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缺三个月的珂岭国家剧院总监一职,于四月初宣布由剧作家瓦吉.穆阿瓦接任。原籍黎巴嫩的穆阿瓦因中东战乱流离,曾逃至法国却未获居留许可,后来辗转落脚加拿大魁北克,从流亡者成为剧作家,笔下种种从个人生命史化出的离散之情、家国之思屡屡撞击观众与读者的心灵。穆阿瓦获得法国剧场界重视,这次接掌以演出并推广当代剧作家作品为重要使命的珂岭国家剧院,是否能给低迷已久的法国戏剧带来新气象,令人期待。
四月初,法国总统奥朗德正式批准文化部长提名的瓦吉.穆阿瓦(Wajdi Mouawad)出任珂岭国家剧院(Théâtre national de la Colline)总监,结束该剧院三个月以来无人领导的空窗期。原珂岭剧院总监史蒂芬.布隆胥维(Stéphane Braunschweig)已于今年初转任奥德翁国家剧院(Théâtre de l’Odéon)总监,以接替去年底骤然逝世的一代大师吕克.邦迪(Luc Bondy)。
台湾观众对穆阿瓦的名字或许没印象,但对他的作品绝对不陌生:二○一一年,台北金马影展曾放映加拿大电影导演丹尼.维勒纳夫(Denis Villeneuve)拍摄的《烈火焚身》Incendies,该片脚本即改编自穆阿瓦的同名舞台剧本。
曾被法国拒于门外 以戏剧成就备受瞩目
《烈 火焚身》以战火连绵的中东为故事背景,剧中人历经颠沛流离、撕心裂肺的分离,最后以乱伦悲剧收场。这个以血脉亲情暗喻宗教冲突的政治寓言,灵感无疑来自穆 阿瓦本人的逃难过程,及其对中东种族、宗教悲剧的深刻反省。一九六八年生、原籍黎巴嫩的穆阿瓦,原本家境小康,却因黎巴嫩内战,十岁时举家逃亡至法国。后 因无法顺利取得合法居留,遂再度踏上流亡之路,一家人落脚加拿大魁北克。一九九一年,穆阿瓦自国立蒙特娄戏剧学院毕业,正式开始剧场创作之路,不但成立剧 团,并且多元尝试。除了剧本创作之外,同时也是剧场导演、演员、影像创作者。
穆阿瓦旺盛的创作能量,很快让法国剧场界注意到这位当初被法国政府扫地出门的流亡青年。一九九九年,穆阿瓦首度受亚维侬艺术节邀请,演出他所编导的《海滨之地》Littoral。剧情叙述一位年轻人想在村落里埋葬死去的父亲,却因墓地已满,只好展开长途旅行,四处寻觅可以安葬父亲的港湾。这出作品里的主要元素,如流亡、家庭、死亡、追寻、现在与过去的断裂等,在之后穆阿瓦的作品里一再出现,字字句句强力撞击读者与观众的心灵。
二○○九年,亚维侬艺术节延请穆阿瓦为特邀艺术家,在教皇中庭连续十二小时马拉松式演完穆阿瓦的「承诺之血」(Le Sang des Promesses)三部曲,亦即《海滨之地》、《烈火焚身》、《森林》La Forêt等三出剧作。自此,穆阿瓦声望扶摇直上,往返大西洋两岸,参与诸多重要制作,并且于近年举家定居法国南特。
穆 阿瓦的行事与创作并非全无争议,有时甚至有哗众取宠之嫌。例如二○一一年,其友人贝唐.康达(Bertrand Cantat)甫因杀妻案假释出狱。穆阿瓦当时正导演希腊悲剧家索孚克勒斯的「女性三部曲」(含《安蒂冈妮》等剧),邀请康达为此剧作曲并现场演奏,引起 媒体议论。而早在二○○五年时,他就已经公开拒绝「莫里哀戏剧奖」的提名,认为法国的剧场界重古典、轻当代,以致当代剧作家很难有生存空间。
推广当代剧作为要务 期待新气象
不过,这位即将走马上任的总监,应该可以为当代剧作家争一口气。事实上,珂岭剧院当初成立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演出并推广当代剧作家的作品。身为剧作家的穆阿瓦,正是以此优势获得文化部青睐。
等 待上任的同时,穆阿瓦也没闲著。目前巴黎两出重量级制作,都有他的参与。一出是奥德翁剧院的《费德儿(们)》Phèdre(s),由穆阿瓦负责改编拉辛原 作及其他多出悲剧,波兰导演瓦里科夫斯基(Krzysztof Warlikowski)导演,影后伊莎贝.雨蓓(Isabelle Hubert)担纲演出。另一出则是在国立夏佑剧院(Théâtre de la Chaillot)演出的《生命最终之日三部曲》,由穆阿瓦改编索孚克勒斯的《伊底帕斯王》等三出悲剧,并由他本人亲自执导。
从流亡之子到知名剧作家,如今一跃成为国家剧院总监。未来是否能给低迷已久的法国戏剧带来新气象,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