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娟
-
即将上场
戏说古今中外
春节已过,三月惊蛰,大地万物生机勃发。表演艺术的舞台,也由此走上一年中最热闹的春季演期。饱足年节期间大鱼大肉的口腹之欲后,不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口袋里的压岁钱和年终奖金,此刻正是用来进补文化食粮的最佳时机。
-
台湾篇
期待理性互动的文化生态 专访文建会顾问陈其南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自民国七十年成立以来,历经陈奇禄、郭为藩与现任的申学庸三位主任委员掌舵,对我国文化艺术环境的影响,在在有目共睹。而其对于表演艺术环境影响最深远者,则是文化补助政策,不但正面刺激演出节目的频繁,同时亦促成演艺团队的争相成立。
-
台湾篇
票友文化建立市场 访文化工作者林谷芳
文化补助政策,施者与受者各有立场,各自考虑的基点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官方的承办人员有责无权,两兵相接时的苦水自己呑下。而民间团体有艺术家的脾气,却没有商人的耐性。因此第三者的看法,可以增加另一个关照面,补助政策还需何种技术面修订?满腔热血的文化人,是否反躬自省一下自己的社会角色?
-
即将上场
谁说过年只合放鞭炮 斗阵来看戏
阳春二月,既是上班族辛勤工作一年来热切期待的春节假期,亦是学生们寒窗苦读与期末考试打拚后的欢乐寒假;因此,以年轻学子为参与主力的舞台剧活动,在这个月明显地停锣封箱。然而,舞台活动并未因此惨淡失色。
-
台湾篇
戏梦人生,几家欢乐,几家愁
在国内表演艺术舞台上演出戏剧节目的团体,包括传统的戏曲、偶剧、综艺及舞台剧等在内,目前为数不下五百家。然而国内的艺术环境,却也是近十年来,才令人有蓬勃发展的印象。而这些团体中,有的是家传久远的传统技艺,在三十年前的台湾曾经风靡一时。他们虽然风光不再,有的仍锐意革新,迎向新时代的表演环境;有的则在不弃祖业的坚持下,号召老将新兵,在工商社会的夹缝中,维持旧有的表演型式。当然也有部分登记有案的团体,虽然不见日日操兵,却也潜龙在渊,随时等待足够的条件重出江湖。而近年来因为集会自由,手续简便,只要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同意,立刻会有新的戏剧团体完成登记作业,加入艺术团体的阵营。有趣的是,这类在近十年内新生的团体,大多是以舞台剧的表演为主。 戏曲团体的生存发展,不但受到民俗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制约,政府的文化政策对这些团体也有发展上的影响。令我们感舆趣的是,在台湾经济奇迹受肯定之后,舞台剧的生态环境立即普遍发芽。民国七十九年文建会的调查资料显示,全省戏剧类团体已有七十七家,如今每年都有上百场的话剧节目在各地演出;可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团体都还是业余剧团的身份。 我们从近两年经常有作品发表的戏剧团体中,抽样访问了十八家团体。希望透过剧团年度经费的收支比例,窥探国内戏剧团体的生态面貌。 虽然在有限时间内回收的问卷有十六份,可是有的团体只能提供半年的剧团活动与经费资料;有的却因为两年的资料内容出现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以致于希望利用经费比例数据,为国内戏剧团体生态分类的统计无法进行。然而辅以访谈,我们归纳出部分团体营运时,在经费收支运用方面的共同特色。 剧团经费来源 国内的戏剧团体,淸一色登记业余的身份。而演出的内容,有的是适合大众欣赏的节目,有的是小众文化的实验剧,有的则是以儿童为欣赏对象的儿童剧。他们经费的来源包括官方补助、民间企业或个人赞助、票房以及海报、衬衫等相关产品的业务收入。而官方补助则是各剧团经费来源的最大保障。 目前官方对於戏剧团体的补助办法中,除了委托制作的节目演出由官方完全提供制作经费外,对自行筹演的节目也有专案的补助办法,不过多为部分补助的性质;此外则是文建会政策性的经常补助条例,如剧团排练场租补助、扶植社区剧团及国际性演艺团队专案等。
-
戏剧
划下九三年多样的句点
雅音小集筹备年余的新剧《归越情》,展演不同风貌的西施,赋历史以现代的省思;大陆昆剧龙头浙江昆剧团带来二十余出拿手折戏,陪伴海峡这一岸的中国人送旧年迎新岁;此外,还有实验舞台剧、歌舞剧、日文剧等为今年划下多样的句点。
-
戏剧
传统与创新
诚如本刊专栏作家马森先生所言,一切艺术都是在突破前人的规范和建立自己的规则中拔河,本月的戏剧节目倒也都符合这个观察。
-
戏剧、舞蹈
回旋多姿,活泼泼的表演
天候气象多变的夏令时节,将随淸新多样的系列国际儿童节目演出,一扫酷热沉闷。从《楚辞》汲取材料的舞剧《九歌》,也在「云门」长期精心筹备下成型。其他不可错过的尙有明华园《界牌关传奇》、瑞典皇家剧团《沙德侯爵夫人》等。
-
戏剧
诸味纷陈的剧场
本月份的戏剧虽然没有「大师」「经典」之作,却有「精致」「实验」多种类型的演出。《彼得潘》《机器人家庭》是国外团体的诙谐表演,《风景II》《长角的暴龙》是国内小剧团的实验创作,此外还有传统的歌舞剧《万里长城》、本土性为主的「汐止艺术节」
-
即将上场 Preview
变脸绝活,矫健身段 谈川剧的表演艺术
这个来自天府之国的四川戏,因既雅又俗、既独立又综合的表演模式而广受欢迎。在欣赏京剧、昆曲的优雅流丽之后,不妨再品尝此一道地川味好戏。
-
即将上场 Preview
新编国剧《孙膑与庞涓》
新编戏《孙膑与庞涓》结合海峡两岸优秀剧坛人士共襄盛举,在导演兼主角李宝春的调度下,舍弃花俏自由的表演动作,使传统戏曲的优点毕现于舞台。
-
即将上场 Preview
《红梅阁》戴绮霞再现跷功
踩跷是传统戏曲里的一项高难度技术,从小苦练有成的戴绮霞老师,即使已经是七十四岁的高龄,舞台上展现出来的跷功绝活,还是当今剧坛无出其右的灵活巧妙。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戏剧〉
郭小庄──举办活动的经验不能总结和传承是很可惜的
台北表演场地不足,不只是戏曲界的困难;中南部虽然硬体设备不良,但在节目安排上可以更有制度,与演出团体订定长期合作的计划,将艺术活动落实到生活之中。 这些年由朝野单位举办的大型艺术活动很多,但都缺乏演出后评估与检讨的工作,举办经验不能总结和传承是很可惜的。对于表演效果,例如票房的统计,观众的反应等等,都没有人进行统计调查,当然更谈不上借此对演出团体进行评价,于是下一次该安排何种节目,只能靠主办者对演出团体的印象,或根本是分大饼式的分配,来安排节目,都没有准则。这是很不科学的作法。 以前我们会觉得很多地方都有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当初是人才不足,但这些年很多艺术管理或剧场的行政人才被培养出来,政府的单位应该多吸收这类人来办理艺术文化的工作。单是懂得艺术管理也还不够,但总要比完全外行要好得多。因为许多行政部门的人员没有艺术方面的专业认识,对艺术家就不够尊重,也不够信任,双方在接触上会觉得彼此在刁难对方。例如国家对艺术团体的奖助,常常给艺术家的感觉是施舍救济,而不是委托艺术家发挥所长来发展文化,这是有些承办人员的心态,结果往往给艺术工作者造成很多的限制。 (郭玉娟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