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优雅拉奏的乐团中提琴手,私下的李靖宜却是兴趣多多,运动项目从游泳、冲浪到潜水,玩得不亦乐乎。因为喜欢拍照又喜欢游泳,以为潜水可以一举两得,却是学习后才知大不易,但不轻言放弃的她,仍以自己喜欢的步调和节奏投入潜水,真正开始享受海底的静谧、水中生物的神秘与可爱,还有遨游在壮阔的异世界里,所目睹亲莅的危险与美丽。
在国家交响乐团(NSO)专职拉奏中提琴的音乐家李靖宜,私下兴趣多多,从潜水讲到冲浪、还曾短暂学习剑道,喜欢做甜点、爱摄影,闲暇时也栽种植物、摆弄园艺。从头聊起水上活动经验,其实她跟水的关系不算太好,这么多年来历经了许多危险瞬间,但她还是想下水,想克服那种恐惧的感觉:「一开始想要练习游泳,跟我小时候做的一个恶梦有关,这个梦伴随了我很多年,一直重复再重复。」李靖宜说,梦里面的她就跟当时做梦的年纪相仿,「我人很小,站在一个红砖砌成的巨大桥墩之下,看著海啸袭来,」她举起手,示意那扑天盖地的海啸高度,「那很恐怖,一瞬间我觉得必须要闭气,否则没办法活下去。」为了摆脱梦境纠缠,以及那有如宿命般的危机,她决定要学会游泳,具备了这项技能,至少还能有些存活的自信。
她的学习方式很特别,没有上课、不找教练,全部自己来,「我是看电视学的,以前星期六下午会播教学影片,我就边看边在电视前摆姿势练习,看完以后就跟妈妈说我要去游泳。」小学三年级开始,李靖宜会从南京东路的家步行前往中山桥下的「再春游泳池」,把电视里习得的知识在水中反复操练,有疑问也没人教,只能等待下周的节目播放,省下来回车钱也是为了不用跟其他孩子们挤儿童区,多花一点费用、偷偷踮起脚尖以符合身高要求,进标准池才方便练习。恶梦常在,池水常游,她一直保持著游泳习惯,至今未改。
潜水,不只水中游
关于潜水,李靖宜起初想得单纯,「我从国中开始接触摄影,喜欢拍照又喜欢游泳,想要把两个兴趣结合在一起,那就去潜水吧,感觉很OK啊。」实际上自然是困难重重,根本「一点都不OK!」她谈起一开始潜水的种种过程,虽然语气开朗依旧,但确实可谓吃足了苦头。靠著脸书的朋友链,串起一位在垦丁初执教鞭的潜水教练,趁著工作空档,李靖宜直奔恒春参加为期三天的密集课程。
第一天认识装备、学习组装各种管线配件:潜水衣之上要穿一件多功能背心,名为浮力调节装置(BCD),最主要的用途是在水中充、放气以控制自身浮力;后方揹有空气瓶,内装约两百巴(Bar)左右的压缩空气,可供水下使用一至两小时。至关重要的是将上述装备与自身连结在一起各种调节部件:「一级头」将瓶内的压缩空气降至适当压力,透过管线分送出来;「二级头」搭配咬嘴,将一级头送出的气体配合所在环境的压力状况再调节,在潜水者呼吸的瞬间,送出与陆地无异的水中空气。除了自己使用的二级头,还有另一条管线连结「备用二级头」,在紧急时刻提供其他潜水伙伴使用;「低压软管」则连上浮力调节装置,可在水中充气;气瓶处也连有「残压表」,以便随时了解目前瓶中的气体余量。以上都属于重装备,其他还有可承受海平面下压力的面镜,必须在水中换穿的套鞋与蛙鞋等轻装备,记录下潜深度与水温的电脑表,以及帮助下沉的配重带。
每天晚上也有理论课程,教授正负浮力、中性浮力、水深压力等相关知识,要得到初级潜水执照,纸本学科与平静海域(泳池)、开放海域(外海下潜)的水中术科都是考验项目。从认识各种专有名词,到必须在海里熟悉各项操作,李靖宜说,密集的三天训练其实并不足够,「潜水是『休闲活动』,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而安全本就具有内外两种意义:外在的海象资讯、水中的海流状况、地形样貌,这些是不可控的危险,只能详加理解、即时应变;内在的安全感则来自反复的技巧训练,更有赖经验丰富的教练相伴指导。
安全,要从心定义
或许每个人的学习,还需要自己的步调和节奏,潜水尤其不能急,李靖宜第一天在游泳池里攀绳下潜,就因慌乱而涉险。一次两个人下水,每潜一公尺要做一次耳压平衡,她还算顺利地一路直达水下十公尺,当教练返回水面协助另一位学员时,只留李靖宜一人待在底下,她因尚未熟悉口中的咬嘴而感觉酸痛,嘴巴一松,水就这么灌了进来:「一进水我就慌了,想要吐掉、水又进来,这就是基本动作没有学好的结果。它的咬嘴有一个排水阀,其实只要含紧咬嘴、用手按压就会排水了,不能慌。」好似囫囵吞枣般几分钟前才耳闻的技巧,没忘却九霄云外,只是留在水面没带下来,「吃水了,游泳的人第一个反应就是我要上去吐水啊!」李靖宜就这样从水下十公尺一路闭气向上,彻底忘了一旦贸然冲出水面,将造成的恐怖结果,「水下压力会压缩肺部,如果突然游至水面释放压力是会让肺破掉的。」虽然人在半路的教练眼见她往上冲,即时抓住李靖宜,帮助按压口中的排水阀,却被一心只想回岸的她推了开来,也幸好这短暂停留已适时平衡了压力,才不至于对身体造成损害。
「每一个基本动作,我都还没有做确实、没有反复练习到熟练,对我来说,潜水就变成了很危险的事。」李靖宜知道这是个不适合她的潜水学习方式,心理准备不健全也导致她在第二天的外海下潜时,在水下八公尺做完中性浮力就此放弃,上岸后也因过度换气造成双手手指抽筋卷曲而紧急送医,结束了未完成的潜水执照训练。即使如此,她还是不忘克服对海的恐惧,在静养一个多月后,重新按部就班练会每一个基本技巧,并重返垦丁考领证照,也真正开始享受海底的静谧、水中生物的神秘与可爱,还有遨游在壮阔的异世界里,所目睹亲莅的危险与美丽。
化身海中人鱼之一步一脚印
中性浮力
本来以为潜水搭配摄影,可以轻松捕捉海底美景的李靖宜,潜入海中才发现想得太美。在陆上,相机还配有防手震功能,以免画面晃动;在水中,整个人都飘移不定,该如何掌镜全靠身体技巧。浮在水面是「正浮力」、沉至海底叫「负浮力」,下潜则靠身上的铅块配重。想像中的潜水画面,人不是平贴海底爬行或站立行走,要如何离地任意游动全凭「中性浮力」。一开始实在难以控制,调节背心一充气人就往上飘、放气就下沉,要做好中性浮力才能在某种高度保持悬浮。想拍出水中照片,不管是人物优游其间的轻松姿态,或是捕捉眼前经过的成党鱼群、岩壁上的珊瑚、石间的奇景,可不是靠过去拍张照那么容易,怎么拿捏高度接近?如何摆动脚步才不会扬起沙尘?海中有著不同于陆地的法则。
潜水手势
在水里不能讲话,必须要靠手势沟通。举起三只手指比出OK,就是教练或潜伴在问你「还OK吗?」,可别竖起大拇指比赞,那是你要上升的意思,如果状况还可以的话,也举手回个OK就好。状况不佳,或是觉得心乱如麻、感觉不对,就把手平举、掌心朝下、左右晃动,这个在地面上代表「So So,还好」的手势,在海中可是一种警讯,告诉你的潜水伙伴待不住了、差不多要走了。还有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手势,也是彼此必须频繁沟通的资讯,当对方将一手平举、掌心朝下,另一手以四指接触其掌背,代表要你检查气瓶残压表。潜水一定要有一个伙伴,称为「潜伴」,一人揹著一支两百巴(Bar)的压缩空气瓶下水,潜伴们都会事先约定表上指标若到哪里就该打道回府,而且是以资历最浅、耗气量最多的那个人为准。
船潜
船潜顾名思义就是把船开到潜水点,下水方式分为跨步下海跟后翻下海两种,倒不是如跳高那样看你习惯,而是要视船身构造、高度选择适当的方法。李靖宜在朋友的介绍下前往绿岛参加船潜,潜水经验值以气瓶量而论,教练等级都是两百瓶以上,当时她还在个位数,幸好有资历丰富的教练带领看顾,让她有了美好经验。潜水本来就是一种「探险」,教练告诉她,潜点没有好或不好,每个地方都好、每个地方都有危险,要自己找乐趣,也要自己注意安全。对李靖宜而言,潜水「可以暂时摆脱陆地上的所有纷争,沉下心来享受巨大无边的水族箱。」
(陈茂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