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奕泛(林奕泛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林奕泛 热血沸腾 表演共振

从机械单音的「小蜜蜂」、「超级玛利欧」,到今日气势磅礡、百人乐团加持的交响乐曲,电玩音乐早已超越你我的想像,跟著电玩玩家人数日益庞大,电玩音乐也成为最夯的音乐会曲目,这一波热潮,出身古典乐的钢琴家林奕泛因缘际会赶上,成为波士顿电玩交响乐团VGO的班底。他因此与摇滚结缘,爱上摇滚乐演出时台上台下共振交流的热烈氛围。

从机械单音的「小蜜蜂」、「超级玛利欧」,到今日气势磅礡、百人乐团加持的交响乐曲,电玩音乐早已超越你我的想像,跟著电玩玩家人数日益庞大,电玩音乐也成为最夯的音乐会曲目,这一波热潮,出身古典乐的钢琴家林奕泛因缘际会赶上,成为波士顿电玩交响乐团VGO的班底。他因此与摇滚结缘,爱上摇滚乐演出时台上台下共振交流的热烈氛围。

约莫四十年前,在台湾俗称「小蜜蜂」的日本街机游戏「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问世,然后有了任天堂家用电玩红白机、掌上游戏机Game Boy,那些名为 8-bit 与 16-bit 的晶片音乐(Chiptune)也随著游戏成为经典。无论是如「超级玛利欧」般的闯关游戏,或是必须一直练功提升等级的角色扮演类型,电玩背景音乐就这么一遍又一遍地成了耳熟能详的旋律,即使关卡全破,仍在脑中徘徊不去。

二○一五年底,《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电玩音乐如何拯救交响乐〉,句末没有问号,文中提及费城曼恩艺术中心(Mann Center)以任天堂老字号游戏「萨尔达传说」为主题所举办的电玩交响音乐演出,总计吸引了约六千五百名观众进场,此为该场地平均古典音乐会票房的一倍之多。电玩音乐演奏早已不是用乐器弹弹玛利欧兄弟主题曲的自娱娱人;电玩音乐当然也早就脱离了单调受限的晶片声响,讲求如电影配乐般的气氛营造、场景转换与乐团编制。

电玩摇滚乐团里的古典钢琴家

「我们其实都刚好赶上了这一波。」林奕泛说,「当时那些作曲家在写电玩音乐的时候,他们不会知道这个产业现在会变得如此蓬勃。」好似三○年代才问世的电吉他,不到半个世纪的光景,已成了流行乐界最普遍使用的乐器,电玩音乐的「这一波」其实也才刚开始。成立于波士顿的电玩交响乐团VGO(Video Game Orchestra)就是这风潮的其中之一,创始人仲间将太是柏克利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也是一名吉他手,虽然以Orchestra为名,其实VGO的编制有点特殊,以舞台前缘的摇滚乐团为主,键盘手、贝斯手、鼓手、小提琴手与主唱,正中间是打击乐手,他们的后方才是交响乐团,有时也搭配合唱团。

「一开始有个柏克利毕业的朋友知道我要去波士顿,就介绍这个案子给我,问我要不要去看看。」林奕泛提起以古典钢琴演奏家的身分踏入电玩音乐的机缘,「刚好他们也一直在找pianist,不管是幕前的演出或是幕后的合作案,那时候他们碰到的游戏开发商相当看重钢琴的部分,于是他们也有这个念头,希望能找一个有古典音乐的底子、又不会对这样的音乐有排斥的演奏家。」于是林奕泛开始参与演出,也正因为他的音乐学习背景与团员有些许不同,反而能提供不少独特意见,也逐渐增加了演出量、成了VGO固定合作班底。

他们不只改编演奏电玩音乐,也实际录制游戏配乐,在「太空战士13」的续作「雷光归来」(Lightning Returns: Final Fantasy XIII)中,VGO即肩负部分曲目的演出大任,包括女主角雷光的主题曲,「玩过这款游戏的人,可能都听过我的演奏。」他说。二月在台北国际电玩展中,官方宣布必将于今年发售的「太空战士15」,林奕泛与VGO团队也有参与其中。

即使这几年做电玩音乐,「其实我是整个团队唯一没有玩过『太空战士』系列的人,到现在都没有玩,电动当然有碰,但我不是电玩迷,小时候主要还是专注在古典音乐上面。」林奕泛说,当时没有留在台湾读大学,选择到国外念书,「到了德国才慢慢开始接触一些非古典乐的类型,后来才听得愈来愈广。」站上舞台成为非一般钢琴演奏家,也是二○一一年到美国之后才开始的工作,「要说真正开始跟摇滚乐团合作,到现在也才第四、第五年而已。我当时也很好奇,像VGO这样的乐团将摇滚和交响乐合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样貌?才知道音乐原来也可以这样玩。」

爱上台上台下一起嘶吼的感动

音乐可以热血沸腾,摇滚有一种在表演者与听众之间相互发散、彼此交流、传递的热能。他在德国的家饰店里听见了美国金属乐团「花钱找死」(P.O.D) 的〈Satellite〉,在首尔的唱片行巧遇「三十秒上火星」(Thirty Seconds to Mars)的〈Vox Populi〉,「这两首歌都是很突然的一听就觉得很惊艳、很合我的胃口,马上跑去柜台问店员这是什么歌。电吉他刷下去的感觉,或是开头的大合唱,那种热血沸腾,让我有种想上台表演的冲劲。这可能也跟我的成长背景、身为表演者有关。」

林奕泛小时候当过童星、后来又成了钢琴演奏家,对于表演的氛围再清楚不过了,「当然在听马友友的演奏或柏林爱乐的时候,那种现场的气氛与凝聚力很不一样,这世界上其实很少有乐团、有音乐家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我自己在表演的时候,感觉古典音乐像是在台上散发能量,耗尽体力要将能量传出去。但我很喜欢的是,舞台上、舞台下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能量可以像摇滚音乐那样,两边都很强。」譬如古典音乐演奏时对观众拍手时机的限制,在摇滚乐团演出时不可能发生,「你爱怎么嘶吼都可以,观众的情绪全写在脸上。」他在做电玩音乐演奏会的时候,终于深刻感受到那种热情,「那些无形中铭记脑中的游戏音乐一旦放在台上表演,那种效果对于长久以来的电玩迷来说,是一种非常、非常难忘的经验。」

触动思考:如何承先启后

「我们这个年代,流行音乐盛行、摇滚音乐发达,还有许多新的面貌的音乐都出来了,加上现在网路普及,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也难免教人思考:有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承先启后。我当然很喜欢古典音乐,也是学这个出身,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带著这个继续音乐走下去。」林奕泛说起这几年投身电玩音乐、近期接触影视配乐的想法,「也有很多学古典乐的朋友会问我到底在做什么,甚至直接说我不务正业,其实有时候也很难说明到底为什么,但我自己清楚,这些其实没有偏离我的轨道。」

两年前,VGO受台湾最大电玩社群网站「巴哈姆特」之邀,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演出,整场座无虚席。仲间将太介绍台上的林奕泛独奏,并用不太容易第一时间听懂的英文说:「他来自台湾」,大萤幕上一头银白色假发、戴著大墨镜的钢琴家只是沉默地、轻轻对著观众点头致意,随即弹起「洛克人2」的音乐组曲,搭配大萤幕上播放的游戏画面,以及速度愈发加快、左右上下飘移、疯狂弹奏键盘的指尖,全场也跟著屏息直至曲末爆出欢呼与掌声。他是否来自台湾或许已经不重要了,这样的歌曲属于作曲者、演奏家,却也属于游戏,乃至于全体玩家。那真假难辨的神秘舞台形象,正好跨越了三个象限,古典乐的演奏家、电玩游戏的虚拟角色,以及乐团演出的舞台本事,或许也是一种提问,传承了这些的我们到底该走向何方。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林奕泛的心动音乐

P.O.D. Satellite

P.O.D.为“Payable To Death”的缩写,中文翻作「花钱找死」乐团,其实是个银行帐户专有名词,可直译为「亡后受款信托」。美国遗嘱法典载明,设立此信托,在你存活期间,你就是该帐户的受款人,身殁后你指定之人即成为帐户拥有者,金融机构须对他付款。此名源于乐团成员的基督教信仰,事实上P.O.D.除了被归类为另类金属、饶舌摇滚之外,也是个基督教金属乐团。亡后受款的概念,可连结至《圣经》彼得前书 3:18 所言「因为基督也曾一举而竟全功的为罪而死,是义的代替不义的,要将你们带到上帝面前。」相信我们的罪因耶稣之死,能得赦免;相信耶稣代替我们而死,于是信神即得永生,我们就是耶稣身亡后的信托受款人。

Satellite的开头放出来,林奕泛说:「因为我不是从以前就一直在听摇滚的人,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很单纯的感觉,电吉他是一个很特别的元素,刷下去是非常热血的,却也有很多不同层次。」无意间,这首歌就钻入他的耳朵,也中了他的胃口。Satellite的音乐录影带类似电影《全民公敌》Enemy of the State的画面,从卫星视角锁定街上的人、事、物。在重拍节奏、主唱嘶吼与电吉他的热力之中,歌词却保有P.O.D.的基督教风格,将全知全能上帝比做涵盖全球的卫星:「不论我是对或错/请你看顾我/永远别将视线移走。」其中有著对生活、对信仰的疑惑,伴随更坚毅的恳求、祷告与请托。(陈茂康)

Thirty Seconds to Mars的〈Vox Populi〉

「卅秒上火星」是曾以电影《药命俱乐部》夺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杰瑞德.雷托(Jared Leto)与他的哥哥夏侬共同组成的乐团,专辑以概念取向、乐曲具实验风格,饶富哲思与感性的歌词,也不乏流行要素,近年颇受欢迎、获奖无数也是排行榜常客。〈Vox Populi〉的前奏乍听之下有皇后合唱团(Queens)〈We Will Rock You〉的错觉,林奕泛在首尔唱片行里却被歌曲开始卅秒后爆出的大合唱吸引,从前面一点一点默默堆叠的电子声响,随著逐步成形的节奏,一群人突然开口唱出「拿好武器/召集士兵/这是上战场的时机」,却没有战场的暴力,更多的是号召响应的鼓励,「这样的歌曲,一直到现在都能让我感觉摇滚音乐的魅力,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他说。

Vox Populi的全句是“Vox populi, vox Dei”民之声即神之声。Vox populi可指舆论,或作传播媒体专有名词街访(vox pop)。在此张专辑《全面开战》This Is War的制作阶段,乐团曾面临与唱片公司的合约纠纷,雷托也有感而发地用影像将当时状况及唱片产业的现实处境一一记录下来,而后剪成纪录片Artifact参映多伦多国际影展,并得到观众票选最佳纪录片奖;此专辑发行前,乐团也广邀乐迷上传个人头像作为封面,制作两千张特别版本,随机运往世界各地唱片行贩售。即使广受欢迎,却仍慢工三、四年才出一张专辑;名声响亮,依然长期巡回各地演出的卅秒上火星,无论人民的声音是否真是上帝,或如街访舆论般三人成虎,他们深知把音乐做好,才是真正魅力所在。(陈茂康)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