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团队想要让世界看见,最快速的方式就是参与各种「外围艺术节」,如法国亚维侬OFF艺术节、英国爱丁堡艺穗节等,但要在同时间成千的节目中被观众、评论与媒体看见,却也是难度颇高的挑战。台湾团队近年以集体出击方式在「亚维侬OFF」打出品牌,也引发他国效尤。整体观察下,以传统中见创新、轻装易行、表演者特色鲜明且稳定度高、文本能促使异国观众超越文化隔阂引起共鸣和认同者,最易见其后续在欧陆国家推出巡演。
近五年,台湾不论是在公部门的文化政策配套推波助澜下,或者表演艺术团体对于国际曝光趋之若鹜、纷纷主动设法抢进国际重要艺穗节舞台,其伴随而来的蝴蝶效应,由文化行政执行单位或民间组织都端出了各式观察、评论或多种分析量化及评估报告等,可见一斑。其主题不外乎围绕在表演艺术团队远征海外艺穗节,如颇具盛名又号称「世界剧场之最」的法国亚维侬外围艺术节(Festival OFF d’Avignon),或全球表演者兵家必争之地、友人戏称为「血的战场」的英国爱丁堡艺穗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又或者是近年业界带起诸多讨论在如何建立平台,整合分享相关艺文行政资源,乃至于以艺术创作类别分众又主推台湾作品跃上国际舞台而定调的平台推广计划。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在都透露出台湾表演艺术作品急欲登上国际舞台的企图心。
团体战赢得口碑 异国风易受青睐
以亚维侬外围艺术节为例,自二○○七年驻法国台湾文化中心(旧称:巴黎台湾文化中心)开始于艺术节期间推出台湾系列展演节目(及策划小型展览),至今迈入第九届。多年的聚焦耕耘,不仅累积出专业人士间的口碑和关注,也为合作剧院带进了一票忠实粉丝,这些人每年一期一会主动来到亚维侬观看台湾系列节目。而这个台湾主动出击的展演推广模式,近年也吸引了其他亚洲国家起而效尤,如中、日、韩等国,因为透过长期地策略性耕耘除能有效建立国家品牌外,更能在推广其系列作品上,让节目策划单位能明了公部门的策略性挹注(如国际旅运费)。
回顾笔者二○一一至一三年参与该艺术节,在现场与节目策划单位的互动及这四年间协助多个台湾团队在欧陆巡演的观察,可以归结,作品演绎手法以传统中见创新、轻装易行、表演者特色鲜明且稳定度高、无论文本轻重皆能促使异国观众超越文化隔阂引起共鸣和认同者,最易见其后续在欧陆国家推出巡演。而艺评人/媒体则是著眼于作品张力、表演强度和艺术性,另部分强调画面张力的记者,则注重作品及表演者本身的话题性。
至于爱丁堡艺穗节(甚至国际艺术节),以笔者二○一四年随十鼓击乐团前往参与文化部「台湾季」(Taiwan Season)连演廿三场。学习之余同时观摩各类节目,推论无论哪一类型的节目(戏剧、音乐、亲子、舞蹈及肢体剧场、马戏),只要制作本身富含创意及话题性、与观众互动性愈高且欢乐/娱乐性强者,甚至加入异国风等元素,票房较易受到激励且深获观众青睐。相反的,制作本身重议题探讨、反思或表演方式较为沉重者,票房推动显得困难,虽有可能吸引艺评人关注,但最大的可能是淹没在每日上万档次的节目轮替里不见天日。
此外,选对场馆会是规划参与该艺穗节的重点指标之一,除了场馆本身拥有品牌知名度,选对它就相对容易受到市场、媒体和观众的青睐,当中知名的五大场馆(Assembly、Gilded Balloon、Pleasance、Traverse、Underbelly)为该艺穗节的领航者,每年都吸引上百或千档节目投件,端出的节目琳琅满目,不仅是超级吸金/票机,更是主流媒体的宠儿。这些重量级或其他中度知名的场馆本身就有丰富的人脉网络(媒体曝光、节目买卖、票房推动),能依旗下演出团队的需求,提供客制化的媒体行销策略包装,让有远见又肯投资的团队包君满意之外,也看得见成名或巡演的未来契机。
值得观察的是,近两年在艺穗节期间,以「国家为题」的系列节目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例如Taiwan Season、British Council Showcase、Made In Scotland、Finland Showcase、Japan Showcase、Korean Season等,显示各国企图在世界剧场之最的爱丁堡经营出表演艺术的国家品牌。但,主打国家品牌是否真能有效推动旗下节目的成交,甚至打开未来巡演大门,则仰赖主办单位聚焦落实因地制宜的节目策略企划。
生产经销相辅相成 专业促成交
综合前述,无论主动参与海外艺穗节,或者有机会参与汇演平台(Showcase),要成功地操作这类网络的组成和运作,都是来自于以下这群人主动积极的串连和分享:创作者、艺术/创意/制作总监(顾问)、制作人、市场推广经理人、媒体、宣传、公关、行政、经纪人、表演者及艺评人等。国外的艺文生态、表艺团体的组织运作和组成,相较于台湾现况,明显完备许多,此节也直接反应在互相尊重彼此专业,在双方互信的合作基础下,相辅相成的长远配合,才能成功出击各式交易场合,成就一片森林合荫。
台湾的表艺团体如何搭上这班驶向世界的顺风车,各路好汉且各凭本事,虽然毫不保留地拿出看家本领是绝对必要,但在下重本投资之前,首要回头检视这颗国际风向球的核心,无论创作者个人或整个团队都得扪心自问:本身是否已经准备好跟著这股潮流,航向世界舞台?确立目标之后,眼界得放在短、中、长期的自我投资,包括对于国际整体环境的观察与投身参与、作品制作及团队行政体质的检视、品牌定位及行销策略的制定,乃至于技能的培训等(如语言)。做足了这些功课,才有了信心的筹码,筑梦踏实地进军国际舞台。否则,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现实环境下,贸然航向未知的旅程,除了心脏要够强之外,还得荷包够深来支应这些因应准备不足造成的窘境。也许在原有的环境安身立命,持续深耕也未尝不是个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