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业界人士对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市场信心满满,甚至天桥艺术中心也打造成专门的音乐剧演出场地,企图结合其他约五十所剧院,营造「华人百老汇」的声势,但就实际市场表现来看,仍以引入原版经典剧的演出票房较为亮眼,翻译中文版则面临能否跨越语言、文化藩篱的诸多挑战,而原创剧目仍难脱「话剧+唱」模式,让观众颇为迟疑。
「中国音乐剧市场已经进入了爆发前期!」今年六、七月间,宛若嗅到音乐剧商机无限、信心满满的中国大陆业界人士,再度发出如此「豪语」。音乐剧以其席卷式的市场吸金能力,长期成为中国演艺市场的热门焦点,业界甚至乐观预估,未来中国音乐剧具有超过两百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市场空间。
打造「华人百老汇」 期待市场「井喷」
放眼当时,挟著好莱坞经典爱情电影《第六感生死恋》的声势,五至八月登陆的英国原版音乐剧《人鬼情未了》(中国译名),在深圳、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均造成轰动;跃跃欲试、即将登场,则有风靡全球的《歌剧魅影》(陆译《剧场魅影》),十一月廿日将担纲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落成的开幕大戏,广州、北京两地共计一百零四场演出,投资规模超过六千万元,一举刷新中国音乐剧行业的纪录。十余年前《歌剧魅影》初次现身中国,却未能在北京登场,主因即在于剧场设施未能达到演出需求;天桥艺术中心的主剧场结构,专为此次引进《歌剧魅影》而量身订做,未来亦可适应任何其他音乐剧的进驻上演。
两岸演艺界念兹在兹的「华人百老汇」,这回换到来势汹汹的天桥艺术中心,高举著打造「中国百老汇」的旗号。目前天桥地区已聚集十四个剧场,包括天桥剧场、湖广会馆、北京工人俱乐部、新国家话剧院等,剧场密度冠于北京市;未来超过卅个演出剧场也将陆续落成,构成为数约五十个的剧院群,以美国「百老汇大街」自我期许。
但事实上,《北京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二○一四年报》的数据显示,结束前两年连续上扬的趋势,去年中国音乐剧演出票房1.57亿元,较前年下滑34%;多年来等待著中国音乐剧市场呈现「井喷」未果,也让「中国音乐剧崛起还需要多久?」、「如何释放音乐剧消费者潜力」等声音纷纷出笼。
二○一五年上半年音乐剧市场的表现,经道略演艺研究中心统计分析,音乐剧票房较去年同期增长28.7%(9375.6万元),观众更激增37.3%(52.12万人次)。但究竟此为逐步迈向「全面爆发」的前兆,或仅仅是「逢低反弹」呢?
○八年风潮崛起 音乐剧成市场赢家
回顾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二○○八年是个不可不提的年份,那一年《猫》、《灰姑娘》、《发胶星梦》(台译《发胶明星梦》)及《阿依达》四出音乐剧接力上演,除《猫》平均卖座八成外,其余都铩羽而归;但尝到甜头的业界人士开始涉足音乐剧市场,不仅市场规模年年以20%增长,有国际口碑的大型音乐剧登陆,上座率也都由八成起跳。
音乐剧在中国各地渐成炙手可热,今年春节前一个半月内,北京演出市场几乎全是音乐剧的天下,《爱上邓丽君》、《爷们儿.三》、《三只小猪》及《番茄不简单》等原创音乐剧,不仅让观众目不暇给,更让其他类型的演出节目艳羡不已。
但也有冷眼旁观的业者面对此一「荣景」,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缺乏音乐剧传统,市场再热闹也是少数人的时尚,甚至很多人还分不清音乐剧与歌剧。」并非所有国际引进的原版音乐剧都是印钞机,「原创」、「本土化」也显然不是药到病除的救市「明牌」。
中文版挑战接地气 原创难脱「话剧+唱」
中国音乐剧制作至今已形成「引进原版」、「改编中文版」及「原创音乐剧」三大类型,但各自有发展瓶颈。先谈谈原版引进音乐剧,由于成本高昂,导致票价居高不下,不仅考验演出商的判断眼光,语言障碍也让观众必须边看演出、边盯著字幕,造成「适应」上的问题。
改编中文版乍看之下,是种折衷、讨喜的商业模式,毕竟百老汇八成作品乃是错误尝试、赔钱收场,「中文版规避了原创的风险」。改以本土化面貌搬上舞台的经典音乐剧,看似更能吸引当地观众的同时,但票价的「心理定位」也被拉低不少;翻译后的音乐剧也面临著能否「接地气」,跨越语言、文化藩篱的诸多挑战。
至于中国的原创音乐剧,则始终摆脱不了为人诟病的「话剧+唱」模式,音乐方面往往由「晚会」般的小编制乐手组合上阵,甚至直接拿电子音乐充数,而演员一旦顾著演、就顾不上唱。比起「原版」、「中文版」的国际范例,市场、观众对原创音乐剧的接受度就显得较为迟疑,无论创作者、消费者双方均仍处于「摸著石头过河」的阶段。
二○一四年中国音乐剧整体表现下滑,主因在于高质量、高人气的国际经典音乐剧,原版引进或改以中文版登场的演出减少,却也再度突显音乐剧消费人口基础薄弱,缺乏长期、有效的观众培育机制。今年上半年的回温,中国全国引进音乐剧演出达九十五场,票房收入占整体的39%,再度体现出市场「过度依赖原版引进」。
今年上半年中国共演出原创音乐剧四十出、场次达五百八十四场,占整体的63.6%,但当中廿二出、55%演出不到十场,仅有七出半年的票房收益已过百万元,业者也归纳出原创音乐剧「精品不多、缺乏活力后劲」的结论。
找到中国人的说故事方式 观众才会买单
摩拳擦掌、引进《歌剧魅影》的「四海一家」,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近年来先后成功制作《猫》、《妈妈咪呀》等西方经典音乐剧中文版,累积丰富的市场营运、推广经验。在四海一家总经理田元眼中,中国国内音乐剧其实不缺市场,缺乏的是正确的发展模式及专业的团队。
但另一方面,「内容为王」加上「用中国人讲故事方式,吸引中国观众走进剧场」,则成为各界替中国音乐剧产业把脉时,不约而同提出的针砭良方。今年五月在第卅二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剧发展论坛上,百老汇制作人兰德尔.艾伦.布克就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音乐剧不应该走百老汇的老路,应找到属于中国的、独特的故事讲述方式,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布克并强调,原创内容缺乏,已是全球音乐剧制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而没有中国文化个性的音乐剧,即使投入数千万美元也很难吸引观众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