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音乐,更忠于自我,这就是安德谐夫斯基。因为自觉表现不尽理想,当场从大赛舞台中退场,安德谐夫斯基诚恳面对的是自己,是音乐,而不是「音乐生涯」。访问中,安德谐夫斯基的每一个字就和他弹下的每一音一样充满著诚恳丰沛的自我,一种勇于面对自己与世界的阶段性成果与永远的挫败、一种一次又一次从什么状态中毕业又投入怎么样的奋斗的勇气……
2017TIFA 安德佐夫斯基钢琴独奏会
3/12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忘了何时认识这个名字,不过关于这位钢琴家的事迹,则是早有所闻,如雷贯耳。站上国际大赛舞台者,若非临场中了邪、失了神,鲜有人甘冒不专业、犯众怒之险中断演奏;而安德谐夫斯基(Piotr Anderszewski)(注1)却在一九九〇年的里兹大赛(Leeds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上,在演奏魏本(Anton Webern)的作品时,潇洒退场以示对自认为不尽理想的表现负责。然而这位没有能够完成比赛的钢琴家却在半年后获得在伦敦著名的魏格摩尔厅(Wigmore Hall)登台演出协奏曲的机会。
此后他的名气扶摇而上,不但与获得桂冠者等量齐观、所获赞誉甚有过之。
若你搜寻他的名字,不难发现网路上最多的倒不是各式各样的演奏录影,而是为数甚丰的访谈与纪录片。
策展选曲 因为热爱也因为省思
他的坚持、他屡获奖项的影音制作,让这位与廿一世纪种种迅速、种种光鲜名声若即若离的钢琴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乐坛「据」著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
包括了莫札特鲜少纳入钢琴独奏曲的小调曲目、雅纳切克「较少」被演出的「第二套」《荒草淹漫的小径》(《人烟罕至的小径》),及虽不罕见、却也是「吃力不讨好」型的萧邦晚期的马厝卡舞曲与《幻想波兰舞曲》,看起来已令人对演奏者的设计理念神往不已。安德谐夫斯基也是——在好几篇访谈中——被视为是出了名的对策展选曲深有理念、而非直观型的演奏家。然而,这次谈到演出曲目设计,安德谐夫斯基听来却坦率得可爱。他并未马上输送通常我们演出者面对媒体时多少已经准备好的策展构思,而是和盘托出「我很久没有弹萧邦了。这些莫札特与萧邦作品都是我深爱的音乐。」当然这种对曲目的赤诚热爱不表示钢琴家没有深思过。「对比性也是我会加以考虑的点,」他说著,「几个月前发生的事情,使我重新思考曲目规划。」他话锋一转,以极为热诚的语气说到自己重返祖国、回到家乡华沙,并花了八个月横跨波兰、把钢琴放在火车车厢里到处弹音乐会且拍摄纪录片Unquiet Traveler(注2)「再加上这个夏日的活动……这些都耗费我极大的体力精神,也使我反思自己的演奏内容,特别感到需要重新看看某些作品,『再访』莫札特、萧邦。」
一般人常惑于一九九○年代因某些录音而大为流行的病态美诠释,这样的影响直到廿一世纪,素以爱好研究对位法、甚至在自己的《平均律曲集》留下研究注解笔迹的萧邦仍旧难逃窠臼诠释。萧邦的钢琴作品可谓钢琴家们不可不精到之法门,萧邦吸收莫札特音乐精华的直接传承关联性不待自证,然而萧邦的「严肃面」呢?
对这位深爱布拉姆斯、曾以贝多芬《迪亚贝里变奏曲》录音获奖、亦以独到的巴赫诠释饶富盛名的钢琴家而言,「巴赫对萧邦的影响不是直接传承,而是沁入于理解和声、对位法时,创作者所需的音乐建构概念……大家一定要理解,萧邦的音乐实在是非常深刻、比表面看来深刻太多了!现在很多人都忽略这点……」他很客气地转折语气,避免听来在责怪、批评同侪音乐家们,继续说道:「说到这里,我想起,我们在学校里的『练习曲』(注3),巴赫常常就在这些曲目中(因此被贬抑为练习曲),然而赋格,它不是练习曲而已,赋格是这样极富吟唱(lyrical)、极为热情的曲种啊!」说到这里,钢琴家也激动得快要说不出话来「对!(弹)巴赫就是要吟唱啊!就这点来看,那么萧邦的音乐与巴赫就有很深的渊源了!」
犀利的美感 存乎每个表达中
筹拍Unquiet Traveler的导演布鲁诺.蒙桑炯以拍摄著名音乐家传记影片著称,包括顾尔德(Glenn Gould)、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曼纽因(Yehudi Menuhin)、索柯洛夫(Grigory Sokolov),都在蒙桑炯独到眼光下呈现生命与专业样态。其实,每位站上国际乐坛、走出专业生涯的音乐家背后都有许多故事,今年还未满五十的安德谐夫斯基为何值得被写下音乐生命旅程?安德谐夫斯基在这部影片中说道:「我与乐团合作时,有时我会想『再也不要弹协奏曲了』,因为演出协奏曲要妥协的太多了,我以后只弹独奏会了。但当我面对长时间独奏会的孤独寂寞与残酷现实时,我就会想,以后我再也不要弹独奏会了,我以后都只录音了。当我有机会录音、有机会一次又一次试各种能够做到最好的可能性时,每件事又跟我作对:举凡钢琴、麦克风——还有最主要的,我心里对于『自由』的定义,我又想,以后再也不要进录音室了。真的!只要想到一个又一个可能性的诱惑,就不如躺下来静静地听自己的心跳……直到停下来。」
蒙桑炯的挑剔清单「看上」的,或许是那种近乎不顾一切地将生命投进音乐,而不是将生命投注于音乐「生涯」的人吧?
当初听到这段话时不禁哑然失笑——真是精准到了极点,或者,更精确地说,这是位看透了「演奏」在今日「市场」中与各种可能性碰撞产生的反应、折射后的彩光光谱的人所说的肺腑之言。
或许有人会想,有机会弹协奏曲还敢说不想弹,真傲娇!
不听自己的录音 「因为那已经不属于我了。」
然而退一百步来说,这位曾经以卡内基音乐厅现场录音获奖的钢琴家提到录音时,仍坦言「几乎不听自己发行的录音。」(听到这句话时,我在心中大叫「me too!」)「因为那已经不属于我了。」钢琴家说出这句话时,即便是隔著手机隔著几个时区,你仍旧听得到那种惆怅,不是负面的、却没能有什么特别欢喜的惆怅。
因为那已经是过去的瞬间、我们对那瞬间——无论好、坏,都无法再加以调整。然而音乐家们永远都在顾全、预想、调整时间啊!
音乐家原始核心的天分或技巧,就是控制,哪一分秒令人听到什么样的声音,而钢琴——在后现代的人类社会——一直都是个普遍到了令人忘却其可能性与限制性的乐器,也因此,看透这一点、又特别在乎声响的钢琴家们,往往诚实得显得锱铢必较;就像艾马尔(Pierre-Laurent Aimard)在《我为琴狂》Pianomania中与调音师来回折冲的过程,钢琴是个非常复杂的乐器,它的单音音色并不完美、却有足以傲视群伦、其他乐器所没有的丰富曲目,它是最容易以一人之力发出和声的乐器,于是它伴随音乐潮流的替换与成长、甚至纪录的文化变迁与融合。在说到令许多人诠释「苦手」的萧邦马厝卡舞曲时,华沙人安德谐夫斯基提到的「这是个文化的议题、是这个地方(波兰)的人们的心理特质。而且我觉得这不是国籍的问题,并不是只有波兰人弹得好Mazurka,很久以前萧邦大赛就曾经出现过一位中国钢琴家(按:傅聪),他弹的就非常对味!」安德谐夫斯基也同意,萧邦的舞曲虽有舞曲之名,舞曲之貌,却是取材舞曲意涵的音乐,「舞曲精神的升华,而非实用的舞曲。而且我们不能将自己锁在音符里面、谱上面;对我而言,舞曲不仅是二拍或三拍或几拍子的舞,而是动态(movement),我们在莫札特协奏曲可以起舞、在巴赫的组曲也能手舞足蹈,也有很多人忽视了萧邦叙事曲里的舞蹈特质。」
直视内心 每一音都充满诚恳丰沛的自我
或许因为钢琴是一个人能够拥有的、能发出极大与极小声响、一个「我的音色虽不完美,却不需要其他乐器、甚至人声辅助就可以完整呈现旋律、和声、节奏」的独立小世界,钢琴音乐经常有著一种遗世独立的兴味,无论是模仿人声或独奏乐器的独白,钢琴都承袭得维妙维肖;不仅如此,有些钢琴作品还真的非常「封闭」,有著喃喃自语、孤芳自赏的疏离感;无论是演奏或聆听,你都能听到那种完整、不以灿烂燃烧、而以自省般的诘问疏离世间喧嚣的自我。雅纳切克的钢琴作品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这点,安德谐夫斯基有更可爱更贴切的体会:「雅纳切克……他的音乐如此地特别、高度的原创性令人不禁怀想他的灵感到底来自何方?他根本是外星人吧!?」钢琴家一面急著搜寻适合的字眼、一面说著:「你看,我们先前谈的,萧邦、巴赫,我们都找得到灵感来源、文化背景,但是雅纳切克,他好特别!你会觉得这音乐是直接从灵魂深处发出来的,作曲家直接用音乐跟你说话,一点也不掩饰。」
其实访谈过程中,我一直很激动,因为精准且令人大受启发、认真措辞却不特别修饰的回答从电话的那头传过来;安德谐夫斯基的每一个字就和他弹下的每一音一样充满著诚恳丰沛的自我,一种勇于面对自己与世界的阶段性成果与永远的挫败、一种一次又一次从什么状态中毕业又投入怎么样的奋斗的勇气;「我有很多老师,老师们教我的,不由分说地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怎么过你的人生,你怎么转化、你怎么『烹调』(你所受的教育)。有时候当下看起来了无意义的资讯或知识,在日后反而是启发灵感的关键。面对老师们也是这样,就像齐玛诺夫斯基说的:世界上有两种艺术家,一种是自学的、一种是永远不学的。」
你问一个问题,安德谐夫斯基永远能转出不同的角度,他很少直接回答你,你却无法忘记他回答的方法。多么令人好奇的音乐家!
注:
- 音译为「安德谐夫斯基」较接近原发音。
- 2008至2009年由导演布鲁诺.蒙桑炯筹拍的 Unquiet Traveler。
- 意指音乐院系统教育中,通常学生会被指派的功课。
人物小档案
- 从大赛舞台出走、演奏生涯却蒸蒸日上。
- 录音屡屡获奖,26岁发行首张唱片获得波兰乐评人奖,32岁在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录音、与录影纪录片都获得法国世界报的音乐杂志Le Monde de la Musique评选入年度影音榜。36岁发行的齐玛诺夫斯基(Karol Maciej Szymanowski)钢琴作品专辑获得美、欧多国录音与乐评奖,包括2006年的Classic FM Gramophone Award;2010年发行的舒曼罕演钢琴作品集获得ECHO音乐杂志与2012年BBC音乐杂志颁发的、包括年度最佳录音的两项奖。多次获葛莱美奖提名。
- 著名音乐传记导演莫桑炯(Bruno Monsaingeon)三次为其拍摄纪录片: 2000年的卡内基演奏会、2008年的 Unquiet Traveller、以及2010年的舒曼演奏纪实。
- 虽未获钢琴比赛大奖,却获得每4年才颁发给一位钢琴家、彰显其艺术成就的「吉尔默艺术家奖」(Gilmore Artist Award),并曾获齐玛诺夫斯基奖及皇家爱乐协会的「最佳器乐演奏家」奖。
- 多文化多语言背景:华沙、布达佩斯、巴黎都是他的家;反革命保皇派、犹太知识分子菁英、社会主义党人都是他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