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豪杰表示:「我们花很多时间学艺术分析、艺术史甚至导演。舞台设计须从整体观想,而非拘泥视觉可见的形式。」图为他设计的《理查三世》。(陈又维 摄 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空间先决! 超限德国舞台设计/成功之钥

分工专业有保障 为创意打下坚实基底

德国技术剧场观察

谈及当代世界剧场时,德国总会独立一块出来。实验性的独特演绎美学、次文化身体与空间、新文本与多元族群互映、机关繁复的壮观舞台,在在让德国成为观众聚焦之处。德国剧场为何发展至此?幕后又有哪些软、硬体设备支撑他们不断打破传统疆界,创新剧场实验?本文以舞台设计与技术为圆心,专访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毕业的高豪杰及柏林工业大学毕业的陈成婷,由两位舞台设计之眼,看德国剧场强盛之因。

谈及当代世界剧场时,德国总会独立一块出来。实验性的独特演绎美学、次文化身体与空间、新文本与多元族群互映、机关繁复的壮观舞台,在在让德国成为观众聚焦之处。德国剧场为何发展至此?幕后又有哪些软、硬体设备支撑他们不断打破传统疆界,创新剧场实验?本文以舞台设计与技术为圆心,专访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毕业的高豪杰及柏林工业大学毕业的陈成婷,由两位舞台设计之眼,看德国剧场强盛之因。

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至少一座市立剧院,剧院底下有剧、舞及乐团,拥有自制能力并以季为单位规画节目。一线城市如柏林、汉堡的国营剧院早已扬名天下,是欧陆剧场指标性演出单位。虽有批评声浪认为缺乏流动和新血注入的市立剧院系统即将消亡,但也有人认为优秀的艺术总监能让剧院续命,为剧场注入活血。

国家补助、私人赞助及自力营收是支撑德国剧场蓬勃发展铁三角,国营剧场收入约七成来自国家补助。毕业于慕尼黑美术学院的舞台设计高豪杰说,他曾工作过的伏莱堡剧院,以人口来说只是德国三线城市,但剧院规模却比台北国家剧院还要大,「主要还是市场够大,才能养这么多剧院,演这么多节目。便于快速拆装的舞台机关、存放大型布景的剧院后台、足够的工班以免超时工作,这些都需要钱。」

分工仔细专业成熟  是剧场工作者的天堂

国立剧院由一年一聘的行政总监及戏剧总监掌管全局。行政总监通常来自企业界,负责管钱;艺术总监则通常由欧陆知名导演担任,安排节目、排定年度制作方针。双总监必须经市议会任命并接受质询。行政及艺术总监之外,导演、演员等创作职也都是约聘制,行政及技术人员则是终生职公务员,加上舞、乐团各自的艺术总监及舞者、乐手等,规模庞大但分工明确。以舞台技术为例,剧院通常有一专门管设备的高阶主管、一位专门的技术指导、一位只跟设计及工班工作的工厂负责人,还有带领工人拆装台的资深工头。又如剧院服装部,细分为金工、鞋子、帽子、化妆、假发及特殊效果等部,各有两位以上的专职技工负责。不同于台湾,德国的舞台监督只是站在高处观全大局,小事大家自行负责,高豪杰说:「舞监不是保姆,每个专业人员的独立决策能力才是重点。」

市立剧院正职技术人员与设计师,都享有完整社会福利、保险退休金与失业救济金的补助,加上职灾与工作伤害的保护机制,大大帮助了剧场技术与相关人员的专业化。由于工会制度完整,上下班时间固定,虽然每逢演出上班时数会弹性调整,但并非无上限的责任制,不熬夜不超时,也让剧场工作者更有保障,促进了德国剧场环境的进步。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的陈成婷指出,「在德国,毕业后去工作仲介所登记资料便可享有媒合经纪的服务,虽然不见得登记就有工作,但对他们来说,这是国民的基本权利。」虽然税收较重但福利好、退税多,来往剧院通勤交通费,甚至找工作的交通、住宿费都有管道可申报,「难怪大家会说德国是剧场工作者的天堂。」高豪杰说。

此外,由于剧院演出多是重复搬演之定目剧,各部门资料详细,所有细节妥善规划及安排,随时因应状况拆卸或仓储。开排第一天,各设计早已定稿,演员在平台拼凑出的等比例舞台排戏,穿服装间选搭的替代服装,甚至可以直接上剧院舞台排练。演出前,装台时间至少一周,彩排后休息一天才首演。反观台湾习惯装台压缩三天内,甚至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已是常态。虽然设备和技术多年来皆有相当程度的提升,人才也十分充沛,但制作相关流程、规范及基本薪资却停滞不前,是台湾剧场工作者及相关单位必须共同面对之难题。

德国剧场教育  重视个人思考及创意激发

七○年代德国冒出了一群以舞台为主、设计出身的导演,他们带进整体剧场新观念,对当代德国剧场教育影响重大。在德国,舞台和服装设计通常放在同一专业下教授,舞台技术则有专门的技术学校。特别的是,他们并无灯光设计学校可读,灯光设计大都由导演发想(或与空间视觉统筹共同决定),执行则交给剧院专职的灯光技术部门,甚至由该部门负责人直接担任设计,灯光技术人员则由拥有电工与照明技师证照的专业人员担任。

陈成婷认为,台湾剧场教育大多横向移植英美,又纵向继承传统戏曲科班对扎实基本功的重视。因此,台湾的舞台设计不但要会设计,更须强大执行能力,以及因应人力、经费短缺,灵活应变的弹性。德国的剧场教育,一方面由于国立剧院有完整技术部门协助执行舞台制作,加上对职人专业之尊重及技术、设计分别有专业院校可供修习,舞台设计不必然具备木工、绘景制作或搭景技能,而能更重视个人独特思考及创意激发。

高豪杰表示,学校教育对他影响深远,「我们花很多时间学艺术分析、艺术史甚至导演。舞台设计须从整体观想,而非拘泥视觉可见的形式。」因此,当和王嘉明等创作型导演合作时,更能从空间映照文本,思考专属此刻、此地的当代性。陈成婷说:「在团体创作过程中不断讨论、协调,又不轻易牺牲个人美学选择,目标明确而自信,是多数我接触到的德国剧场设计师共同特质。」

德国舞台美学  其实就是生活

高豪杰强调,「戏剧顾问」是德国剧场之所以能独树一格的关键角色。假如要做《理查三世》,戏剧顾问会找出当今世上所有重要的《理查三世》文献与影像,推演每段对话及空间关系,告诉你《理查三世》跟停车场有什么关联,为什么舞台要在停车场而非超级市场,「他们会进排练场、参与设计会议甚至推翻你的设计,基本上他们把全部都想好了只是不会做,和导演是一体两面,但整排他们就会消失,不再发言。」

坚持与现实社会同步,是大家对德国当代剧场的第一印象。从爱因斯坦、华格纳、歌德到维根斯坦,从传统工艺、西方古典乐到哲学,德国当代剧场早已不只跨界,展览、多媒体、影像或空间设计,通通都能入戏。舞台设计不拘泥于绘图、雕塑或木工,更聚焦于身体之于社会的空间操作策略。「我认为当代德国设计的重点是『减法』。空间与逻辑都是一条线,反复尝试、考量,修剪多余枝节之后,剩下那个最强烈意念就是最合宜的。」陈成婷说,「当第一眼看到柏林的建筑与街道,原来,让我无比惊艳的舞台美学,其实就是生活。」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