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和「幪面歌王」异曲同工,都是把歌手的「际遇」放在潜文本里,从而进行各种与观众的眉来眼去:今非昔比,怀才不遇,强弩之末,东山复出。总之,就是不会,也不会是陈奕迅和王菲。这样的心理当筹码,观众能不如入赌场,看别人以名声下注,故此觉得时光飞逝,又一集,又一季?
为什么要看综艺节目?
有点像问,为什么不在家里做饭,要光顾外食,而且是到快餐店吃?
这比喻有恰当也有不合适。恰当的是,谁都心里有数,为的是节省「时间」。说的不是手表,时钟上的,却是心理上的:如果时、分、秒要被用来增添压力,谁不立马退避三舍?所谓人生苦短,任谁都想时间过得惬意一点。就算是娱乐,一部爆米花电影,和一部脑汁要被用来分解内容的文艺片,那个才是善待自己的选择,又是在时间价值上分出高下。
有人觉得把光阴花在爆米花上是浪费,有人认为为了区区一部电影赔上脑汁不值得(因为没有实际回报)。虽然多少电影都试图平衡感官与营养,但看看多厅式电影院如何排片,现实早己摆在眼前,一如商场中的food court,从来最受欢迎的,不是烹调需要时间的美食,在而是有名无实的速食。大家甘之如饴,一是便宜,二是方便,即便省了下来的时间,又不过是拿到别处给人杀死。
综艺节目便是一种时间杀手。
人,到了综艺节目注定不能再是人?
但,杀手也有高手与低手。曾几何时,日本出品多么令人惊艳,但要东施效颦却谈何容易?像「SMAP X SMAP」,木村四子并不是任谁都能复制的——不是主持,是灵魂。歌、舞、搞怪、时尚、无一不精。观众眼睛吃著的岂止是综艺,根本是色香味俱全的荷尔蒙大餐。对比我们惯见的自制成品,外表亮丽再似糖果和蛋糕,观众的食欲却很难不被过分明显的人工色素打折。
人,到了综艺节目注定不能再是人?不能有人的成分?例如,人的心理?
综艺节目如果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他最常见被误解的,就是以为他只爱热闹。而这热闹,又只限于把喧嚣无限放大。纯粹以噪音音量经营气氛,造成笑声几乎是综艺节目的唯一酵素。这使我想起,当年英美电视发明处境喜剧时,观看录制的现场观众会被要求提供笑声,每当棚内「请发笑」的灯号亮起,便由他们加盐加醋。随时代进步,笑声可以由声效代劳,但家庭观众毫不介意,我便是成长在罐头笑声大行其道的年代,幕后传来的嘻嘻哈哈不见得会教我更加投入,但演员为了配合笑声切入所做的timing上的调整,却使我由看热闹到烹调喜剧菜式时,明白演员火候的重要性在于两字,节奏。
The Singer,Not The Song
综艺节目的秘方,全在节目如何把节奏的掌握,建立于观众心理的玩弄上。这方面,近年最见成绩的,莫如韩国的出品。若要参考,可以看中文版的「我是歌手」和「幪面歌王」。表面上是歌唱比赛,但在人人的专注力皆难以集中的时代里,三四分钟的一首歌,足够让人拿起摇控器担任时间判官:别忘了,现场的这首歌不是MV中的那首歌,因为「情节」随不复存在的画面消失了。所以,韩国人以戏剧心理注入歌唱比赛,而那原理本来人人都懂:The Singer,Not The Song。
「我是歌手」和「幪面歌王」异曲同工,都是把歌手的「际遇」放在潜文本里,从而进行各种与观众的眉来眼去:今非昔比,怀才不遇,强弩之末,东山复出。总之,就是不会,也不会是陈奕迅和王菲。这样的心理当筹码,观众能不如入赌场,看别人以名声下注,故此觉得时光飞逝,又一集,又一季?
同样道理,谁都会好奇,林青霞再战江湖为什么不走到大银幕上,而是真人秀的「偶像来了」?
这,又体现了综艺节目作为时间杀手的高强本领:吹水和扯淡,都需要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