世界息息相關。而作為一個人,我們並非單獨活在這個世界上,實際上,個人的內心世界來自他所生活的環境,個人的生活、想法、思考方式,都與社會環境,經濟發展,政治情勢等大環境的動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因此,舞蹈看似是種讓身體自由發展、自由表達的藝術,其實早已受到許多規範的限制。其中,現代舞蹈的發展就是20世紀的人類(尤其是女性)追求自由與解放,最具代表性的象徵。現代舞蹈從歐美傳入亞洲,再從日本傳入台灣,它反叛的不只是古典芭蕾,也不僅僅是單一帝國主義的殖民體制,更是禁錮人的身體和心靈的傳統價值。

    文字|林巧棠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傑宏.貝爾同名作《傑宏.貝爾》透過舞者玩弄肉身、錯置身體、聲音與文字間的意義,批判肉身因概念的專斷而扁平化與可替代性。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身體的思考 舞蹈的明日 觀念舞蹈的發展歷史

    被歸類在舞蹈演出的節目,舞台上舞者不是起身舞動,應該說,不是一般印象中的舞動,他們也開口討論、表演、做動作,於是舞蹈不只是「舞蹈」,更多是概念的表達所謂的「概念舞蹈」,從現代舞、後現代舞蹈到法國的Non Dance,編舞家透過重新思考與部署身體、舞蹈、空間的本質,切切思考的是,在當代脈絡下要說什麼?怎麼說?

    文字|樊香君、Herman Sorgeloos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娛樂到藝術的舞步

    二十世紀是舞蹈藝術從娛樂到藝術的大分水嶺。從掀起現代舞革命狂潮的鄧肯,到後現代舞蹈的天外奇想;從富勒如夢幻影的《火之舞》到碧娜.鮑許詭譎多變的舞蹈劇場,這一世紀的舞蹈家們不僅脫下高貴的白紗舞衣,以雙足撼動大地證明肉身的存在,更以精編細織的肢體流動,體現形而上的哲學辯證。 我們企圖從幾個面向一窺這一巨變的面貌: 《在世界的舞蹈潮流裡尋求自身的認同》,記錄了在世界脈動的衝激之下,舞蹈前輩們的創見、流派的興起與轉變和重要事件。 《百年來的觀舞之道》 側重在舞蹈美學的興起與理論的建立,對舞蹈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從舞台舞上螢幕》 則從舞台技術的運用到影像媒介的介入,特別是被稱為新藝術形式──舞蹈影片──的產生,書寫了科技為舞蹈帶來的重大改變。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動就是存在—後現代舞蹈 Post-Modern Dance

    什麼是「後現代舞蹈」? 為什麼我們在此時此刻還要去回顧一九六○年代紐約下城的舞蹈現象? 歷經半世紀,後現代舞蹈的繼承者們又走到了何方? 在伊凡.瑞娜等先驅者以連珠炮的「不」宣言,振聾發聵又自信地問「什麼是舞蹈?」之後,現代的大敘事高牆瓦解了,編舞家力求成為自己,也讓舞蹈成為舞蹈自身,在後現代編舞家眼中,世界必須回到初始,萬物得索討回原本的名字,他們要無限地伸展自己,直到觸碰邊緣。 從觀念發展到風格,後現代編舞家們走到自己的邊緣形式。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堪稱後現代編舞家後繼者之代表,她說:「自由之內並不存在自由,但結構之內卻存在著自由。」 拜姬爾美可的經典作品即將來台之賜,讓我們得以檢視那個輝煌的年代,舞蹈的脊梁。當時的紐約沒有邊緣,顛覆與開創,風吹所及,全球眾星閃耀。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柴德茲作品《舞》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舞故我在 不受「意義」捆縛 問「後現代舞蹈」的幾個問題

    什麼是「後現代舞蹈」?穿球鞋一直跑一直跑,是舞蹈;一個人從樓梯上走下來,是舞蹈;在街道上的兩人三腳(並歡迎路人沿途加入),是舞蹈;更後來,在如跳針般反覆的樂句中重複相似的舞步,當然更是「舞蹈」了。到底「後現代舞蹈」與之前的舞蹈有什麼不一樣?「後現代舞蹈」要怎麼「看」呢? 趁著「後現代舞蹈」的重要創作者姬爾美可創辦的比利時羅莎舞團訪台演出,透過幾個問題,我們打開這扇大門,讓讀者一起走進這個開闊、美麗的世界。

    文字|張慧慧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伊凡.瑞娜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傑德森教堂出發 他們讓舞蹈走得更遠 「後現代舞蹈」的六位重要編舞家

    一九六二年七月六日,紐約下城傑德森教堂,正進行影響美國舞蹈史的重要運動由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學生,音樂家羅伯.鄧恩(Robert Dunn)策畫的第一屆編舞營發表,參與者包括日後知名的後現代舞蹈家如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史提夫.派克斯頓(Steve Paxton)、大衛.高登(David Gordon),後期加入的露辛達.柴德茲(Lucinda Childs)、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等,更不乏視覺藝術家如羅伯.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劇場導演彼得.舒曼(Peter Schumann)等人。其中數位舞蹈家,持續在舞蹈實驗道路上前進,成為談及「後現代舞蹈」時,必得認識的大師。

    文字|樊香君、Raimond Spekking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日本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以空、氣的感覺灌注身體動作,在優雅的芭蕾根基裡切換空氣感偶化物化的奇異。圖為《人體書頁》。
    特別企畫 Feature

    自由之風所及 跨界各自繽紛 後現代舞蹈的跨洋傳播與演變

    源起於美國的「後現代舞蹈」風潮,也因緣際會地傳播到歐洲與亞洲,比利時羅莎舞團所展現之重結構邏輯的理性極簡風格,可視為某種美式「後現代舞蹈」思維與方法跨大西洋發酵的一例。然而,歐洲當代舞蹈的樣貌與其戰後多元的現代舞蹈脈絡,還有其他繁複的交織。若要思考後現代舞蹈在亞洲的狀況,則更加複雜;不同的地域政經文化與歷史契機產生了類似的同代反叛精神,或已經揉合諸多在地與國際的「現代」、「後現代」、劇場元素、跨界實驗而成多元紛陳的當代舞蹈藝術。

    文字|司徒嘉怡、林鑠齊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編舞家姬爾美可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比利時編舞家 姬爾美可 結構之內,存在無限自由

    她的舞,讓人感受到理性之美精準的結構、順暢的動作、與音樂無縫的契合與呼應她的人,也如同其舞:嚴謹分析、重視思考、要求細節。但姬爾美可也說,她不是會說:「所有人去左邊,然後去右邊」的編舞者,她與舞者一起分析舞作結構,提出一個框架,而舞者提供她們的答案。她說:「自由之內並不存在自由,但結構之內卻存在著自由。」暌違九年,羅莎舞團終將再訪台灣,趁著這次機會,本刊特邀舞蹈學者林亞婷越洋專訪姬爾美可,讓我們在經典將臨之前,了解這位當代舞蹈的領航人物。

    文字|林亞婷、Anne Van Aerschot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海前奏》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舞寫詩 聲影構築時間的畫格 姬爾美可的舞蹈影像

    除了舞台上的翩翩身影,姬爾美可更把她的舞蹈美學以影像方式無限延伸,透過與多位導演如彼得.格林納威、科爾布、提耶瑞.德.梅的合作,影像中的舞蹈不只是動作的再現,更是與鏡頭、空間、音樂共構的美麗詩篇。看姬爾美可的舞蹈電影,像旅行,可以保持距離,察覺、整理、分析、比較小細節的變化,也可以像孩子一樣,忘情神迷。

    文字|蔡昀庭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Rosas danst Rosas的舞名,暗示了女生跳著屬於自己的舞。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作預覽之一 Rosas danst Rosas 重複中的無限風景

    在Rosas danst Rosas中,姬爾美可創造了幾何重複的動作模式,搭配上極簡主義的音樂,使舞者的個人性消失。舞者在建築物的內外出現,她們的身體無法從環境中脫離,主體性與客體性互相依存,而觀者也因此與表演本身產生互動性的關係。在建築物中舞動的身體使空間更為具體,舞者在空間中,一開始是以直線的方式探討空間,接著進入對角線和原形的方式來舞動,在時間和空間中的純粹動作書寫,精準捕捉動作和音樂之間的關係,使這支作品進入抽象而純粹舞蹈的藝術領域。

    文字|蔡昀庭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Drumming雖然只是簡單的節奏和身體動作的排列組合,卻帶有著嚴密的邏輯結構。
    特別企畫 Feature

    Drumming 貌似輕鬆嬉戲下的嚴謹

    雖然只是簡單的節奏和身體動作的排列組合,Drumming卻帶有著嚴密的邏輯結構,在這樣的結構中,產生了無限的變化。整支舞曲給人的感受是輕快而愉悅的,像是在公園之中的嬉戲,只有在鼓聲停歇和動作停止的時刻,觀眾才彷彿從迷人的饗宴中驚醒,驚覺這是一場純粹舞蹈與純粹音樂的旅程。

    文字|張懿文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穿高跟鞋搞革命

    以《交際場》來看鮑許的「舞蹈劇場」,或許就比較能夠具體呈現自六〇年代以後的現代舞,更重要的使命不只是開創出後現代舞蹈的革命美學,而是讓當代劇場的意義,演變成直接針對當代人在現代生活中的一次反思儀式。

    文字|王墨林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布朗的作品實驗性非常高,其中這支《木筏集品》(Raft Pieces)便是她在水上創作的一例。舞者:Nicole Juralewicz, Carolyn Lucas, Lisa Schmidt, Shelley Senter。
    新浪潮

    六〇年代的反叛者,九〇年代的偶像 崔莎.布朗的創作理念

    崔莎.布朗是美國六〇年代傑德森舞蹈劇場時期,碩果僅存的少數編舞家之一。多年來,布朗不斷實驗、經營、妥協和蛻變,從一個在六〇年代充滿理想主義的反叛者,到九〇年代主流舞台的常客。如今,布朗獨特的舞蹈美學,不但爲二十世紀末的新潮流導航,也繼續爲後現代的舞蹈理念護航。

    文字|余承婕、Johan Elbers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