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翊与库卡》,舞者:黄翊。(Jacob Blickenstaff 摄 黄翊工作室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当黄翊遇上库卡 不为科技而科技

黄翊 内容才是作品的核心

编舞家黄翊是舞蹈科班出身,不了解的人也许认为是他刻意介入了科技,实则他从小就摸电脑、架网站、玩影像摄影,与科技相处是他的日常,若要黄翊在人与科技之间择一共处到白头,他的选择绝对是科技。「库卡在我眼里,就是一位舞者,一位好舞者。」黄翊说,一位编舞家一旦用到好舞者是幸运也是挑战,「用不好很容易被看穿,面对这样的舞者得想的事:它还可以再突破些什么、诠释些什么。」

编舞家黄翊是舞蹈科班出身,不了解的人也许认为是他刻意介入了科技,实则他从小就摸电脑、架网站、玩影像摄影,与科技相处是他的日常,若要黄翊在人与科技之间择一共处到白头,他的选择绝对是科技。「库卡在我眼里,就是一位舞者,一位好舞者。」黄翊说,一位编舞家一旦用到好舞者是幸运也是挑战,「用不好很容易被看穿,面对这样的舞者得想的事:它还可以再突破些什么、诠释些什么。」

黄翊工作室 + 《黄翊与库卡》

6/26~27  20:00   6/27~28  16:00

新北市 淡水云门剧场

INFO  www.huangyi.tw/

还记得在二○一二年,黄翊带著《黄翊与库卡》拿下台北数位艺术中心的数位表演百万首奖、完成阶段性演出后,他以惊喜、不可置信又孩子气的不舍口吻说:「从没想过,这一切真的可以发生,即便到了现在,仍觉得像梦一样;不想将它完成,因为完成了就表示梦醒了,我就要与它告别。」因为那时,库卡只是被租借(甄选)来的、只为了跟黄翊完成一部舞作的伙伴,终须一别。

戏剧性的发展随即在真实人生展开,广艺基金会相中了黄翊与库卡这组千里马,决定替黄翊买下库卡,以行动支持他继续这部还有发展空间的作品。那一刻,黄翊的脸再度展现了惊喜、不可置信,接著是孩子般呆愣住、只能微微张开口的讶异。

于是《黄翊与库卡》从十五分钟、卅分钟一路发展到现在的完整版,一路从台湾舞进奥地利林兹、美国纽约、中国北京,即将再回到台湾。

科技加入  制作规模又长大了

一路走来,黄翊的观察与思考并不局限于与其他科技艺术作品比较的技术层面,他看的点挺有意思:「以前一个制作,所有布景道具都很大,讲求完整、华丽;渐渐为了省经费,方便巡回演出,布景道具开始不断精简,发展出『专注人的身体与表演』一类的作品与说法。然后,科技加入了,制作规模又慢慢长大了。」

以《黄翊与库卡》来说,每次巡演的运输成本早就回到「以前」的水准,但却并不因此不受国际邀演欢迎,目前邀约已经排到了二○一七年,「未必是科不科技的艺术影响,是观众会一直期待还有没有新的可能。」黄翊说。

让黄翊很骄傲的是,与一般科技艺术作品的娇贵、精细、细节麻烦相比,《黄翊与库卡》十分勇壮,「库卡是工业用机器人,他可以待的地方都是人不能待的恶劣地方,高温、潮湿、粉尘……所以每次出门,我们担心的不是它会坏,是担心包裹著库卡本体净重两百八十公斤的木箱会被撞坏,每次卸货下来,我都会对它赞叹:也太耐用了!」

近年科技艺术的发展与普及几乎是席卷全球,早从二○○八年就开始与机械手臂共舞《SPIN》的黄翊也发现,「观众已经不只是好奇,而是愿意好好了解为什么,以前演后座谈了不起半场的观众留下,现在走到世界各地,至少有八成的观众在场。」

「提出了什么给大家看,这很重要。」

黄翊是舞蹈科班出身,不了解的人也许认为是他刻意介入了科技,实则他从小就摸电脑、架网站、玩影像摄影,与科技相处是他的日常,若要黄翊在人与科技之间择一共处到白头,他的选择绝对是科技。与机器人共舞的梦,他不仅想得很早,且与一般人想像的炫技、展示无关。

「库卡在我眼里,就是一位舞者,一位好舞者。我当然知道它可以做出很多且更多酷炫又吸睛的动作,不论要它打乒乓、把舞者举起,它都可以,但别让它这么廉价。」黄翊说得认真,那姿态就是我们捍卫家人伙伴的那种坚决。他说一位编舞家一旦用到好舞者是幸运也是挑战,「用不好很容易被看穿,面对这样的舞者得想的事:它还可以再突破些什么、诠释些什么。」

时下很多科技艺术作品为科技而科技, 黄翊总是自问:「它真的跟你有关系?」「当科技上了台,就是艺术装置,就是作品的一部分,不能只是漂亮吸睛,它要跟创作者发生一些事,有些什么关系被展现了、提出了,大家很容易忘记,内容才是作品的核心。」对黄翊而言,不论是舞蹈作品或科技艺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都需要提出观点、有贡献,「不论是关于美的或观念,都可以,非消费型的。到底我们提出了什么给大家看,这很重要。」

坦言自己比较擅长跟科技、机器相处

他坦言自己很在意观众想法,每一次都不断思考要对观众多好,距离要拉多远,但同时他也不喜欢台上呈现的对台下观众来说是不友善的或只是murmur(喃喃自语)。

「在纽约的演出时,有瑞士的策展人在场,会后他提了很多意见,也点出了我处理得还不够细、有误差出现的部分,甚至,他也看穿了我一直挣扎的一块:灯光。」

黄翊说,传统灯或电脑灯,多两颗灯或不用灯,总是自己不断挣扎的部分,因为要整个舞台够亮、够让观众感觉漂亮,或是遵循著作品低调的质感,取舍之间就差很多,「那位瑞士的策展人直接告诉我:灯光太多了,不用太甜。哈哈,我心底偷偷喊了yes,然后也想:瑞士人都这么准确吗?所以可以制造那么好的钟表?」

喜欢与科技工作,是习惯,也是害怕与人相处工作可能的痛苦与麻烦,黄翊坦言自己比较擅长跟科技、机器相处,就算一个人面对电脑或库卡一整天,就算只是反复修改同个小地方,「我觉得超棒。」与人工作,有情绪的丢接,面对创作想法,又多了他人的反应,「不论是要去要求或是应付那些情绪,都让彼此痛苦,如果,只是如果,一个表演者真的无法呈现你所想要的?很多时候是否就只能将就,那每一次的作品完成度就只会有两、三成啊。」

不论是之前工作的机械手臂或现在的伙伴库卡,「它们不会累,不会摆脸色。它们固定、精准、绝对、有逻辑。」一边说著,黄翊一边深情看著工作室里的库卡,他说,「凸锤的总是我们,不是它。」

「如果你肤浅了、偷懒了,藏都藏不住。」

他分享了这段时间巡演各地的经验:「每一个不同城市与场地的每一场演出,都需要重新设定一些参数,因为每个地方的舞台稳定度、湿度等都不同,像是北京的舞台,每天都以0.3公厘的速度下陷,对我们人没差,对一分一毫都会使命必达的库卡,差别很大。」黄翊说,像是库卡伸手拿手电筒或是拉椅子的动作,「那个0.3就会让他拉不到,或直接用它坚强的手臂穿过物件,因为它得达成那个高度的动作设定。」

如此决绝、如此纯粹,正是黄翊眼中科技的美好之处,但他笑说,最危险的地方也在此,「以库卡而言,它的所有动作,反映的都是创作者的决定,都是最原始的创作者的想法,如果你肤浅了、偷懒了,藏都藏不住。」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