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企业家Jean-Claude Biver近期在访谈中,针对疫情和企业未来发展表达了独到的观点,认为目前各行各业的领导阶层都还是廿世纪环境孕育出的旧世代,须等千禧世代陆续接班后,廿一世纪才要真正开始!时代不断在变,但文明进化背后的正念与初心不能变,Biver认为自己这一代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人类过去的梦想交接给后代。灾难带来的并非世界末日,而是浴火重生的新篇章……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拥有一切,却又一无所有。」英国文豪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1859),以这段掷地有声的文字揭开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的一幕幕时代沧桑。随后一百六十年来,那段文字的余韵未曾停歇:人类文明变得更好,也变得更坏。反映在这波全球疫情蔓延的当下,更显贴切。病毒影响所及已远远超越健康和医学的范畴,上从社会脉动、产业模式,下至生活步调及消费行为均被迫改变。但某些关键性的重大变迁其实原本即为近代文明的发展所趋,只是受疫情影响而被放大,脚步也更形加速,譬如单边主义的复辟,国际政经体系由合转分,数位科技和电商渠道无远弗届的发展等。疫情终将结束,社会深层的改变却已不可逆。新兴产业和夕阳产业的更替本为历史剧不断重演的戏码,人类文明也跌跌撞撞地继续前进。但蓦然回首,「进步」的定义为何?由谁来诠释?而艺术在这波发展中又是如何自处?如何「前进」?
文明演化的三波论
一九八○年出版的《第三波》The Third Wave里,美国的未来学家Alvin Toffler (1928-2016)将人类文明的演进分为三大阶段,这些演化不仅反映在社会、商业及文化的模式,也影响到战争形态。第一波发生在新石器时代后,以固定聚落的农业取代移动式的狩猎,并使用刀、剑之类较原始的武器。第二波则是十八世纪下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形成了企业量化生产线,以及现代小家庭的雏型,枪炮也随制造技术的改进而威力大增,至一次世界大战并有坦克、战机等机械化武器;二次大战初期,法国仍以过去壕沟战术的旧观念为蓝本建设马奇诺防线,却根本无法抵挡已完全机械化快速移动的德军。廿世纪下半叶迈入电子资讯时代则为第三波,知识和讯息传播都有革命性的突破,不但改变商业及生活方式,在一九九一年波湾战争中更预演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电子及资讯战,二○一六年「电邮门」事件还翻转了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
三波论所反映的现象当然也深入到音乐文化的内涵,一九三一年的一次专访中,曾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出自李斯特门下的钢琴家罗森陶(Moriz Rosental,1862-1946)表示:「(近代)战争摧毁了许多好东西,其中包括豪勇侠情。自从火炮介入战争后,过去的武士精神即已荡然无存;不仅打仗的方式改变了,连整个生活习惯也逐渐在变……而这种被动、机械化的态度也渗入音乐演奏中。」徜徉于浪漫乐派英雄情怀的罗森陶,文字里流露著一股时不我予、「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叹。
文明演化须不忘初心
比罗森陶晚一个世代的钢琴家许纳贝尔(Artur Schnabel,1882-1951),一九四五年曾于芝加哥大学进行一系列演讲,分享十九世纪末他在维也纳学习的经历和生活点滴,演讲内容后来集结成书My Life and Music,是音乐文化上十分珍贵的一部口述历史。为了让现场年轻观众体会过去生活方式的不同,许纳贝尔列举了过去在维也纳闻所未闻的东西,从纸巾、铝制品到唱片、汽车等日用品;而电话、电梯、百货公司等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产物也才刚起步。他还特别提到一八九四年在维也纳一所购物中心里,看到奥国第一批由工厂生产线制造出的非手工皮鞋,后来并品尝到机制面包。许纳贝尔显然较偏爱能随个人喜好或口味而制作的订制皮鞋与手工面包,预言「西元二○○○年,或许鞋匠与面包师傅又会重现江湖。」并进一步质问:「机械减轻了人类的工作辛劳,理论上人们应比过去拥有更多的闲暇;问题是人们又必须将这些空闲时间花在机械产物上!」
如今我们真已迈入廿一世纪了吗?欧洲企业家Jean-Claude Biver(1949-)近期在访谈中,针对疫情和企业未来发展表达了独到的观点,认为目前各行各业的领导阶层都还是廿世纪环境孕育出的旧世代,须等千禧世代陆续接班后,廿一世纪才要真正开始!时代不断在变,但文明进化背后的正念与初心不能变,Biver认为自己这一代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人类过去的梦想交接给后代。灾难带来的并非世界末日,而是浴火重生的新篇章,「它提醒人类是如何祸福与共地被紧绑在一起,这阵子生活型态虽然改变了,但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地球也需要呼吸才能好好地存活,人类必须保持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