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工作者对于自身的权利及责任应该多做了解,才能进而改变环境、争取应得的权益。(白水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竞「技」游「戏」/台湾技术剧场/回顾篇

激情过后 人比事难为

远程的目标需要眼前的努力;在追求更健全的工作环境的同时每一个技术工作者都应先关心自己的权利及应尽的义务,未来才有可能会更好。

远程的目标需要眼前的努力;在追求更健全的工作环境的同时每一个技术工作者都应先关心自己的权利及应尽的义务,未来才有可能会更好。

民国七十五年底,灯光设计师周凯在演出装台时,意外从梯架高处跌落,不治死亡;此一不幸事件暴露剧场界在安全设施及管理制度上的缺失,引起当时剧场界的省思及重视。为了纪念周凯,在各个剧场人士的奔走之下,民国七十七年初便成立了「财团法人周凯剧场基金会」,宗旨为提升技术剧场专业水准、建立健全的剧场制度和安全的剧场环境、奖励优秀剧场工作人员从事专业硏究。

除了文建会委托而接办了六期的「技术剧场硏习班」、成立出版部发行剧本外,周凯剧场基金会还办理了许多有关两岸交流的事务;之后由于基金会编制过小,便又协助催生「中华技术剧场协会」,后者目前设有建筑与技术、教育与资讯、剧场设计艺术及组织发展委员会,目前为「国际舞台美术家、剧场建筑师曁剧场技师协会」(简称OISTAT)的台湾分会,今年年中即组考察团赴布拉格参加OISTAT每四年举办一届的国际联展,观摩实习,未来并计划参展。

当目前有关技术人员的工作安全及保障常常被讨论之际,难免令人想到,成立宗旨即为此的周凯剧场基金会做了什么?有无组织动员的能力?从筹备到成立的全程参与、现为周凯基金会常务董事的林璟如坦言,「周凯基金会被很多人骂。」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基金会不为台湾剧场做一些事、不替技术工作者谋福利,而跑去做大陆交流?「实在是因为基金会自己都泥菩萨过江了,如何造福?」林璟如解释,基金会一年的孳息,只够付一位行政人员一个月的薪水,因此所有的行政开销、管销费用都必须靠著接政府的案子,从中收取行政费用来维生;而由于陆委会的两岸交流事务委托给基金会做之后,觉得基金会做得不错,双方才一直持续合作,「而每次去大陆,我们都会夹带做一些大陆剧场的调查、两岸技术剧场的交流,尽力做一些相关剧场的事务。」又因为基金会的组成分子平时各自的业务都很繁重,因此也无法针对外界的误解做解释,「有人甚至为了接文建会的案子,跟文建会吿状,说不知道基金会都在干嘛。」林璟如表示,基金会已经尽可能努力在为剧场服务,包括之前因为劳基法的修订、工会的问题,基金会和政府单位、立法委员等协商讨论许久,「实在是因为现今环境不成熟;短期内,至少十年内,没办法成立工会」;又如台湾技术剧场的普查工作,「我们跑遍台湾的文化中心、剧团,做地毯式的捜索才得出来的,而所有的资料都开放给外界、都是免费提供。」

但是最让她伤心的是,基金会在刻苦的情形下所做的事都没有得到回应,大家都不合作。她举例,基金会曾经和安泰人寿保险公司接洽,剧场工作的技术人员可以完全免费保五年的意外险,条件是所有技术工作者做的演出,都必须在节目单中夹一页安泰人寿的广吿;谈妥之后,对方要做精算,要求基金会提出数据,于是基金会便做了普查,「普查了一年!因为没有人理。连塡基本资料都不愿意,要基金会怎么替大家谋福利?」而之前为了让技术剧场能进入劳保系统,林璟如和另一位常务董事容淑华策划一系列有关于政府法规的讲座,并打算请劳保局来解释,于是便发了问卷,调查大家能上课的时间,「也没人回函、没人要参加。对所有法令一知不解,如何谈问题?如何争取自己的福利?」

「大家都应该闭门思过」,林璟如叹道,她个人从成立撑到现在,完全是因为对周凯的情谊,也放心不下在线上工作的年轻人,但是实在很灰心,所以决定常务董事的职位做到年底改选,从此退出,「每个人都希望基金会能造福大家,但却又对自己相关的福利及责任漠不关心,只想如何能接多一点的案子、多赚一点钱,而不管演出品质,这不是做艺术工作的态度」,也许因为这一行渐渐迈向职业化,大家的情淡了,「所以艺术工作者最好处在半饿半饱的状态,这当然不能说服别人,可是我真的这样认为」,她无奈地说。

(本刊编辑 祁雅媚)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