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八十三年)仍获得文建会二百万元补助的玉米田实验剧场,可以安心的继续推动其「文化落实于生活」的观念,让表演艺术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玉米田实验剧场 提供)
台湾篇 文化补助/台湾篇/戏剧篇

戏梦人生,几家欢乐,几家愁

在国内表演艺术舞台上演出戏剧节目的团体,包括传统的戏曲、偶剧、综艺及舞台剧等在内,目前为数不下五百家。然而国内的艺术环境,却也是近十年来,才令人有蓬勃发展的印象。而这些团体中,有的是家传久远的传统技艺,在三十年前的台湾曾经风靡一时。他们虽然风光不再,有的仍锐意革新,迎向新时代的表演环境;有的则在不弃祖业的坚持下,号召老将新兵,在工商社会的夹缝中,维持旧有的表演型式。当然也有部分登记有案的团体,虽然不见日日操兵,却也潜龙在渊,随时等待足够的条件重出江湖。而近年来因为集会自由,手续简便,只要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同意,立刻会有新的戏剧团体完成登记作业,加入艺术团体的阵营。有趣的是,这类在近十年内新生的团体,大多是以舞台剧的表演为主。

戏曲团体的生存发展,不但受到民俗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制约,政府的文化政策对这些团体也有发展上的影响。令我们感舆趣的是,在台湾经济奇迹受肯定之后,舞台剧的生态环境立即普遍发芽。民国七十九年文建会的调查资料显示,全省戏剧类团体已有七十七家,如今每年都有上百场的话剧节目在各地演出;可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团体都还是业余剧团的身份。

我们从近两年经常有作品发表的戏剧团体中,抽样访问了十八家团体。希望透过剧团年度经费的收支比例,窥探国内戏剧团体的生态面貌。

虽然在有限时间内回收的问卷有十六份,可是有的团体只能提供半年的剧团活动与经费资料;有的却因为两年的资料内容出现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以致于希望利用经费比例数据,为国内戏剧团体生态分类的统计无法进行。然而辅以访谈,我们归纳出部分团体营运时,在经费收支运用方面的共同特色。

剧团经费来源

国内的戏剧团体,淸一色登记业余的身份。而演出的内容,有的是适合大众欣赏的节目,有的是小众文化的实验剧,有的则是以儿童为欣赏对象的儿童剧。他们经费的来源包括官方补助、民间企业或个人赞助、票房以及海报、衬衫等相关产品的业务收入。而官方补助则是各剧团经费来源的最大保障。

目前官方对於戏剧团体的补助办法中,除了委托制作的节目演出由官方完全提供制作经费外,对自行筹演的节目也有专案的补助办法,不过多为部分补助的性质;此外则是文建会政策性的经常补助条例,如剧团排练场租补助、扶植社区剧团及国际性演艺团队专案等。

剧团演出的节目,如果是官方委托制作,则票房收入归国库,团体的演出制作经费须每笔凭证报销。至于其他团体的自制节目,由于官方和企业的补助总和不超过经费所需的五成,因此对票房的依赖程度相对增加。但是票房收入的多寡只在演出结束之后才能评断,因此赔本经营或是寅吃卯粮的情况,普遍是各剧团挥之不去的阴影。经过长久的经验教训之后,各剧团在量入为出的花费原则下,就产生了变通的经营法则。这些办法不外是:减少公演作品数量,除了少数实力雄厚的剧团外,大部份的剧团每年只能生产一部新作品,如此可减少制作费的开支。如果眼前的制作经费已出现不足的警讯,更改制作规模则是应变的唯一办法,例如找便宜的工作人员或义工,以及放弃原先拟定的布景设计等。

由於戏剧的演出,不但要有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设计等专业人员的前置作业,演出的当时,还要加入剧场工作者执行灯光、音响、布景的转换,因此动员的人力、物力十分庞大。在表演艺术的领域中,戏剧节目可以说是极昻贵的产品。因此剧团的经费,需求甚殷,不论演出大小,只要能够得到公、私机构的赞助,没有剧团会放弃任何申请经费的管道或是被邀演的机会。然而对小剧团或实验性强的演出单位而言,想要推出作品,只有多方征求赞助;同样的,官方或民间企业,也只能凭演出作品拨付赞助的款项。我们从调查中发现,部分剧团第一年度靠赞助经费公演成功,建立口碑之后,第二年度就能依靠票房的收入,继续制作演出节目。这种以戏养戏的作法,在十年前几乎令人不敢想像,但是大环境的社会风气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买票走进剧场,才使得剧团逐渐减少对赞助经费的依赖,只是这类剧团毕竟为数还不多。成立七年之中,只得到官方每月二万五千元排练场租补助的屛风表演班,应是最典型的代表。但是屛风的票房并不是每次笃定成功,票房收入维持剧团的收支平衡,也一直到第六年才实现。其他像果陀、进行式等剧团,也是在「潮起潮落」的情形下缓步推展。然而最令人担忧的,却是完全依赖赞助经费的剧团,如以小剧场或实验剧为剧团经营风格,或目前受文建会扶植的社区剧团,前者票房收入有限,完全无法平衡制作成本;后者因大部分为街头演出或免费进场,无票房收入,一旦扶植计划到期或者政策改变,剧团又无法从民间社区找到经费来源的话,剧团的生存将面临极大的考验。

由此可知,在各剧团的经费方面,制作费是一笔庞大的开销,占全年支出六成以上的受访剧团有十二家,其中更有高达百分之百者。在此种情形下的剧团,可以说完全没有日常运作(day to day running)的能力。不过另外四个以演出儿童剧为主的剧团,制作费却只占总支出的40〜50%。原因是儿童剧的市场与成人剧不同,一出戏制作完成之后,该团可以全省各地接受学校或机构的包场演出,或结合戏剧教育硏习等活动;不像成人剧的演出场次达到饱和之后,如果不再制作新的节目,就会失去观众。因此我们也发现,成人剧的剧团,日常的运作主要是演出和排练,固定的行政人员大部份是一至五人;而儿童剧团的业务繁多,受访的四家剧团中,有三家的行政人员多达八至十人。

现象与问题

行政人员的工作,在作品排练之前,最重要的就是拟妥演出企划书。各剧团在争取官方或企业经费补助时,难免遇到沟通困难或手续繁杂的问题,我们根据各剧团的访谈结果,列出以下的现象:

一、申请管道及何谓合理的预算

根据一个已获得文建会社区剧团专款补助的剧团表示,想申请政府文化补助经费,到底有那些部门可以受理?而所需申请资料有多少?到如今仍然一头雾水。其他的团体则认为预算的审核过程,彼此有「谍对谍」的心态,官方认为预算有灌水的嫌疑,因此何谓「合理的预算」,双方很难达成共识。还有剧团表示,企划书的内容还应详列顾问群的名单,有「名人护航」,不但企划书通过有望,连预算金额也容易达成共识。但是一个不合理的情形是,各个演出企划的预算内容中,都不包含「剧团演出费」或「企划费」,也就是说,不论剧团的规模多大,除了演出者有酬劳外,剧团本身并没有收入,企划者也是免费贡献「智慧财产」,而剧团没有累积资产的合法管道,不论得到多少官方的制作费补助,演出结束后仍然毫无所得。

二、付款方式使剧团周转不便

由于官方补助有一定的付款方式,委托制作的节目经费分三期付淸,补助演出者的经费则在演出结案后才凭证报销。因此剧团经常成为各个相关行业的赊帐单位,如果本身的财力不够或信用不足以举债,不碰大型的制作恐怕就是不得不然的剧团经营策略。另外则是官方专案补助的条例所限,例如补助的演员费不可挪用于道具的制作,因此剧团不能灵活运用所得到的经费。

三、幕落后忙于繁琐的报帐工作

结案前,剧团必须先塡妥「借据」,才能收到官方预付的前期款项,等到确实执行演出之后,再呈报各项「收据」。对于这套官僚系统下的会计制度,各剧团皆以「疲于奔命」来形容。由于这种「双据」的方式不但繁琐且复杂,剧团的工作人员经常怀疑自己是「剧场行政」,还是廉价「会计」,因此也间接促成工作人员的高流动率。

四、剧团全省巡回演出困难

由于各县市文化中心的经费及人力有限,虽邀请剧团演出,但却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援,所以宣传及票务上的工作多半也须剧团亲自参与。另外也有剧团表示,文化中心的主事者,心态上并不积极安排戏剧节目的演出,因为每次演出必须加上装、拆舞台布景的时间,演一场戏却占用三天的场地,对各地艺文节目的演出数量绩效有影响,不如举办音乐会的场次多。况且各地的文化中心舞台设备不齐,剧团为了维持一定的演出质量,只好自行租借灯光、音响器材,甚至工作人员也必须增加。结果巡回演出,反而是最耗经费的工作,能够巡回演出的剧团,不是实力雄厚,就是亏损经营了。

五、儿童剧仍被视为教育工具

成人剧的演出,可以靠宣传策略吸引票房,而儿童剧虽是以儿童为欣赏对象,掏钱购票的仍是成人的家长。根据受访的儿童剧团表示,虽然官方经费和票房收入,在他们全年的营收项目中所占的比例同样各四成,可是全数总合仍不足二成,因此儿童剧的制作规模一直无法扩大。同样的,由于仰赖官方的经费,无形中也必须配合官方的「政策主题」进行创作,而大部份的人,仍然将儿童艺术认为是儿童教育的一环,于是儿童剧遂面临在演出和内容上都受到局限的困境。

六、民间机构的赞助心态

各剧团除了官方的补助,近年来也积极争取民间企业赞助。由于法令对企业赞助艺术活动的鼓励不够优渥,对企业而言,此类赞助活动,若不是企业主本身是艺文爱好者,原本即热中参与回馈社会外,大部份企业皆视其为「提升企业形象」的广吿费来支出。因此剧团在申请企业赞助时,便面临两种情况:一是有官方的补助承诺做为「背书」,民间企业较愿意跟进「共襄盛举」;另一方面是企业多要求表演主题最好是正巧与社会运动相结合。

剧团工作人员何去何从

除了收支的状况外,从专职的职员数目,也可以看出一个剧团的经营规模与业务状况。就这次的访问中发现,一个受文建会列为国际性团队的剧团,因为工作人员流动太快,以往的资料无从查考,竟然只能提供今年上半年的活动资料。问其原因,则是工作繁琐而福利有限所造成的现象。我们也同时发现,问卷中有剧团塡报的固定工作人员年薪只有十万元。由于各剧团皆非专业剧团,剧团的工作人员连最起码的劳工保险福利也享受不到。

因此,剧团的经营无法聘雇固定团员,除了少部份的团体有特约的团员外,大都依演出所需临时招募演员。早年也有不少团体立意自行培训演员,如兰陵剧坊、屛风表演班、魔奇儿童剧团以及鞋子儿童剧团,都做过演员训练的工作。而自极少数学校才有的专业科班培育出来的演员,所学仍不足应付舞台演出的实际需要,更不必说符合某剧团所需的表演风格,于是专业演员难求。但是自行培养又考验出时下年轻人的心态,许多人无暇上完全部的课程,上完之后,如果未被重用,不是离开剧场界,便是自行成立剧团当家做主。因此初次上台或经验不足的演员比比皆是,剧团经营者无法拨出高价聘用这些演员,于是更多的人虽有潜力,仍然被生计所迫而改行,或是只能选择兼差演戏。结果极少有人立志从事这个行业,国内演员的素质提升缓慢,最终形成的是解不开的恶性循环。

我们从问卷中发现,国内剧团在经营的问题上,同样面临到专业人才缺乏,财务周转困难,以及创作质、量不足的情形。虽然诸多解决方案都牵涉到大环境的背景以及社会教育积弊的影响,但是如同某个剧团的建议,在缓步挣扎的过程中,各剧团都应建立起将剧团视为企业经营的态度,而不必自限于对戏剧只是热情爱好,或玩物丧志的游艺而已。如此在与官方或民间接触时不必心怀自卑,募得的经费也能够充分利用,最终才能累积成为下一部作品的资本。我们期待国内的剧团今后发展的脚步更平稳,而身为观众的我们,明白剧团经营者的困难与苦心之后,也知道今后将如何尽观众的义务。

 

特约撰述|郭玉娟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伤脑筋/搞什么……

职业与业余

搞「表演」的人,兴趣勃勃,又怕难以糊口;有职业的精神,却只有业余的时间;有职业的演出,却只是业余的经营。而职业与业余的定义,在艺术的领域中向来是夹杂不淸的,最通常的区别是前者赖之以维生,收入的大部分皆是艺术所赐;但是光以收入来源评断艺术家或团体是否专业,却是会招致许多「但是」,所以有学者试著给职业艺人下更周延的定义,提供读者伤脑筋:

⑴须受过专业训练,

⑵须全心全力投入,对工作有责任感,

⑶作品富原创性,

⑷有高度企图心更上一层楼。

但,艺术从来就不是,以后也不会是全职专业者的独占事业,业余艺术家或团体虽因经济上的理由不能将全数的时间投入其中,却并不因此表示他们的努力及追求完美的意图与专业者有异。或许检视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是否鲜活感人较诸争论他们花了多少时间,得到多少酬报要来得重要许多。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