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终于不用再单打独斗」

「我们可以一起养活剧团」

每个世代的剧场人都有他们创作实验的路径,也有著对环境改变的期待与突破。有些人选择与专业相仿的同学组成团队,有些人选择如阳光剧团般的共居共作,有些人则是跨去别的领域,学习其他产业的优点……

是的,剧场组成团队的方式正在质变,即使仍有不少以创办人╱主创者为核心的团队。这几年以相同专业协作的团队陆续降生,除了较为熟知、成员全数是导演的明日和合制作所、进港浪制作之外,本期封面故事〈幕后团队的进击:跨域攻势大揭密〉则将分享剧场内╱外其他5种组团模式,5种跨界策略,所交织出的创作模式。

其中,从剧场起家、同是幕后专业工作者组团的僻室House Peace,试图借由建构团队品牌进而推动个人发展;剧场设计学系同班同学组成的「山峸制作设计」,带著学弟妹一同接案扩大案源,逐步实践对健全生态的想望;当跨界成为剧场的日常,我们也想知道在剧场外,与同一表演艺术团体维持10年共创关系的「叁式」,如何用科技及创造力搅动剧场一池春水;以沉浸式演出吸引剧场外观众买单的「惊喜制造」,又是如何在演出里融入商业思维;而在流行影视产业打滚多年「大慕影艺」,又是怎么踏上这条与剧场人孵化作品的共创道路。

这些幕后工作者选择集体创作的同时,却也没忘了保有自我创造的自由,一起活下去是他们的要务,品牌思维替他们争取曝光机会,也开展了新的创作生产关系,更为剧场带来滚动式的创作能量。

随著产业与创作实践不断跨越与重整,制作人们于亚洲频繁的交流经验,也可能导致未来表艺制作生态的变化。特别企画〈制作人在亚洲〉邀请了4位独立制作人,分享他们参与其中经验及其激荡出的火花。专题也呈现近年积极搭建起亚洲桥梁的国家级场馆,如何思考与制作人相伴相存的伙伴关系,并以此探寻亚太制作人才发展的下一步。〈跨世代对谈〉则邀请两位身处相异生产状态的制作人张宝慧与黄雯,畅谈各自如何面对体制内外、时代变迁、创作状态等种种考验。

这期精采幕后故事还不只这些,〈剧场ㄟ冷知识〉揭秘芭蕾舞者的完美脚背,是透过哪些道具、方法锻炼出来;〈少年往事〉则掀开日本三度餽赠台湾疫苗的背后,竟是源自大提琴家暨医生三船文彰年幼对音乐的热爱,让他有了机会得以促成这段佳事。

最后,我们还想送上一则关于杂志的幕后花絮。眼尖的读者,不知道是否有留意到,改版后每期杂志封面影像风格丕变。这是一场自改版后开始的实验,每一期,我们邀请不同的女性摄影师,来将封面当作一块白布,身体作为一种创作媒介,封面故事主题作为文本,按下快门捕捉肢体动态的瞬间。知名摄影师尚.摩尔(Jean Mohr)曾说道「一张照片,便是一处『相遇之所』」,我们期待借由这样的一期一会,与你一起体验很不一样的纸上身体剧场。

 

客座总编辑   江家华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