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剧团加入医护人员抗议行列,在街头演出偶戏短剧:象征著共和国精神的玛丽安奋力与一群代表官僚势力的乌鸦抵抗,最终赢得胜利。(王世伟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解封!? 容「疫」挑战 大未来!╱国际现况 法国

疫情突显结构性膨胀 「迫切结盟」划开想像

面对前途未卜的后疫情时代,法国艺术家不会坐以待毙,反而更积极寻找出路、甚至是瘟疫带给当代社会的警示。或是以剧场创意加入示威,为医护也为表演艺术界发声,或是借此机会反省剧场演出供需失调的现况,重新考量制作与策展模式,也有艺术家选择透过在地深耕和走入民间的方式展开创作,更接地气……无论是创作者或文化机构,法国艺文界企图透过文化软实力,带领民众走过伤痛与无奈,在不确定的氛围之中点燃希望火花,化危机为转机。

面对前途未卜的后疫情时代,法国艺术家不会坐以待毙,反而更积极寻找出路、甚至是瘟疫带给当代社会的警示。或是以剧场创意加入示威,为医护也为表演艺术界发声,或是借此机会反省剧场演出供需失调的现况,重新考量制作与策展模式,也有艺术家选择透过在地深耕和走入民间的方式展开创作,更接地气……无论是创作者或文化机构,法国艺文界企图透过文化软实力,带领民众走过伤痛与无奈,在不确定的氛围之中点燃希望火花,化危机为转机。

法国于五月中开始逐步解封,但各大文化机构重新开放的日期要等到六月初,大巴黎地区的剧院甚至要到月底才能重启大幕。然而,严格的公卫措施却让艺文工作者感到窒碍难行。剧院除了要限制入场人数、规划动线、加强消毒和清洁工作,每位观众也必须配戴口罩,保持两公尺以上的「社交距离」。许多文化界人士抱怨政府没有提出任何对策,协调公卫安全与群聚活动之间的冲突,反而将棘手的问题丢给各大场馆自行处理。眼看著二○一九╱二○年的表演季即将进入尾声,大部分剧院乾脆停演至九月,甚至是年底。面对模棱两可的政策,剧场从业人员决定发挥创意,用实际行动与集思广益挽救一蹶不振的困境。

防疫之战  引起艺文圈一阵挞伐

自三月疫情爆发以来,马克宏总统宣布法国进入「防疫之战」。然而,政府长年来忽视改善医疗体系,造成设备不足、人员短缺、医药资源外移等种种问题。六月十六日,阳光剧团(Théâtre du Soleil)加入医护人员抗议行列,呼吁政府正视他们的工作权益,彻底革新公卫体系的弊病。在艺术总监莫虚金(Ariane Mnouchkine)的带领下,团员配合著锣鼓喧天的音乐,在街头演出一场精采的偶戏短剧:象征著共和国精神的玛丽安(Marianne)奋力与一群代表官僚势力的乌鸦抵抗,最终赢得胜利。阳光剧团的演出不仅为抗争运动添增了节庆般的热闹氛围,也为法国全体艺术家出声,向执政者发出怒吼。

自总统亲上火线说明纾困方案以来(注1),文化部几乎没有任何后续行动。面对重新启动,剧院不确定合法的人数限制、观众席的间隔应该如何计算、是否采用「梅花座」、观众是否回流、票房收益符不符合制作成本、甚至无法保证多半为乐龄人士和学生的基本观众群是否会引爆下一波疫情危机。许多艺文工作者无法理解政府逐步放宽交通业、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公卫限制,却迟迟不肯对文化界松口。对巴黎市立剧院总监德玛西-莫塔(Emmanuel Demarcy-Mota)而言,政府应该与业界人士携手合作,将各界意见化整为实际行动,共度这场文化危机:「剧院的营运无法承受任何戛然而止的波动。面对当前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复杂现状,我们必须思考该如何重新组织。若政府高层认为奇迹般的解封令能满足艺文界,只会让整个体系变得愈来愈脆弱。我们需要时间彼此对话、相互了解,但现在完全不是这样。」(注2)

短打代替长跑  小巧精美成主流

长达近半年的「中场休息」突显了法国剧场的「结构性膨胀」问题。为了安插疫情期间被迫取消的演出,及如期邀演国外的表演团体,许多剧院都面临演出大塞车的窘境。的确,法国艺文界近廿年来的蓬勃发展造成市场供需失衡的现象:观众人数并没有随著表演型态的倍增而成长。为了树立多元化的品牌形象,大部分的剧院削减每出制作的演出场次,以呈现琳瑯满目的各类型节目。此外,为了争取知名艺术家的演出档期,各大剧院早在三、四年前就开始进行年度节目规划。面对这种现象,巴黎歌剧院总监李斯纳(Stéphane Lissner)表示:「为了邀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大家都展开超前部署。然而,这样的竞争让演出价格水涨船高,也使剧院必须愈来愈早确认节目规划,陷入一成不变的僵局……疫情的冲击正提醒我们要更有弹性。」(注3)

受疫情影响,许多剧院不再像过往于六月公布整年的节目清单,反而每月更新一次。而艺术家联盟也敦促馆方延缓制作期程,确保作品的延续性。对某些较为谨慎的剧院总监而言,未来法国剧场风景会有极大的转变,场馆和艺术节不再会花费资源竞相争取首演创作,甚至是跨国的大型制作,小巧精美的作品反而会成为主流,如T2G剧院总监尚陶(Daniel Jeanneteau)所言:「即时煞车、精简节目规划、投注更多时间开发作品的可能性,这不是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要不断推陈出新?毫无疑问,将来可能会愈来愈少看见难得一见的作品,但每部创作的力量都会更加强大。」(注4)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