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老的想像是什么呢?台湾将在2025年迈入超高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20%,换言之,平均每5人之中,就有一人65岁以上。「高龄」、「老化」等议题离我们都不再遥远,而迎接这样一个「银色世代」来临,我们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或许就是重新认识「老」。
相比于世界各国人口,从65岁以上人口占7%的高龄化社会到占20%的超高龄社会,法国历经155年、英国96年、美国86年,这些国家都有较长的时间去经历这个过程,去探索、学习,从失败中尝试改变,但台湾却仅有短短32年,我们的高龄化来得又急又快,好像还没准备好,国家的人口就瞬间老了。
而社会大众对老人形象多数还是和病弱残穷连在一起,普遍认为他们是经济、身体均属弱势、需要帮助的一群人;政策制定、相关老年论述,也多围绕在: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照顾人力比快速降低、照顾人力严重缺乏、家庭和国家照顾压力大等,可以说台湾政府和人民,对于老年生活的想像过于消极与负面。
高龄者的重新定义
事实上,根据卫生福利部2015年公布的《高龄社会白皮书》指出,台湾高龄人口中,约83.5% 属健康、亚健康者,也就是说,台湾超过8成的65岁人士中,或许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可以透过运动、饮食或药物控制,不影响每日生活,基本上行动自如、生活可以自理;而另外的16.5%虽然需要长照服务,但也不是每一个都需要高度介入或24小时的照顾服务,许多只是需要一星期几小时的照顾服务。
联合国定义所谓老年人的岁数或许还停留在65岁,但65岁人士的样子其实已经大大改变。尤其在2021年满65岁的人,可以说是台湾的「国教世代」,他们是国小毕业免试升上国中的第一代。换言之,现在65岁人士和早他们5年、10年的长辈在教育程度上已有很大的不同,早期那些一辈子务农、完全不识字的长辈已经愈来愈少,现在这一群「长辈」,受过良好教育、注重健康、财务自由、身体或有慢性病但依然过著健康有活力的生活 ,他们和过去定义的老人已经大相径庭。
认知到高龄者的面貌与需求以往已大不相同,才能相应的以更适切的角度来思考如何为高龄做准备。以目前国人平均余命计算,国人退休后,平均还有20到30年的时光,如何接受自己的身心改变、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后样子,以及在漫长的老后生活,时间该如何安排?想要做什么?该如何好好善用这一段时光,都是个人乃至于国家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许多国外研究或专家学者都表示,想要拥有丰富的「第三人生」(Third Act),在实务上要提前思考退休金、医疗、照护与健康等议题;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曾在2021年进行熟龄生活调查,结果发现熟龄族最担心的议题包括:老后钱不够花、活著不健康、退休没事做;但调查中也发现,国人觉得与财务相关的规划是老后生活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但却是普遍最不满意、也最少行动的项目。
目前国人在退休后的财务安全上,多数心态都是倚赖退休金或政府的社福措施,因此,除了仰赖政府的相关金融或社福政策外,若能提早涉猎相关资讯,并在能力可及范围中进行规划,让老后的财务需求,甚至是医疗需求,多一份保障,都都有助于降低在面对老后的自己时,心理层面的不安全感。
在财务规划之外,具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以及可以让自己独立生活的体魄是迎接老后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要让自己持续保有体力、社会力与学习力,并试著透过一些相关退休预备课程探索自我,或是参与、涉猎相关长者服务与活动,帮助自己找到下一个人生阶段的方向,持续投入就业、参与各种学习课程,甚或只是成为社区照顾关怀据点的一分子,重要的是,有了方向,就有持续前进的动力。
透过接触艺文表演带来改变
其中,接触艺文表演或许不是多数人会直接想到的老后规划,但透过多元形式的接近艺术或表演,有时候为老后生命带来的改变与影响,可能远比意料中的还要多。以弘道过去10年推动的「仙角百老汇」为例,每年带领300多位素人长辈站上台北小巨蛋的舞台演出,对参与演出的长辈来说,他们可能原本只是某个乡下小村庄中,退休的阿公阿嬷,但为了站上这个一辈子从没想过的梦想舞台,他们和同侪们 一起努力、一起学习,无形中也促进了他们生理、心理与社会参与的健康,就曾有长辈说,练习时,就会忘记身上所有病痛!
此外,也已有许多实证资料显示,有黄昏症候群或躁动感的失智者,透过聆听喜欢的音乐,通常可以让他们平静下来。即便是身体有病痛的长辈,也可以透过参与艺术活动得到生命的喜乐和精神的富足。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年龄并不是变老的真正因素,而是当我们不再学习、不再好奇、不再做梦时,就一瞬间变老了。但是,让自己保有作梦、追梦、学习、好奇、以及有参与的动力,绝非轻而易举,而是需要透过刻意练习,来让一切变成习惯,成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种行为。
当您已经能做到这一切时,恭喜您,您已然准备好迎接一个全新的老后生活了!