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点子乐展制作团队再度将去年「来自中亚的新语」音乐会的音乐总监 Artyom Kim请到台湾。试著将他所研究的「集体共同创作法」挑战在台湾非音乐专业训练的小朋友身上实现,八月十四日到廿一日的八天工作坊只是第一阶段而已,每天在国家音乐厅排练室里长达五个小时的排练,Artyom Kim与国内卅五位少年音乐家体力与脑力相互激荡,八天的数字与肢体游戏后,在返回欧洲的前一晚兴奋地跟制作团队说:「和这些小孩们一起工作后,我的脑中已经有了非常清楚的蓝图,有一天,我很期待能与这些小朋友们一起创造一个长达九十分钟的真正的音乐剧场!」
Day 1:暖身
搓手、搓臂膀、轻轻地、缓慢地你的手通过皮肤与各个关节。全身放松,包含嘴、眼、脸颊,感觉你的全身都有热气窜流著,眼睛闭上,自然呼吸,身体会开始苏醒。Artyom带领著初次见面的卅五位少年音乐家,从这些看似简单的肢体动作开始和他们的共创之旅。在这些混龄的少男少女中,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小朋友并不理解这位从国外来的「大师」想要做什么。一开始多半以为只是做做暖身操,很多动作并不确实,速度也未按照 Artyom所要求的来做,年纪稍长的小朋友边做边嘻笑,似乎这些就像是个幼稚的游戏一样。随后,Artyom加入一些节奏与数数的练习,让小朋友们手打著以四拍为单位固定速度的节拍,嘴念著从一到十累进的数字,过程里要试著将每次出现的数字平均放在四拍里,最后再加上脚步的移动。
廿分钟的暖身,我们已经可以看到 Artyom「共同创作」的根本元素。借由身体的感知来作为与空间、环境或是隔壁同伴的传递媒介,不需用言语,更无需文字,当身体感官皆为开启状态时,你会知道围绕你的世界都有著无形的紧密连结,虽然是无形,却又真实的存在。而在身体之后,则是知识与身体的连结。你必须去想,必须去思考,必须去学习组织你的身体所感知道的一切事物。在这廿分钟里,Artyom似乎已将「创造」这件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
Day 2:听得见的肢体
「去创造一个非常简洁但又精准的动作来各自表现『大声』、『小声』与『无止尽的水』的声音。」这是第一天排练结束后Artyom给小朋友们出的回家作业。看著小朋友们的面面相觑,好像这是个很难的作业一样。到了隔天,大家都以为Artyom会验收这个前一天出的作业,没想到他竟然在暖身之后让小朋友们做了一个完全新的训练:围一个圆圈,每个人陆续用手拍一下,并利用手势将「声音」传给对方,接收的人必须要先「惊讶的看见」声音朝向自己而来,然后再将「声音」传给下一位。这个过程维持了很长的反复练习,原因是大部分小朋友无法理解「看见声音」与将「声音传递出去」的概念。很多时候,小朋友们只是将手随便拍一拍,丝毫没有任何兴趣去将「接收声音」的表情做出来,只觉得这是件可笑的事情。然而Artyom却非常希望小朋友们能真的去想像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反复了好一阵子后,「声音传递」的游戏逐渐有些雏形,当传递速度顺畅时,在每位小朋友的表情与姿态当中,仿佛我们真的可以「看见」那个手拍出来的「ㄆㄧㄚ!」持续地在空气中弹跳。
那么,声音的形体到底是什么呢?当我们肢体不再只是无意识的动作时,它们是否都代表著一种声音的长相?Artyom这样说:「你必须要能用视觉的想像去『看见』声音的方向,然后传递『声音』给对方。」这个练习,也让我回想起大学时代时副修管弦乐指挥课程的老师所说的:「当你脑中知道声音应该要长什么样子的时候,你的手就会指出那个声音的样子。」声音,确实是可以被塑型的,即便我们看不见它。
Day 3:每个人都是指挥
第三天,Artyom回到了两天前的功课:做一个表现「大声」的动作与「小声」的动作。他让孩子们或三或两一组,面对面以模仿与回应的方式来进行「大声—小声」动作的练习。但当孩子们开始面对面看著对方时,就浑身不自在,频频笑场,有的害羞,有的捣蛋,总是无法进入练习的状况,过了好一阵子,小朋友们总算渐渐控制住与其他伙伴面对面时的尴尬与不安,完成Artyom所希望的练习。但Artyom却又马上接著一个新的训练:让孩子们以手指作为导线,想像声音的路径,由两位专业音乐家敲击乐器作反应。加上先前的表情训练,现在「声音」在孩子的手与表情中,已不再是摸不著,看不见的物件了。这个时候 Artyom又进一步延伸了这个练习,他让一位小朋友拿著任一能利用敲打发出声音的物件(他们之前被要求从家里每人带一个日常生活用品来到工作坊,有锅碗瓢盆、水壶等等),用肢体及声音来领导著群体的方向,从两人为一组,到多人为一组的排列,并跟著主导者声音的位置做鱼群式的移动。小朋友们似乎对于「鱼群」的游戏特别有感觉,玩得很开心。
今天的游戏训练让小朋友们发现他们竟然可以「主导」声音的发生及声音的路径,而不再只是被动地被告知音乐应该如何处理:这里应该大声、那里应该小声……等。声音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在空气中穿梭。自己也就是指挥,但不是指挥「人」,而是指挥「声音」;从自己的想像里去创造「声音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