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题报导 Feature 专题报导 FEATURE

生活化的艺术 寻访台湾的表演场地

早期的台湾庙埕上为作戏酬神搭建起的野台,往往即是主要的「表演」场地。民国六十八年,是台湾表演生态上的一个转捩点。政府为推动文化建设,于各县市陆续兴建文化中心,有了较舒适的空间及较专业的硬体设备,而所谓「表演」,则从野台的节庆仪式过度到「休闲、艺术」的观念。然而把表演场地视作「文化中心」的同义词也渐成僵化的观念,小剧场工作者为赋予「表演」更活泼的形式,开始在街头、河滨、废墟中、游行队伍里,「拖拉库」上……进行一场文化运动,扩大了民众对「表演」的看法以及场地的视野。近年来,政府于各鄕镇大力推动「假日文化广场」、「社区剧场」、「民间剧场」等,即是利用民众平日自然的聚会之所,鼓励社区居民全面参与文化活动,让表演成为生活化的艺术,让艺术的生活化为表演创作注入活水。

早期的台湾庙埕上为作戏酬神搭建起的野台,往往即是主要的「表演」场地。民国六十八年,是台湾表演生态上的一个转捩点。政府为推动文化建设,于各县市陆续兴建文化中心,有了较舒适的空间及较专业的硬体设备,而所谓「表演」,则从野台的节庆仪式过度到「休闲、艺术」的观念。然而把表演场地视作「文化中心」的同义词也渐成僵化的观念,小剧场工作者为赋予「表演」更活泼的形式,开始在街头、河滨、废墟中、游行队伍里,「拖拉库」上……进行一场文化运动,扩大了民众对「表演」的看法以及场地的视野。近年来,政府于各鄕镇大力推动「假日文化广场」、「社区剧场」、「民间剧场」等,即是利用民众平日自然的聚会之所,鼓励社区居民全面参与文化活动,让表演成为生活化的艺术,让艺术的生活化为表演创作注入活水。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