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带来夜里的光亮。(台北市立交响乐团 提供)
TSO精选 TSO Choice TSO 年度歌剧

卡尔.奥福《月亮》 歌剧相伴认识自然

剧情与音乐介绍

TSO今年推出的年度歌剧制作《月亮》,是德国知名音乐教育家与作曲家卡尔.奥福所写的作品,剧情取材自格林兄弟的童话版本,改编「偷月亮」的传说,不只将床边故事搬上舞台,更是舞台上的地球科学课。时年四十四岁的作曲家返朴归真,将自己记忆中的孩童时光,融入创作,并盼望以此传递人本主义的教育精神。

TSO今年推出的年度歌剧制作《月亮》,是德国知名音乐教育家与作曲家卡尔.奥福所写的作品,剧情取材自格林兄弟的童话版本,改编「偷月亮」的传说,不只将床边故事搬上舞台,更是舞台上的地球科学课。时年四十四岁的作曲家返朴归真,将自己记忆中的孩童时光,融入创作,并盼望以此传递人本主义的教育精神。

一个关于「偷月亮」的古老传说,在欧洲广为人知,不只是日耳曼、从南方保加利亚、到北欧的芬兰,甚至远到俄罗斯,家喻户晓。故事讲述在宇宙间,因秩序失衡,有些地方永远成了黑夜国,一直等到「英雄」出现,经过一连串转折,往返广义的天国、地府间,自然界终于重回秩序:月亮高挂天空,成为每个人共享的福利。

歌剧之中的地球科学课

卡尔.奥福(Carl Orff,1895-1982)选择格林兄弟的童话版本,自己编写歌词、完成歌剧剧本《月亮》Der Mond(1939)。舞台空间的设计,强调上、中、下三层,刻意跳脱基督宗教狭义的天堂、地狱。剧情主要发展在中间这一层,它延伸出两个村落间,月亮的更替,四个小伙子偷回月亮的剧情,仅是提供音乐发展的架构,故事中隐约让自然界现象与童话内容相互呼应,宛如隐藏在剧情背后的地球科学课。

从黑暗村落出现满月后,渐渐月亮的光芒也逐一随著主人岁月耗尽,成为陪葬;首先,第一位拥有者要带走四分之一的月亮下葬,被切下的火红月亮(月全食),似乎还不足以影响村落的光源,被分成四等分的月亮,似乎寓意著地球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呈现出的月相盈亏变化。随后故事区别出,生死两个世界:一一随著年岁日增、迈向死亡、走入地府的四个人,反而又重新组成了个蓝月,而这正也符合蓝月的特殊性,因为蓝月指的正是一个月中的第二个满月。根据月色的变化,从红转蓝,最早就有英国教士记录:「他们将使人相信……月亮是由绿色的乳酪(belewe)制成的。」天文上每两、三年周期出现蓝月的时间,曾是教会精算复活节日期的根据,这样的巧合也被赋予在童话的蓝月诠释中;被带进的陌生光源,破坏了安眠的死者,光害让地府死者「复活」,让鬼魂伺机而狂野起来,一场嘉年华会就此展开……

闹声震天引起了天堂彼得的关注,他拜访地府后,以同理、共情,融入死者狂欢中,同乐到了酒酣耳热之际,将四位月亮原本的主人一一灌醉,说服死者回到幽静中安息,因此顺利取回了月亮,并悬挂于高空之中。奥福曾说:「我写歌剧是为传达一种精神。」《月亮》这出歌剧,他便借由彼得,一位老智者,布道出本剧最重要的人本教育观点,彼得在地府嘉年华会中感叹下了注脚,他说:「这外面的人间多冷峻,下雨下雪下冰雹,暴风狂吹云起,人们一切都被摧毁,凡事得劳其筋骨,这儿哪能感受得到。即便如此,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其立足之地,都有其一席之地。」长年投注音乐教育的奥福(一九二五年成立创意律动小学,一九三五年完成《奥福教学法》),用他的歌剧再次清楚告诉我们,音乐教育不是要教会音乐知识、教出音乐家,而是希望透过音乐教育,能让每个人在偌大的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剧情概述与音乐选段介绍

说书人用近似中世纪圣歌朗诵的方式,在弦乐长音衬托下,以单音风格开始交代故事的始末:源自造物者不足的光源分配,黑暗国的四个小伙子在太阳下山路经一个村落后,发现橡树上的一盏发亮圆型体,竟然可以照亮夜晚,还能看清一切事物,于是,赶紧上前问一位刚从小酒馆走出来的农夫:「这是什么?」

农夫答:「这叫月亮!是我们村长用三块钱买来的,他要帮忙上油、清洁,我们每周付他一块钱报酬。」于是四个小伙子趋之若鹜讨论起这盏明灯,张罗来工具:钻子、绳索、推车、梯子等,小心谨慎、不敢疏忽地把灯从橡树上搬下,并找来马车,用大布掩盖起来;彼时醉醺醺的村长和农夫,还争辩到底是没上油?还是没擦拭乾净?怎么天际变得如此昏暗,此时月亮早已被运回黑暗国去了。

愤怒月亮被偷的村民们,用强烈的节奏齐唱表达愤慨,展开如《布兰诗歌》般紧凑的剧情张力,交由男声合唱团、童声合唱团不断地重复相同简洁节奏下,场景切换到第二村农夫与酒馆老板的对白,之后将合唱团细分为二:一边是怪罪村长失责的男声,另一边则是欣喜获得月亮的混声。在舞台上同时呈现一家欢乐、一家愁的对比。

自然规律永不可逆行的时间,让四位小伙子也面临著青春消逝,音乐上透过半音下行,描绘出接受死亡的无奈;他们感叹人生将尽,却执意带走拥有的月亮。地府重逢的四人,再次重组出蓝月,大闹阴间、兴风作浪,接下来,有如地府嘉年华般的场景,正提供音乐最佳发挥之处:像是单纯语言韵脚的节奏感;长号、低音号奏出的地府两拍舞曲、引用约翰.史特劳斯及布拉姆斯的华尔滋。老智者彼得收服了阴间的混乱,一长声号角后,音乐上将钢琴加入乐团的做法达到巅峰:一、让钢琴与弦乐或钢琴与管乐间的混合音响,创造出多元丰富的微妙音色层次,并在整部作品中统整出一致性的混合音响。二、透过同音反复的击乐式效果,发展出另一种钢琴声响。(注1)

剧情最后,说书人呼应一开始的单音朗诵,在长笛与钢片琴的希腊四音音列混声陪衬下,忠告彼得已将死者催眠安息,带著月亮回到天上,将月亮高挂空中,并由Zither琴领出阿尔卑斯山的民谣,随后,一个稚嫩的孩子惊叹著:「啊,月亮挂在那儿!」

不管是传说,是童话,还是神话色彩,这里更在全剧结尾上,增添自传性话题。奥福在访谈中提到:「我小时候最初的记忆之一,就是从我祖父母在慕尼黑住处的阳台上,看月亮升起。再看看我《月亮》歌剧里,那个惊讶发现月亮的小男孩,你现在应该知道,那指的是谁了吧。」(注2)

注:

  1. 参照:Jürgen Maehder, Die Dramaturgie der Instrumenten in den Antikenopern von Carl Orff, 2015。
  2. 参照:Werner Thomas, Orffs Märchenstücke 1994。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