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卜杜拉《相互保证》(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Yavuz Gallery)(台北当代艺术馆 提供)
艺@展览

潜行当代世界的乌鬼幻形

「乌鬼」一词常见于民间传说,除了十六、七世纪被指称为东南亚区域的原住民和奴工,也作为对外来者等非我族类的代名词,台湾也有不少以「乌鬼」为名的地点。在台北当代艺术馆展出的「乌鬼」,即借由台湾与东南亚的鬼魅传说,探讨传说背后的历史、种族、殖民与杀戮议题。

「乌鬼」一词常见于民间传说,除了十六、七世纪被指称为东南亚区域的原住民和奴工,也作为对外来者等非我族类的代名词,台湾也有不少以「乌鬼」为名的地点。在台北当代艺术馆展出的「乌鬼」,即借由台湾与东南亚的鬼魅传说,探讨传说背后的历史、种族、殖民与杀戮议题。

乌鬼

即日起~4/14  台北当代艺术馆

INFO  02-25523721

在泰国的阿克拉苏、柬埔寨的阿普、菲律宾的马纳南加尔等地,有著相似的鬼怪传说:一个能将器官从躯体分离的幽灵,虽然传说的内容略异,其共同的特征是幽灵有一颗自由浮动的头,且会留下自己的痕迹。「乌鬼」展出以此传说创作的作品,借此说明东南亚部分区域具有相似的文化特征,在漂浮的幽灵头部下方,投影柬埔寨一对男性恋人的三段故事:他们在金边的钻石岛相遇、在同志酒吧相识和在日资的购物中心约会,勾勒当地经济结构剧变的现况。

从鬼魅传说谈对异己的恐惧

在台北当代艺术馆展出的「乌鬼」,借由台湾与东南亚的鬼魅传说,探讨传说背后的历史、种族、殖民与杀戮议题,由新加坡的黄汉冲与台湾的黄香凝策展,十个国家、共廿二位(组)艺术家参展。

「乌鬼」一词常见于民间传说,除了十六、七世纪被指称为东南亚区域的原住民和奴工,也作为对外来者等非我族类的代名词,台湾也有不少以「乌鬼」为名的地点,如台南的乌鬼井、乌鬼渡、乌鬼埕,高雄的乌鬼埔,屏东小琉球的乌鬼洞等,这些「乌鬼」指的是三、四百年前被西班牙、荷兰等殖民者,从东南亚带到台湾当奴隶或佣兵的黑奴,而以「乌鬼」为名的地点,传说是当年囚禁和埋葬黑奴、或是被抛弃黑奴的躲藏之地。

十八世纪的《台湾志略》提到:「乌鬼,番国名,红毛奴也。其人遍体纯黑,入水不沉,走海面若如平地。」将异族鬼魅化或妖魔化,以掩饰内在对于非我族类的恐惧,以此延伸,便成了对外来者的身影不断变异、幻化成魅的过程,犹如殖民的暗影,以及潜在而延续的帝国逻辑和倾向。

参展的作品中,诺尔贝托.罗尔丹(Norberto Roldan)以《卡提普南》与《民主》两件仿宗教旗帜的挂毯装置,重探菲律宾对抗西班牙殖民的革命历史,旗帜上的图徽、纹饰、字样等均撷取传统天主教仪式外衣的图样,再加入菲律宾起义的符号,「卡普提南」是十九世纪在马尼拉成立的革命团体,《民主》则唤起在菲律宾提倡社会主义的德洛斯雷耶斯被监禁与流放的历史。

人们对于异教徒、LGBT的恐惧,也与对乌鬼的惧怕如出一辙。第七代澳大利亚穆斯林、拥有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血统的阿卜杜拉(Abdul Abdullah),创作多关注「他者」的经历,展出「婚礼」系列回应外界对穆斯林的刻板讨论:影像背景是典型的东南亚马来族穆斯林婚礼大厅场景,不过,一对新人的脸部却被巴拉克拉瓦式的头套掩盖,而今,巴拉克拉瓦被视为恐怖主义的象征。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