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蔡明亮以独特的长镜头,缓慢与沉默的影像,奠立其独特的电影美学,而这样的时间性思考,在电影研究者林松辉眼中,不仅标志著个人美学风格的塑立,实也对应著当代「缓慢电影」的发展。从林松辉《蔡明亮与缓慢电影》一书对缓慢哲学历史化及相关反速度论述的讨论,读者更能理解蔡明亮如何从前期的镜头语言,逐步陷入更静止和更沉默的影像时间,终至宣称,将不再拍摄剧情电影。
导演蔡明亮在拍摄完《郊游》(2013)后,宣称这是他最后一部剧情片。稍后,他集中心力将电影带进美术馆,二○一四年在北师美术馆策划「来美术馆郊游」展览、至今年「无无眠」大展,邀请观众用几个夜晚的时间,缓慢流连。与此同时,他创作《玄奘》(2014、2016),将慢行美学,从影像复融入了剧场空间。蔡明亮前期即逐步奠定的独特长镜头,影像的缓慢与沉默,对于电影研究学者林松辉而言,不仅标志著个人美学风格的塑立,实也对应著当代缓慢电影(a cinema of slowness)的发展,以及为回应廿世纪以降占据主导地位的「速度的意识形态」,而兴起的缓慢哲学,如慢活、慢食、慢知识。
从影像历史 定位缓慢美学
曾执教于英国大学逾十年、创立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期刊,目前并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林松辉,长期以蔡明亮作品,作为华语电影研究中跨语际、跨学科的论述实践。新书《蔡明亮与缓慢电影》系翻译自二○一四年的英文原著。林松辉的讨论工作,重新历史化那些表现在影像形式中的缓慢风格,他除指出了关于缓慢的论述,是相当新进方才展开的,更重要的是,被我们视作为的缓慢电影,仍属于当代的现象。其中,有两个关注的核心:叙事主体和时间长度。当代电影反复诘问著,什么样的事(Thing)才能算是叙事的主题,而时间又如何取代事件,成为了影像所欲再现的焦点。
林松辉沿著德勒兹(Gilles Deleuze)影响性的理论概念,「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为读者回顾了约莫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战后现代电影的探索兴趣,从过往如蒙太奇拼接的行动、事件,转往令时间本身成为新的问题。这是长镜头中任其流逝的难以名状之事,即缓慢赖以根据的时间。
蔡明亮自创作初始,逐渐借由作者身分、电影迷恋、怀旧的特质,而占据了缓慢电影论述的重要位置。林松辉在《蔡明亮与缓慢电影》中,分别透过「缓慢」、「招牌」、「静止」、「沉默」等章节,展开对于导演在时间性、物质性和美学间的关系,及所呈现的思考。譬如他论及《你那边几点》,如何借由游走于台北和巴黎,提示出时区标定,以及时差背后的人造发明;或者论及蔡明亮如何透过长镜头的安排,迫使观众与剧中角色共同经历艰难的时间感。
沉默慢走 走进一种生命的哲学
论著的导论命名为〈慢走〉。实际上,蔡明亮持续拍摄名为「慢走长征」的短片系列,身著大红袈裟的僧人,在不同的现代化城市中心,缓慢地行走。从《蔡明亮与缓慢电影》一书对于缓慢哲学历史化及相关反速度论述的讨论,读者们更能理解蔡明亮如何从前期的镜头语言,逐步逐步陷入更静止和更沉默的影像时间,终至宣称,将不再拍摄剧情电影。
林松辉在后记中,补记对《郊游》最后长镜头的形容:「蔡明亮电影的缓慢益发趋近静态摄影,简直慢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而静态不是静止,那是缓慢所根据的时间性,一种影像思考,一种生命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