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北中南场馆增加、各地艺术节蓬勃展开,许多团队在创作之初就会考量日后重演或巡演行程,以往巡演多是大团专利,现在许多中小型制作也多了许多全台走透透的机会。巡演重演虽然有可分摊制作成本、增加作品曝光度的好处,但巡演人事费成本往往被邀请单位低估,让团队看见大饼却吃不到,而且走出舒适圈,也需面对票房行销压力,这些都是团队必须评估的因素。
也许是台湾青壮世代进入政府部门改革,或是艺文推广长期耕耘推广有成,过去一年,全台各地艺文活动不断电,在加上岛内从南到北艺文场馆竞相开幕,各种在地人折扣票、老人学生折扣票、双人成行或四人开桌折扣票……感觉得到大家都想大展身手、开疆辟土,期许创造万人空巷的开幕季,普天同庆的嘉年华。高雄要为南高屏地区艺文观众谋福利,台中要提供大安溪以南、浊水溪以北广大艺文人口更好的选择,桃园作为移民人口前几名的台湾国际入口城市,必然要有一座大型场馆办理艺文活动,云嘉南则串连举办各种艺术节。全台各地积极找特色也展现了社区营造(这几年叫地方创生)廿年来的成果,湿地多的办环境艺术节、靠海的就办音乐节……
场馆与艺术节激增 演出寿命就能延长?
的确,新开幕的场馆为台湾高铁带来好几波艺文购票潮,也耳闻许多国内艺文团队巡演邀约满至明后年,无论官办民营或官民合力,各类型节庆遍地开花之际,也让「巡演规划」成了国内艺文团队制作节目时的必要考虑。就商品特质来说,艺文演出票券跟大部分的消费性商品,比如:电脑、手机相当不同,买一张演出票券的当下并未真正获得商品,而是获得一段可能美好愉悦时光的许诺,而这一段等待期间的不确定性,也是多数民众却步的原由——戏票不像悠游卡随买随用,虽然购买的时间特性类似机票,但机票终究只是通往目的地的工具;戏票不像健身房票或电影票可以试用、等口碑,而且使用时间弹性低,艺文演出是完全不符时间、人力成本的纯粹手工艺品,光靠个位数场次的演出,要让全体工作人员获得合理薪资,实在是缘木求鱼。于是巡演或加演重制成了剧团必要的考量,尤其对创作较弹性、较能因应需求制作节目的中小型演艺团队,制作初期便能将巡演之软硬体预算纳入考量,或设计轻便易携的舞台布景,或创作平易近人的故事剧情,以长销为目标,让团队营运更健全,也能以旧作养新作。对团队来说,巡演的好处在于团队有可能借此打平收支、扩大受众与增加知名度,并且,可能的话,甚至赚钱,这是单凭个位数演出做不到的事。
以往,主打明星牌的大团才有资格谈巡演,但近年各县市文化主题式节庆多,公部门也开始有了邀专业制作人、策展人协力的观念,让部分原先只在首都打拼的中小型团队多了许多全台走透透的机会。许多艺文制作人或策展人自己有公司,他们不只为单一剧团或作品服务,更会计划性的构想未来方向与蓝图,帮团队或作品找演出机会。他们会串联艺术家打群仗,若单一邀演方给的预算不足,他们就主动向其他县市场馆谈合作、拉长战线变成多地巡演,用多方资助来给付单趟的巡演预算。制作人也必须积极结识艺术节承办人等各方人士,用心经营对口关系,努力交换名片、勇于自介简报,绝不放弃每个接触窗口的机会。制作人必须精打细算,在了解对方预算与活动主题后,主动推荐手上的节目和团队,或视情况请团队制作为各地主题量身打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