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新點子樂展

相關文章 22 篇
  • 《火車回憶錄—苗栗功維敘隧道聲場》苗栗功維隧道錄音現場。
    ARTalks

    科技即遠古——在《無人音樂會》的洞穴裡

    那些清一色著白色防護衣的演員,低調地提著盛裝番茄的籃子出現,逐一遞給每一個觀眾。然後,又由一個防護人員用手機錄影功能拍攝觀眾手中的蕃茄,另一防護人員即時將之同步投影在牆上、在浮洲上、在觀眾身上這些默默進行中的儀式,帶有一種末世救贖感,這也許是導演在音樂基礎上延伸的劇場想像,而我想這想像是成功的,在聲音的基礎上,劇場賦予了畫面與儀式,不減損原來已存在的,而延展出新的。

    文字|林靖傑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在「無人音樂會」一場中,史丹佛聲學中心CCRMA和台灣劇場與音樂團隊合作,利用「3D球型環繞聲場」來創造聽覺新體驗。
    焦點專題(二) Focus

    從無,到無限 2018新點子樂展

    回想十九世紀,人類的製造出現了變革。大量機器的發明與運用取代了人力,以大規模的工廠代替了個人,造就了一個機器時代。然而,簡單的機器概念往前可以推到西元前三世紀,而往後的複雜概念則是我們的電腦、平板與人手一台的手機。 音樂也是如此,當傳統器樂受了電腦的衝擊,五花八門的創作在我們周圍發酵,創作、演奏、欣賞、評論之間的界線,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從清楚分明逐漸變得模糊。雖然機器帶給人們方便,但離開了機器,甚至放下了樂器、樂譜,從古至今不變的,唯有豐沛的情感。「無」,才是「無限」!就算音樂的創造是從人到機器,我們更要抓住機器到人的初衷。 將在九月登場的「2018新點子樂展」即以From Human to Machine為題,推出三檔從「人」、「人與機器」到「無人」的音樂會,讓我們現場驗證,音樂中「人」的存在意義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在希臘神話中,音樂是神的產物,被用以來治病、撫慰人心或者展現神力。圖為神話中的傳奇音樂家奧菲歐(右)與妻子尤麗狄絲。
    焦點專題(二) Focus 音樂為何存在?

    從神、君、人到非人 無限可能在未來

    音樂從古至今,從服務教會或貴族,漸漸獨立成為純藝術,其創作的中心,從過去圍繞著神,慢慢到君,再慢慢到「人」,現在更擴及整個自然宇宙,進入了形而上的「非人」境界。廿一世紀,音樂的創作與欣賞已突破過去的藩籬,邁向了更寬廣的未來與可能。

    文字|邱秀穎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藉由身體的感知來作為與空間、環境或是隔壁同伴的傳遞媒介,不需用言語,更無需文字。
    焦點專題(二) Focus

    數字與身體的遊戲 創造共同的音樂劇場

    今年新點子樂展製作團隊再度將去年「來自中亞的新語」音樂會的音樂總監 Artyom Kim請到台灣。試著將他所研究的「集體共同創作法」挑戰在台灣非音樂專業訓練的小朋友身上實現,八月十四日到廿一日的八天工作坊只是第一階段而已,每天在國家音樂廳排練室裡長達五個小時的排練,Artyom Kim與國內卅五位少年音樂家體力與腦力相互激盪,八天的數字與肢體遊戲後,在返回歐洲的前一晚興奮地跟製作團隊說:「和這些小孩們一起工作後,我的腦中已經有了非常清楚的藍圖,有一天,我很期待能與這些小朋友們一起創造一個長達九十分鐘的真正的音樂劇場!」

    文字|顧鈞豪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擊樂家湯姆.寇柯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三場尋找自我的旅程

    今年的新點子樂展,主題是From Human to Machine,沒有人,還有音樂嗎?帶著這樣的疑問,策展人作曲家趙菁文規劃了三場音樂會:「競技XYZ」讓三位使用不同樂器的演奏家輪流PK,「變數遊樂園」則打破經過嚴格訓練者才能成為音樂家的觀念,透過手機APP讓素人也能打造現代音樂,「無人音樂會」則透過「3D球型環繞聲場」來創造耳朵的新體驗,讓生活中的各種聲音,重現為美妙的樂章

    文字|李秋玫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西方.東方.到台灣 2017新點子樂展

    「排練時,我一聽到聲音眼淚就整個掉下來,我真的認為我一輩子都寫不出他們那樣的音樂。」身為一位作曲家,作品備受國內外團隊演出與討論的趙菁文,卻在實驗劇場聆聽樂手歌唱後,坦誠地說出這段話。 「新」到底是什麼?也許需要經過碰撞,才知道原來遍尋不著的珍貴聲音,就在我們身邊。 傾聽二○一七年新點子樂展策展人趙菁文與舞台暨燈光設計鄧振威的對談,了解台灣音樂的現代性,再聽聽音樂會的安排。由古典強勢的歐陸,回歸亞洲的新記憶,於是我們明白音樂的創作不再遙遠,而是從西方、東方、到台灣。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趙菁文(左)與鄧振威( 右 )
    焦點專題 Focus

    「點」石成金 無形的幕後推手

    作曲家與燈光藝術家在舞台上是看不見的,音樂與燈光也都是一種摸不著的氛圍,但卻足以映照出創作者獨特的個人特質。作曲家趙菁文與燈光設計師鄧振威,兩人合作多次,台上是合作無間的好夥伴,台下都是喜歡「化腐朽為神奇」的創作者;一個從小品學兼優,一個是及格邊緣,兩個人的極端差異,在創作路途的理念上卻擁有著共向性。鄧振威從小也學音樂,所以很了解音樂的呈現;反而趙菁文接觸劇場後才開始慢慢學習接受燈光。 透過彼此,兩人消解了自身過去創作脈絡中的主體性,向對方領域提問,反思,碰撞,進而更了解音樂劇場合作中確切的跨度。因為對藝術的熱情與執著,讓這對跨領域合作的幕後推手,共同譜出新點子樂展的全新風景。

    文字|張瑋珊、鄒依縈、陳九蓉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作曲家許常惠自法留學返台後,以自身的閱歷和《巴黎樂誌》一書介紹了梅湘、布列茲、史托克豪森等二戰後歐洲前衛作曲家的活動。
    焦點專題 Focus

    在各自表述中 追求現代化與自我認同

    不能否認的是,現代性曾經作為一種汰舊探新的力量,推動著廿世紀的藝文與音樂發展。然不同的研究者都指出,作為這個潮流下發展出來現代音樂不易被定位的情形。台灣是一塊外來文化與觀念不斷輸入的土地,從現代性一詞被轉換投射或有意識使用的情況來看,台灣現代音樂的發展,可以說反映了一個不同時代、不同群體各自表述,追求音樂現代化和自我認同的過程。

    文字|沈雕龍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摩根斯坦三重奏
    焦點專題 Focus

    一段從遠方返航、發現自己的旅程

    今年的新點子樂展以「亞洲新記憶」為主題,鋪展出兩週內的三檔演出:「不承受時間的花」、「來自中亞的新語」與「遶境共聲」。策展人趙菁文透過「歐洲中亞台灣」的脈絡,從地理環境、時間與文化的意義,展開一段從遠方返航、發現自己的旅程,也反映了當代亞洲人重新以亞洲作為出發點省思現代性的潮流。

    文字|沈雕龍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斯圖加特當代人聲團在台演出,呈現精采的當代音樂。
    演出評論 Review

    餘音繞梁尚飄空

    最令人驚豔的,絕對是壓軸的史托克豪森的歌劇《光系列星期三》中〈人類,聽!Menschen, hrt〉,這六位歌手出場時各自托著一顆球,代表一顆小行星,並以公轉的軌道方式移動演唱,將整個音樂廳視為全宇宙,歌手們分站在觀眾席的六個角落,更能近距離聽到他們精采的音樂性及技術性。他們要用歌聲包圍整個宇宙,讓音樂的空間被無限放大,頓時充滿「念天地之悠悠」之寬闊。

    文字|劉馬利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新點子樂展「Mo登Ba洛克」音樂會

    九月的新點子樂展又將以新的面貌呈現,今年由「嬉※花」作為主題,讓現代音樂在如同花開般的綻放中進行新的冒險與實驗。當代藝術,表現了每個時代的特色與氛圍,而主流的跨領域藝術表演也將帶入了這次的新點子樂展當中。 起初看到「Mo登Ba洛克」的標題,覺得這一定是個富有趣味的節目,果不其然的除了創意,其中的設計還真是令人期待,節目設計以兩位音樂巨擘:莫札特及巴赫來作為節目的串連,當他們穿越時空聆聽現代音樂時,會有什麼樣子的驚喜與意外? 引進劇場的概念,當實驗著現代音樂的同時,也加入新媒體及燈光等跨領域的互動。在音樂的部分由古典玩家演出從約翰˙凱吉的《四分三十三秒》,到台灣作曲家林佳瑩的《Mouth》。若是你一向覺得現代音樂艱澀難懂,這場創新的演出將會帶給你不同凡響的全新體驗及感受!

    文字|謝依庭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陳必先說:「(對現代音樂)聽眾只需要先安安靜靜地聽,不需要先評判,然後,在音樂中慢慢放空,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旅德鋼琴家

    陳必先 認識現代音樂 從聆聽開始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樂展」以現代音樂為策展主軸,邀請樂迷進入這方音樂的嬉遊樂園,其中介紹廿世紀開創現代音樂風潮作曲家荀貝格與德奧多元風貌的音樂會「德奧經典 跨界童趣」,則邀來享譽國際擅長現代音樂演奏的旅德鋼琴家陳必先擔綱演出,備受樂迷期待。趁此機會,本刊獨家越洋訪問陳必先,請她一談她與現代音樂的因緣,及長年作育音樂英才的感想。

    文字|邱秀穎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 斯圖加特當代人聲樂團成立卅多年來,一直以鑽研新音樂為己任。
    特別企畫 Feature

    實驗遊樂場 音樂百花齊放

    「音樂如一個遊樂場,而現代音樂更是一場仍在持續進行中的實驗。」今年「新點子樂展」策展人解瑄,道出了藝術家們不斷求新求變的精神。主題設定為「嬉※花」,希望的就是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攜手合作,在這個永無止盡的遊樂場中展現新奇的實驗。這次將有三場演出加上一場講座音樂會,由斯圖加特當代人聲樂團、「古典玩家」、陳必先與科隆愛樂獨奏家擔綱。

    文字|李秋玫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 喬治‧克朗:《直上山崗》George Crumb--Unto the hills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新點子.耳朵新樂園

    對新音樂感到抗拒?那是正常的!自古以來當新樂派的風格一出現,對於聽慣一種聲響的人們,總有一段掙扎。 但這些新奇的點子,就如同食物裡的辛香一般,帶來一種刺激、也誘發前所未有的感受。味覺如此,聽覺,當然也如此。 生於現代的我們,該是最貼近現代音樂的一群,即使不熟悉,卻不能不了解。藉著兩廳院今年「新點子樂展」的規劃,我們深入剖析樂曲中傳達的理念、訪問貫穿三檔音樂會的「跨界好友」,暢談新媒體及燈光藝術,並且邀請策展人趙菁文親自撰文,介紹現代作曲家如何將滿腦子的概念,在樂譜上呈現。 也許你會說你不懂五線譜,但在現代音樂領域裡,誰要你讀懂五線譜?翻開一頁頁繽紛多彩的圖案,體會新音樂的樂趣,那時你將會發現自己離現代音樂的距離,其實沒有那麼遙遠!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法國當代音樂天團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為新點子樂展開鑼。
    焦點專題 Focus GAME 1/時間的漩渦

    頻譜樂派創始經典 法國天團特製「台灣限定」

    打開「新點子樂展音樂新樂園」的大門,策展人趙菁文先送上由法國天團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來台處女秀「時間的漩渦」,這是該團以小而美的編制為台灣特地打造的演出,將演奏「頻譜樂派」創始人傑哈.葛里塞的經典《時間的漩渦》,大自然聲響渾然成樂,打開樂迷的另類「耳」界。

    文字|邱秀穎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那娜擊樂二重奏
    焦點專題 Focus GAME 2/收藏心事

    連續三屆擊樂國際大獎加持 敲打中共享美好回憶

    從小就很喜歡收藏大大小小東西的陳哲輝,長大之後玩打擊樂,更是能讓他名正言順的「投其所好」;不同的是,收藏不只是他的「玩具」,也變成了樂器。這回新點子樂展的「收藏心事」演出,他將帶領著在三屆盧森堡國際擊樂重奏比賽獲獎的學生,一起展現比賽得獎的精采曲目,並結合新媒體互動裝置,包括動畫、投影、燈光一起呈現。

    文字|吳孟珊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王連晟在法國里昂駐村時的作品《平行城市》
    焦點專題 Focus

    讓聽覺與視覺 一起在舞台上說話

    一場音樂演出,配上變化萬千的多媒體與燈光變化,吸引你的,是音樂,還是眼前的奇幻景觀?就像以前歌劇、樂劇、音樂劇的美學爭論,到今天則存與音樂與其他領域結合的演出中,孰輕孰重?如何不反客為主?成為參與製作的藝術家的重要考量。可是當音樂作品被寫出後,詮釋者在舞台上的演出,原本就是他們對樂曲理解後進行的再創作,多媒體與燈光的呈現,是否也可如是觀?

    文字|賴家鑫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單簧管演奏家莫里納尼
    焦點專題 Focus GAME 3/世紀音樂

    接收、回應、驅動、合成 激發感官的未來

    結合互動電聲與3D影像,以數位裝置結合音樂演出,在接收、回應、驅動現場及時合成的聲音與影像圖形,然後再激發出新的音樂演奏「世紀音樂」這場這場音樂會,彷彿啟動了「音樂機器人」,加上「會說話」的燈光,整個就是一場充滿未來感的感官遊戲,而在單簧管演奏家莫里納尼的即興演奏下,更添聆賞的豐富趣味。

    文字|賴家鑫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中提琴家林維亞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歐中提琴家

    林維亞 讓音樂創作為達悟族發聲

    旅居維也納、在歐陸樂壇全方位發展的中提琴家林維亞,除了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音樂人類學的研究者,多年來以蘭嶼達悟族的音樂文化為研究主體,她更把多年研究與自身創作連結,希望「由當代的藝術音樂創作找到入口,讓更多人認識達悟人的音樂文化與其美學價值。」

    文字|陳鄭港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 林芳宜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當旅行碰上創作 兩個女孩如是說

    一個與陌生人一道搭火車的故事,成了旅居德國自由藝術創作者鄒永珊的小說題材,寫成了《鐵道共乘旅遊手冊》。但這趟旅程並未在文字書寫完成後停靠終點站,而將由作曲家林芳宜接續,以充滿聲音的文字為藍本重新創作,在「新點子樂展」中演出。 想邀他們一起聊天,但一個在柏林、一個在台北,面對面的機會等於零。所幸即時交談的工具,可以讓我們在白天與黑夜,短短幾個鐘頭的交錯時間,用飛快的打字速度代替言語。雖然看不到對方的表情,但突然覺得在電腦前,大夥兒都顯得自在。不必注意穿著打扮、可以使用表情符號、遇到問題可以在對方打完字前找資料,「已讀」、「打字中」的訊息,讓我們知道對方在思考、在回答、在等待 談到旅行,不管是什麼年紀,總會回到小女孩般的愉悅,所以我們的問答也爭先恐後地交錯其中。聊著竟發現,兩人就算不寫作也要塗鴉,就算冒險也要旅行!一個將從文字寫出音符,一個預計從聲音創作文字,兩個愛做夢的女孩在地球的兩端同時上線,在聊天室裡集合。

    文字|李秋玫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新銳藝評 Review

    再不換氣就缺氧

    評四把椅子劇團《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