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把椅子剧团《全国最多宾士车的小镇住著三姐妹(和她们的Brother)》今年重制演出,也颇受观众青睐。(林韶安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2018表演艺术回顾/现象观察.趋势探索 现象7:重演、巡演节目大增,延续制作寿命?

增加场次分摊成本 打响口碑也面对票房难题

因应北中南场馆增加、各地艺术节蓬勃展开,许多团队在创作之初就会考量日后重演或巡演行程,以往巡演多是大团专利,现在许多中小型制作也多了许多全台走透透的机会。巡演重演虽然有可分摊制作成本、增加作品曝光度的好处,但巡演人事费成本往往被邀请单位低估,让团队看见大饼却吃不到,而且走出舒适圈,也需面对票房行销压力,这些都是团队必须评估的因素。

因应北中南场馆增加、各地艺术节蓬勃展开,许多团队在创作之初就会考量日后重演或巡演行程,以往巡演多是大团专利,现在许多中小型制作也多了许多全台走透透的机会。巡演重演虽然有可分摊制作成本、增加作品曝光度的好处,但巡演人事费成本往往被邀请单位低估,让团队看见大饼却吃不到,而且走出舒适圈,也需面对票房行销压力,这些都是团队必须评估的因素。

也许是台湾青壮世代进入政府部门改革,或是艺文推广长期耕耘推广有成,过去一年,全台各地艺文活动不断电,在加上岛内从南到北艺文场馆竞相开幕,各种在地人折扣票、老人学生折扣票、双人成行或四人开桌折扣票……感觉得到大家都想大展身手、开疆辟土,期许创造万人空巷的开幕季,普天同庆的嘉年华。高雄要为南高屏地区艺文观众谋福利,台中要提供大安溪以南、浊水溪以北广大艺文人口更好的选择,桃园作为移民人口前几名的台湾国际入口城市,必然要有一座大型场馆办理艺文活动,云嘉南则串连举办各种艺术节。全台各地积极找特色也展现了社区营造(这几年叫地方创生)廿年来的成果,湿地多的办环境艺术节、靠海的就办音乐节……

场馆与艺术节激增  演出寿命就能延长

的确,新开幕的场馆为台湾高铁带来好几波艺文购票潮,也耳闻许多国内艺文团队巡演邀约满至明后年,无论官办民营或官民合力,各类型节庆遍地开花之际,也让「巡演规划」成了国内艺文团队制作节目时的必要考虑。就商品特质来说,艺文演出票券跟大部分的消费性商品,比如:电脑、手机相当不同,买一张演出票券的当下并未真正获得商品,而是获得一段可能美好愉悦时光的许诺,而这一段等待期间的不确定性,也是多数民众却步的原由——戏票不像悠游卡随买随用,虽然购买的时间特性类似机票,但机票终究只是通往目的地的工具;戏票不像健身房票或电影票可以试用、等口碑,而且使用时间弹性低,艺文演出是完全不符时间、人力成本的纯粹手工艺品,光靠个位数场次的演出,要让全体工作人员获得合理薪资,实在是缘木求鱼。于是巡演或加演重制成了剧团必要的考量,尤其对创作较弹性、较能因应需求制作节目的中小型演艺团队,制作初期便能将巡演之软硬体预算纳入考量,或设计轻便易携的舞台布景,或创作平易近人的故事剧情,以长销为目标,让团队营运更健全,也能以旧作养新作。对团队来说,巡演的好处在于团队有可能借此打平收支、扩大受众与增加知名度,并且,可能的话,甚至赚钱,这是单凭个位数演出做不到的事。

以往,主打明星牌的大团才有资格谈巡演,但近年各县市文化主题式节庆多,公部门也开始有了邀专业制作人、策展人协力的观念,让部分原先只在首都打拼的中小型团队多了许多全台走透透的机会。许多艺文制作人或策展人自己有公司,他们不只为单一剧团或作品服务,更会计划性的构想未来方向与蓝图,帮团队或作品找演出机会。他们会串联艺术家打群仗,若单一邀演方给的预算不足,他们就主动向其他县市场馆谈合作、拉长战线变成多地巡演,用多方资助来给付单趟的巡演预算。制作人也必须积极结识艺术节承办人等各方人士,用心经营对口关系,努力交换名片、勇于自介简报,绝不放弃每个接触窗口的机会。制作人必须精打细算,在了解对方预算与活动主题后,主动推荐手上的节目和团队,或视情况请团队制作为各地主题量身打造的作品。

故事工厂的《小儿子》参与彰化、台中等地的地方艺术节演出。(林韶安 摄)

应邀演出成本易被压缩  巡演重演票房仍是难题

场馆多、活动多,团队只要能做好首演的口碑,不用担心没机会重制。加演除了可能得以弥补首演出现的财务漏洞,也等于是一份让国内外买家更信任团队的履历表,扩增受众也有机会打造全国性的团队品牌。对团队而言,在首演前即谈妥重制的好处在于,能先把巡演需求纳入,降低未来可能的更动成本,也借由更多的演出机会让作品与创作者得以熟成。尤其过往,中小型演出往往因场地座位数限制及票价的隐形天花板,总有著单周演出票房无法负荷支出的硬伤;先不论巡演票房好坏,增加演出场次加上各地邀演提供的预算,理论上应该可以增添收入。

但现况却是,大部分的邀演,团队巡演成本往往被场馆或艺术节等主办单位低估,大幅压缩巡演人事费的结果是吃力不讨好,看见大饼却吃不到。另外,如果团队主动办理巡演或重演,是否具备走出北市艺文网路同温层的企宣、行销能力与预算?如何触及各地方观众?若是重演,原地能触及的观众是否已在首演被动员完毕?这些都是需要再三考量及评估的因素。另外,前几年虽然各地积极举办艺术节,但大多数并没有妥善的策展主题或论述,摊开节目册仍是几个大团挂帅,遑论未经深思熟虑的售票机制及营销策略,票房不一定好看之余,为了凑出阵容而将各式演出绑在一起,拼盘杂烩式的艺术节是否真有推动地方艺文风气之效?对团队或作品是否真有益处,或只是重复消耗既有的艺文观众?

碰巧看见一则关于台湾某县市准备新建大型场馆的新闻,有人质疑在地观众塞得满吗?部门回应,是为了服务桃竹苗广大地区的艺文爱好者,「他们如果要看大型的音乐会、歌剧、音乐剧等演出都必须去台北,很不方便。」的确,民众并不会在乎场馆是否用来养育台湾在地中小团队,台湾人不耐等,看路口抢红灯便知民情,尤其「消费」当然要立即见效,又不是买保险,谁知十年后我们会怎样?更别说等团队做出好节目,眼前邀来的国外大团才是对症下药。高中篮球联赛红遍全台、林书豪来了又走,但职篮喊了多年都难以职业化?各行各业都是这样吧,台湾的现况不能等养成。我们已经落后,我们需要「大型」,需要被人看到。

台湾愿意购票的艺文人口究竟有多少?正在看杂志的您觉得呢?我们只能尽力邀请身边亲友购票入场支持吧,而这正是我们在「同温层」三字特别敏感的二○一八年末的那个星期六来临之前,努力在做的事,积极地邀请别人选择一张戏票、一张选票。以网红来区分,这是健身房教练与脱口秀表演者对决的年代,随选随看不用等,十万点击规模大,但别忘了最重要的是,网路看一下而已,不用钱。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4/12/10 ~ 2025/04/30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