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AC是法国新马戏团体的人才摇篮。图为「戏马戏」马戏团在「维叶特公园」演出的节目单。(简秀珍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新马戏大观放眼世界/法国

「当代马戏」的开山之作

CNAC《变色龙嘶喊》Le Cri du Caméléon

《变色龙嘶喊》展露人类身体可以呈现的各式表情,演员并非只在特技表演上追求「超人」的境界,而是从身体表现的对比与一气呵成的设计中,呈现无需言诠却直触人心的性格流露。

《变色龙嘶喊》展露人类身体可以呈现的各式表情,演员并非只在特技表演上追求「超人」的境界,而是从身体表现的对比与一气呵成的设计中,呈现无需言诠却直触人心的性格流露。

一九九六年夏天笔者到亚维侬,在对法国表演环境仍不熟稔的状况下,随意选了一些节目,《变色龙嘶喊》Le Cri du Caméléon是其中之一。演出在观众三面围坐的大帐篷内进行,演员一亮相,便即刻吸引众人的目光,他们有的像长脚七,有的像矮冬瓜,表情互异,有的戴著高礼帽,有的全身漆黑,有的衣服邋遢……,让人联想到默片里一再跌跤或被打头的卓别林。

当下实在纳闷他们要「演」些什么或「跳」些什么?台上的这些人演奏著乐器,却不说话,而看似沈滞的身躯,又与一般习见的舞者有霄壤之别。 不久,开场时以装傻逗趣、引人发笑的第一印象,随著后续的表演迅速瓦解。演员逐渐从笨拙的表情与动作中蜕蝉,不用红鼻子与泡泡服,仍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他们时而灵活地玩起抛弄东西的把戏,时而在摇摇欲坠的桌椅上耍宝,甚至还能像空中飞人,从前台飞越景片弹到后台。他们也不忘耍弄乐器,制造一些奇怪的音效,烘托现场的气氛。所有段落都流畅地结合在一起,而非支解为零散的片段。随著特技难度的飙升,观众的情绪也随之沸腾。至今仍记得谢幕时全场轰动,人人带著笑脸步出帐篷的情景。

《变色龙嘶喊》展露人类身体可以呈现的各式表情:呆滞的,灵活的;调皮的,羞涩的;快乐的,哀伤的;疾速的,缓慢的……。演员并非只在特技表演上追求「超人」的境界,而是从身体表现的对比与一气呵成的设计中,呈现无需言诠却直触人心的性格流露。回想过去在电视上看的台湾特技团,只记得演员叠罗汉、转盘子的技术神奇,从来也没想过他们也能在舞台上表现喜怒哀乐。

这次的演出令人惊艳,回去详读节目单,才知道这是编舞家纳吉(Joseph Nadj)特别为国立高级马戏艺术学校(CNAC)第七届的十个学生所编导的作品。法国马戏专家Jean-Michel Guy把这出在九五年底首演的《变色龙嘶喊》视为「当代马戏」(cirque contemporain)的开山之作,他认为这个演出很难被划归为戏剧、舞蹈或是马戏,具有当代马戏「混种」(métissage)的主要特色。例如表演者的表现会让观众觉得有20%像杂技演员、10%像舞者、20%像戏剧演员;同时,表演中也包涵了明确可辨的杂耍成分,与似舞蹈非舞蹈的动作编排。在非马戏出身的多元化教师阵容指导下,CNAC所制作的节目,对于突破马戏演出的窠臼,迭建其功。

同年秋天,该剧在巴黎城郊的一处室内体育场演出,可惜听友人说与前次的观赏经验大异其趣,除了表演者的灵活度降低,外,在体育场演出的气氛也与在大帐篷内迥异。我后来也看过由纳吉领导「奥里昂国立 编舞中心」(Centre Chorégraphique National d'Orléans)舞者所演出的《袋中风》Le  Vent dans le Sac与《守夜人》Les Veilleurs,总觉得及不上《变色龙嘶喊》。或许在都市的镜框剧场中,想要寻找在大帐篷里与人相对大笑的记忆,竟是种奢望吧!

 

文字|简秀珍 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助理教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