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因为经费问题,品质难以提升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今年终于能够因经费到位,早早宣布节目内容,将以莎翁为主题,把他卅七部剧作以及十四行诗,以演出、展览、竞赛、漫画、读剧、网路等多种形式呈现给观众,向大师致敬,同时也以莎翁为题目,让中国青年戏剧人命题作文。这样的气势,让人兴起期待之心,未来,是否也能如此稳定经营,成为北京这个「文化之都」的名片呢?
北京是文化之都,表演艺术的质与量堪称全国第一,此地发生的艺术节及展演季多不胜数,但能够在国际上亮得出牌子的却不多。音乐领域里,「北京国际音乐节」和「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在规模及内容规画上是比较突出的;舞蹈领域多年来只有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创办的「北京舞蹈双周」是与国际现代舞趋势接轨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是由专责基金会筹办,电子音乐节由中央音乐学院筹办,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发展;舞蹈双周完全由民间筹办,主事者曹诚渊可谓中国大陆现代舞之父,艺术节完全由其个人经费支撑,也能做到国际知名。
经费终于到位 青戏节打出莎翁招牌
相对于音乐与舞蹈,北京是有戏剧传统的,其实更令人期待。不但有北京人艺与中国国话这两块中国最闪亮的话剧传统招牌,而且有当代先锋戏剧的实验土壤,有最多的戏剧观众,天时地利,但北京的戏剧节则令人感叹。在北京的圈内人都知道,「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和「南锣鼓巷戏剧节」应该是北京两张亮丽的戏剧名片,但可惜的是,直到目前为止,这两个已有七八年历史的艺术节都尚未达到该有的高度。
原因有二。一是虽然这两个戏剧节都号称民办,筹办经费则完全来自政府,但吊诡的是,每年却都因经费是否到位而极尽曲折,对艺术节的品质影响极大。政府的文化单位对于树立北京的戏剧品牌似乎兴趣不大,虽然经费不多(每个节每年约一百八十万人民币),但拨付并不乾脆。最严重的是二○一五年,导致青戏节草草开始,草草结束,完全弃守作为青年戏剧创作者发表平台的初衷;南锣鼓巷戏剧节的主办单位蓬蒿剧场,则要靠募集捐款才得以避免破产的窘境。原因二则是主办者的心态,尤其是青戏节,主办者抱定有钱就办、没钱就不办的态度,加上缺乏策展的概念,规模大(一个月期间五十出戏,近两百场演出和活动)显凌乱,又轻忽演出的条件,所以每年的演出品质都受尽质疑。
但今年情况似乎峰回路转,早在几个月前就传言今年青戏节的筹办经费已完全到位,将要大展身手,果不其然,六月十五日,二○一六青戏节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为纪念莎士比亚四百周年忌日,青戏节将以莎翁为主题,把他卅七部剧作以及十四行诗,以演出、展览、竞赛、漫画、读剧、网路等多种形式呈现给观众,向大师致敬,同时也以莎翁为题目,让中国青年戏剧人命题作文。青戏节如此大气魄、创意十足的回归,瞬间又让人兴起期待之心。对照已开幕的南锣鼓巷戏剧节正因审批的问题,几部国外引进的剧目只能在演出前几天开票,而即将演出的剧目仍在排定档期的尴尬情况,青戏节的声势似乎高了一丈。只是这两个有相当同质性却又隐隐相互竞争的难兄难弟戏剧节,什么时候才能安稳地在内容上多多琢磨,提升到城市名片的位阶上?
上海新型态艺术节 让北京汗颜
反观上海这个一向被北京人贬为缺乏文化基因的商业城市,六月份在上海新天地举办的「表演艺术新天地」艺穗节,无论在节目的新颖型态上,与区域氛围的契合度、表演空间的开发上,在中国都极具创新意味。更吸睛的是,十月份在上海的嘉定地区将举办互动戏剧节,内容都是目前世界上最新的表演艺术类型,尤其是几档极受瞩目的科技表演艺术,戏剧节并且以创新、互动、科技与人文作为核心,如果真能名实相符,颇令人期待。这种创新型态、多样性、依地区特质策展的艺术节在上海出现,令人眼睛一亮的同时,不得不让人回望北京,文化之都这顶帽子是否该撢撢灰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