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能剧有剧的型态,但是以现代西方的戏剧定义看来,也许能剧并不能称为「戏剧」。因为能剧虽然有「角色」,但却没有「性格」;虽然有对话,但其台词却富含抒情性…
最能代表日本传统舞台的要算是能剧了。对於戏剧的发展史而言,希腊悲剧虽然起源很早,但是至今留下来的只有剧本,至于它的演出形式,我们只能从史料当中推敲,但是日本的能剧至今仍然保存著它最初的演出型态,这点算是能剧的一大特色。
能剧大约出现于六百年前,最早受到由中国传到日本的「散乐」的影响。所谓「散乐」是指唐朝时相对于宫廷的雅乐与正乐、在民间流行的杂耍艺能型态,而传到日本的「散乐」则包含了特技、魔术、耍猴戏等民间技艺,进而与当时流行于农村的歌舞表演「田乐」结合,渐渐形成有角色模倣、有对话和故事性的戏剧型态。到了室町时期(1392-1573 ),观阿弥、世阿弥父子将这个剧型态中的音乐、语言叙述、身体动作等要素加以整理精练,使得能剧摆脱民间粗俗的游艺型态,而成为有教养的贵族阶级可以观赏的都市型艺能。
在死与生之交界
虽然说能剧有剧的型态,但是以现代西方的戏剧定义看来,也许能剧并不能称为「戏剧」。因为能剧虽然有「角色」,但却没有「性格」;虽然有对话,但其台词却富含抒情性。舞台上演员并非再现剧中人物的行为,而是藉「舞」来抒发人物的心境。因此能剧应归类于以歌舞做为表现手段的抒情诗剧。
能剧的舞台由三组表演系统组合而成:一组是包括「主役」与「协役」的演员系统;一组是由小鼓、大鼓、太鼓、以及笛子四种乐器所组成叫做「𠱞子」的乐团;另一组是类似希腊悲剧当中合唱团的组合叫做「地谣」。「主役」通常是鬼、精灵等非人的角色,演员戴著面具上场;而「协役」通常是旅僧,它的任务只是引出主要人物叙述出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大部分的舞台上,「协役」只是蹲踞在右前舞台,倾听主要人物的叙述。
能剧的故事构成通常分成「前场」、「后场」两个部分。「前场」通常叙说有个旅僧来到一个废墟,直觉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这时碰巧会走来一个当地人,向旅僧说明在这个废墟当中所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并且在临走之前留下一句话:「其实我正是这个故事的主角」,然后消失在黑暗中。「后场」的场景通常发生在旅僧的梦中,先前旅僧所听到的故事主角现出幽灵原形徐徐登场,一边舞著一边述说自己的故事,并且不时地感叹自己为情念或怨恨所扰以致死后不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变成幽灵在世间沉沦饱受欲念纠缠之苦,最后,故事的主角在歌与舞的最高潮中,消失在黑暗中。结束的时候,旅僧自梦中醒来,喃喃自语地说刚刚做了一个梦,之后徐徐退场。
佛教的生死观是能剧的精神源头,而这种以歌舞方式叙述内心世界的能剧表现方法,又是最能表达佛教这种生死同界、世间无常的想法;简单而宁静的能舞台恰能提供这种佛教思想最适当的气氛。
战后台湾的能剧初体验
能剧演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台湾仍可常见,但是战后就没有在台湾上演过。此次在「亚太传统艺术论坛」当中演出的能剧,是由大岛政允所率领的福山喜多流能乐会担任演出,可以说是战后台湾首见的能舞台。国立艺术学院为了这次演出于后山上搭起能舞台,并且选定日落时分做为主场开演的时刻,到时野外的会场会燃烧松枝火把做为照明。这种在野外舞台燃烧火把照明演出的能舞台叫做「薪能」,也是最具神秘气氛、最接近原始能舞台的一种演出方式。
本次能剧演出中値得一提的是担任《羽衣》这个曲目演出的主役演员──大岛衣惠,她是喜多流第一位女能乐师。能剧自古以来都是男性的世界,女性是被禁止登上舞台圣地的。能剧里头虽然有很多女性角色,但是能剧一个很大特色是男性演员并不像歌舞伎演员一样模倣女性的动作和声调,女能乐师的出现是近十几年来才有的事情。身为女能乐师,在身体上大岛衣惠必须先学习能剧这种男性系统的表现方式,并且压低著喉咙以男性的声音来发声。在《羽衣》这个曲目当中,主役是个天仙,因此大岛衣惠必须通过男性的能剧表现系统,来表达天女角色的女性优雅柔软意象。这点对于一位女能乐师而言,可说是艰难的「双重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