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蚀物链》声音录制现场。(国家两厅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听◢ 声物学╱第三堂课:表演学╱声音科技 从食安事件聆听「死亡」的声音

《蚀物链》 以听觉打造的「电影」

继结合虚拟实境技术的《Oli 边境》后,导演陈彦斌再次与台湾声响实验室合作,推出无人演出《蚀物链》探讨食安议题。「声音有更强大的召唤场景的能力。」陈彦斌说:「在声音的想像力中,还有好多事情值得去探索,我想用声音去召唤情感,这是《蚀物链》的开始。」从现实、魔幻写实到超现实,陈彦斌从中讨论听觉,要让听者主观介入事件的现场,如同一场「用听觉打造的电影」。

继结合虚拟实境技术的《Oli 边境》后,导演陈彦斌再次与台湾声响实验室合作,推出无人演出《蚀物链》探讨食安议题。「声音有更强大的召唤场景的能力。」陈彦斌说:「在声音的想像力中,还有好多事情值得去探索,我想用声音去召唤情感,这是《蚀物链》的开始。」从现实、魔幻写实到超现实,陈彦斌从中讨论听觉,要让听者主观介入事件的现场,如同一场「用听觉打造的电影」。

软硬倍事陈彦斌 Fangas Nayaw《蚀物链》

10/20~25

台北 空总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

INFO  02-33939888

「当我闭起眼睛,去试著倾听所处的现场的所有声音,我的世界变得很有趣。」剧场导演陈彦斌继结合虚拟实境技术的《Oli 边境》(2019)之后,再次与台湾声响实验室合作,推出无人演出《蚀物链》探讨食安议题,他形容是「用听觉打造的电影」,更进一步地全然抽离了他所惯用的视觉语汇,而尝试以声音作为叙事主体,陈彦斌反思:「我们用五感体验世界,但多数人把视觉放在首位,如果我们可以让听觉能成为感官主体,那会变成什么样子?」

「声音有更强大的召唤场景的能力。视觉容易让人直接投以某种情怀,但声音却可以用一种方式呈现,去召唤不同听者生命中的情感位置。在声音的想像力中,还有好多事情值得去探索,我想用声音去召唤情感,这是《蚀物链》的开始。」陈彦斌说。

从「油鱼」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谈起

《蚀物链》从一则「油鱼」所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开始,去探讨政治、经济、生态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推敲人类的所作所为,如何影响周遭的每一个生命。

「油鱼」是一种商业价值较低的廉价鱼种,其丰厚的蜡酯含有人体无法消化的毒素,食用过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常被不肖商人作为其他更昂贵的食用鱼出售,而引发食物中毒,陈彦斌说:「目前夜市的寿司摊大多是油鱼取代鳕鱼、比目鱼,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情……食安问题很容易被其他新闻淹没,我们从冷门的『油鱼』出发,来讲述食物控管、人类为何判断价值的权力等议题,去突显矛盾与冲突。」

本作由四个展场空间组成,将运用台湾声响实验室的声音技术配比出截然不同的音场效果,除了有六阶的Ambisonics沉浸式声响,也有最日常的声音体验。观众穿梭其中,不只将置身在全黑空间沉浸听觉,也将化身为接线生、考古者,从不同视角切入,在相异的位置接收到受害者、食物商、运售商,甚至是物种自身的观点,「鳕鱼、比目鱼如果现身说法,那是什么样的故事?」

透过感受死亡瞬间,思考物种的灭亡

在《蚀物链》中,除了有演员莫子仪、林子恒、蔡佾玲、余佩真、贺世芳的声音表现外,陈彦斌也采集了如熊猫、蚂蚁、头发、受精卵、羊水内胎盘等各种猎奇声响,或如肉被切开的瞬间、断筋骨的瞬间、人被枕头闷死的瞬间等各种死亡之声,「我们田调,当人类死亡,听觉是倒数第二个离开的感官。死亡是慢慢把感官剥夺的过程,在这个作品中我们用死亡开场,但一直让观众处于死前的倒数第二个感官,那时人类的听觉被扩张,将会非常敏锐。」

陈彦斌说,《蚀物链》是尝试要透过扩张死亡前的两分钟,召唤听者的非理性感官体验,他说:「我们去讨论这些死亡的瞬间,或许可以由此共感到砧板上的鱼、被拔掉犀牛角的犀牛,去换位思考物种的灭亡,可能这些声音也随之消失……」

从现实、魔幻写实到超现实,陈彦斌从中讨论听觉,要让听者主观介入事件的现场。他表示,音乐设计陈家辉、工程师王新仁提供了「声音的各种恐怖想像力」去重新思考创作,「我没有要政治正确地谈食安,反而更想表达微小的事物被消耗,感官也终将成为蚀物链消失的一环。但在此,我们想说,无论你在这个作品中听到什么,都是最珍贵的事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